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1375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docx

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

2.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实践——巴黎公社 

①原因、条件:

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运动的高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的成立。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投降卖国和敌视人民的反动政策。

②革命措施:

在政治方面,用无产阶级政权取代资产阶级政权,实行人民民主。

在经济方面,改造监督资本主义经济。

③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最重要的意义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

④失败的原因: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强大;

资本主义发展还处在上升时期,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即法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进步的,并没有发展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法国工人阶级不成熟,没有统一革命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列宁主义的诞生

①背景和条件:

经济基础: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由于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相对落后;

阶级基础:

19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

②过程: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坚持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章,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

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是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

③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对以后落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①原因、条件:

俄国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其经济、政治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有比较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广大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十月革命的特点:

革命运动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俄国取得了胜利;

走的是由城市到乡村的革命道路;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

附:

中国革命的特点:

革命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胜利;

走的是由乡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在一战造成的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发生的

不同点:

二月革命主要推翻了罗曼诺夫专制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知识展拓

1.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

都由选举的代表或议会组成;

都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不同点:

①阶级本质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②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活动;

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③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④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资产阶级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2.社会主义的几次转变或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1903年列宁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由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到落后资本主义国家;

1945年毛泽东思想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扩展到适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俄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内,被推翻的封建专制残余、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凶残地向新生的人民政权反扑;

由于一战,国内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

国外,德国步步紧逼,一战结束后,协约国联合干涉苏俄,企图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

这时苏俄的第一要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一整套的特殊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后世称其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外交上,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的战争。

政治上,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经济上,实行“余粮收集制”,所有工商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所有消费品实行国家实物配给制,实行义务劳动制度,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人民政权提供了保证。

但是,它严重地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危害了工农关系,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农业上,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农产品。

工业上,实行经济核算,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中小型企业以租让制或租赁制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经营(即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上,允许商品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

它尊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善了工农关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促进国民经济的好转,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这时俄共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

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为加强国防力量,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苏联必须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主要包括:

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为支援各国社会主义运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但是造成了重轻农发展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的严重后果。

②农业集体化

为了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它为苏联工业化建设解决了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大部分是通过行政命令实现的,违背了农民自愿的原则,不利于农民积极性的调动,造成了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

③经济管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管理中形成了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干预经济的管理模式,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在苏联政治建设中,逐步形成国家权力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集中于总书记的模式,导致了个人专断独裁,个人崇拜迷信的集权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苏维埃只是一个“表决机器”,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

⑤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和学术领域。

⑥评价: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在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遭受破产,经济一片混论的国际背景下,曾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把苏联建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到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的发展。

知识拓展:

1.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

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

俄国专制政体的消极影响;

斯大林威望的空前提高。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相比有什么异同?

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起点低、基础弱;

都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设资金和劳动力都依靠农业集体化来实现;

都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民主法制建设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苏联脱胎与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基础比苏联更为薄弱;

苏联对私有制的改造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中国则未能实现国家工业化;

苏联始终未能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阻碍,中国则在十一届三中后,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困境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

主要措施: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鼓励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

把农业机械自由地卖给集体农庄;

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和管理,把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搬到田间地头等。

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工业企业未能获得自主的经济地位。

赫鲁晓夫的改革打开了苏联改革的大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是突破斯大林模式,有的措施不顾自然条件,有的指标不切实际。

②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重点是重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管理、完善计划、加强经济刺激。

苏联真正成为与美国匹敌的军事超级大国。

但未能突破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模式。

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体制方面,试图以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但效果不佳。

政治体制改革是重点,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实行西方式三权分立;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结果,政局失控、社会动荡、苏共分裂、自由化思潮泛滥。

全盘否定斯大林,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华沙条约组织瓦解。

④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

⑤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历史原因,始终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