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9416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

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作者:

  时间:

2012-07-21   浏览次数:

263次

  新华社哈尔滨7月20日电 19日到20日,国务院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和佳木斯市召开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要按照中央关于“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办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回良玉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连续5年超过1万亿斤,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生产经营成本快速上升、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阶段,基本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确保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前所未有。

  回良玉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围绕农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一要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按照“提升能力保供给,优化结构促平衡,完善体系增效益,强化监管保安全,利用贸易调余缺”的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二要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突出强化水利、农田、生态三大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业机械、农资工业、信息网络三大装备条件,加快建设科研、推广、新型农民三大人才队伍。

三要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各类资本规范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建设。

四要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完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引导推动公共财政资金向农业配置、信贷资金向农业流动。

完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

完善现代农业市场制度,促进农产品价格整体水平逐年提高。

完善现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好耕地、水资源。

  回良玉强调,要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各地区要科学制定推进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支持力度。

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会议。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农口厅局负责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黑龙江、江苏、浙江和四川省成都市、山东省滕州市、吉林省榆树市有关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万亩玉米和大豆高产示范田、水稻信息化节水灌溉现场、农机博览园、精准农业展示中心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

姜长云:

进一步做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大文章

作者:

姜长云  时间:

2012-05-25   浏览次数:

246次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在积极推进。

但就总体而言,粮食和农业增产的代价正在明显加大,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还在迅速凸显。

要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要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进一步做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文章。

  清醒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给日趋丰富,是以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支撑的,由此导致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

2005-2010年,我国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的主产品总成本增加了247.65元,增幅达58.3%;其中化肥费、机械作业费、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分别增加了31.6%、125.1%、49.9%和114.9%,分别占总成本增量的10.8%、19.1%、30.5%和28.8%。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08年,我国每公顷耕地的化肥使用量达到468.0公斤,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印度的4.54倍、2.25倍、1.68倍、2.92倍、3.20倍和3.05倍。

  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代价。

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和耕地的时空分布也呈严重的错位状态:

有水的地方往往地少,有地的地方往往水少。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地下水。

目前,全国每年的农业用水量约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60%-70%,华北平原每年的农业用水约占地下水开采量的70%。

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以至于从华北平原到汾渭盆地、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我国地面沉降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严重的地质问题。

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可见,现有农业发展方式的运行,日益难以为继。

  在现有农业发展方式下,今后增加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

(1)回顾过去,我国粮食产量由8000亿斤提高到9000亿斤用了6年,由9000亿斤提高到10000亿斤用了3年,由10000亿斤提高到11000亿斤却用了15年。

借鉴历史经验,在粮食“八连增”的背景下,未来几年继续增产粮食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2)近年来,在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增产中,主产区的贡献大多比较大;但在我国部分农产品主产区,每50公斤主产品的总成本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2011年为例,仅东北三省就增产粮食1156.5万吨,占当年粮食增产总量的46.8%。

但黑龙江省的粳稻、河北的小麦、吉林的玉米、安徽的肉猪,2010年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8.1%、3.6%和14.4%。

(3)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非均衡发展,在粮食单产较高、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南沿海地区,不仅占用耕地的压力不断加大,水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污染性缺水问题。

(4)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频繁发生,且呈常态化趋势,增加了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在迅速凸显。

(1)随着人口的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

这不仅会导致农业发展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还会导致现有农业发展方式的运行面临资源和要素投入难以大幅扩张的挑战。

(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争夺资源和要素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带动农产品生产中资源和要素成本的上升,提高农业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而制约农产品供给的增长。

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创造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弱,在与城市和非农产业争夺耕地、水资源的竞争中,农业和农村的不利地位将会不断凸显,导致农业发展面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的约束不断强化。

(3)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迅速加大,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日趋普遍。

尤其是世界农业发展已经高度组织化,跨国公司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已经明显增强。

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借此增强农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甚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小而散”的农户、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日益被推向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加大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度。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多管齐下

  1.按照完善农业产业链的要求,着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现代产业竞争,实质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注意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通过产业链要素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链不同环节协调状况的改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供给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建议:

(1)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强力支持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此,突出支持现代种业等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和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环境技术,强化鼓励其创新和推广转化的激励机制。

(2)适应农业需求结构调整和农业功能拓展的需求,在进一步支持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业态创新和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更好地引导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和农业的多功能化,统筹实现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3)瞄准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其推广转化,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调和供应链管理。

当前农资、良种、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均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也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2.按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着力支持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边界,要求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国机耕服务、植保服务、农资服务、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等农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成为制约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提高的重要障碍,加大了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困难。

如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波动,往往与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密切相关。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业劳动力老弱化迅速显现,“386199部队”日益引起担忧。

但如果对策选择得当,这并无什么可怕之处,反而正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

比如,我们可以在推进农业技术“傻瓜化”的同时,一方面,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组织的带头人,带动“386199部队”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达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农业服务业,引导“386199部队”借助分工协作的优势,有效利用植保、防疫等农业服务业弥补自身不足,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建议把加强农业服务业,放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先地位。

按照精简提升普遍服务、优化改造重点服务、突出加强引导服务的原则,优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供给方式。

突出加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优先支持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优先支持面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业产业组织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

围绕这些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要优先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供应链管理等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化配置,带动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体系整体素质的提升。

鉴于国内外农业产业链运行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呈现从农产品生产者或加工者向农产品流通环节转移的趋势。

要突出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流通业龙头企业在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超对接等新兴流通方式的支持,积极发挥流通方式转变对生产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在东北等地区,大型农机的推广使用,有效促进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农机购置规模的扩大和农机使用年限的增加,引导农机的集约、节约利用日趋迫切。

建议在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的同时,实行农机服务补贴、农机维修补贴制度,促进农机的经济合理利用。

  3.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积极实施区域层面的现代农业建设重大项目

  近年来,随着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迅速成长,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迅速推进,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应该顺应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趋势,注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把实施区域层面的重大项目或试验示范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格局。

要重点瞄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领域,整合集成科技、财政、金融、保险、财政等农业发展要素,连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如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试验区建设,借此培育区域农业的竞争优势、品牌效应和抗风险能力。

  4.加强对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支持,鼓励领军型产业组织发挥带动作用

  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组织之间的竞争。

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资本实力、科技优势和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涉农中小企业、中小农户推向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

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相对于国外跨国公司,我国本土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大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等问题。

长期下去,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控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问题将会迅速凸显,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甚至导致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收益大量外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组织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成为空谈。

因此,要把支持农业组织创新、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的成长,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通过增强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增强农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许多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作用日显,但其对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仍然不强,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尚待形成。

今后,要在进一步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与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鼓励其强化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更好地惠及整个农业产业链。

要在加强薄弱环节的同时,通过政府支持更多地引导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同发展,更好地带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发育。

陈锡文:

中国解决粮食问题要有全球视野

作者:

陈锡文  时间:

2012-05-23   浏览次数:

550次

  主持人:

谢谢柯炳生校长,我们中国农业大学有一个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研究机构,由于这个研究中心研究员的组成非常特点,

  这个研究中心有13位部级干部,有几十位跟农村有关系的司局级干部,主任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部长,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先生,主题是中国农业政策前沿,掌声欢迎陈锡文主任。

  陈锡文: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2012年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刚才柯炳生校长做了很好的开场白,我这次论坛的组织者给我一个题目,中国农业者出路,我当时看到这个通知的时候,一看这个题目想的非常沉重,面临很大的危机,应该说这确实是非常尖锐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柯炳生校长讲了,尽管我们农业连续八年持续丰收,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方面仍然非常紧张,重要的农产品依赖进口,这几年进口趋势在不断的增加。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我觉得未雨绸缪也好,或者是考虑未来也好,认真的思考一下中国农业的出路,确实非常有必要。

  刚才柯炳生校长讲到,中国农业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连续八年的粮食丰收,我们的粮食产量,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去年的11424亿斤,八年粮食产量增加,每年增产超过350亿斤。

农民的收入03年的2662元到去年6977元,增加了4500元,每年增收也在540元以上,这也是历史上最快的时期。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为什么讨论中国农业出路?

现实问题大家很清楚,一方面农产品的供求还难于平衡,从国际市场上增加进口。

另外一个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尽管一两年来有一点缩小的趋势,但是能不能成为现实,还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对当前的农业确实不能掉以轻心,讲到这几年农业形势好,大家一定会想起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好三农问题,同时,在最近9年时间中,中央连续出台了9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还有一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其他还有一些,关于农业,关于扶贫等等,还有很多重要的文件。

这些年来农业的成就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大,密不可分。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讲的比较多的,八年农村连续丰收,农民增产,另外一个方面大家议论今后五年、十年以后,到底谁来种地?

到底怎么来种地?

农业经营形势也面临着危机。

人口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需要,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国际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大,于是又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我想这两个问题确确实实对于我们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座大多数是企业家,刚才我休息的时候见了,很多是农业中非常有地位起很重要作用的企业,第一个讲讲,大家都关注未来农业经济形势如何,刚才柯炳生校长讲到,武钢这样的企业都要养猪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代表了方向还是一个插曲,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对中国的农业经营形势,几千年中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农业形势虽然已经变化,但是大多发生在近代以后,自从土地实行私有制,农民成为经营主体之后,制度延续非常长的时间,到了土改之后,仍然是这种土地经营形势,50年代中期搞起了合作化运动,有了人民公社,家庭运营变成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农村改革又使得家庭经营会到了农民经营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到底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

如果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点,中国农业的几千年的历史寻找答案,把眼光放宽一点,从各国农业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必然。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很多人讲农业靠家庭经营能不能有生命里?

能不能实现现代化?

这个问题我想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大家到所有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看,我想看到的一定是家庭经营,无非是规模大小问题,但是一定是家庭经济。

  农业选择家庭经营具有非常强的必然性,什么原因?

非常复杂,学者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讨论。

至少一条我们认识到,研究农业问题的时候,必须有两个基本点不能放弃,第一个基本点,农业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产业,农业这个产业最大的特点和其他产业不同的特点,经济在增长和自然在增长相交织,这个话的本义非常复杂,简单的概括,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的东西,而这样一种现象在其他产业领域当中见不到,那么要培育一个活的生命,从它的胚胎,一直到生命的成熟,到能够收获,能够有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对于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这种密切关注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农业的标准化和工业标准化非常大的差距,讲很多理论,一下讲不清楚。

  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是种地的,在农村种过十年,那个时候种地地是公家的,然后公家给我发工资,跟农民生产一样的,是这样的分配。

于是为了这样的分配方式,动员农民出多少力,这是很大问题。

人民公社时期,该改革以前出工不出力是很常见的现象,农业生产劳动付出的劳动合格不合格,一定到庄稼收获才能知道。

正是农业这种非常复杂的过程,使得劳动监督、劳动计量非常困难。

于是我们的人非常聪明,选择了家庭经营的形式,家庭经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你种你自己的地,打你自己的粮,付多少劳动是自己掌握,这样的经营体制下,劳动不需要监督、计量。

  我想这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去看,看到几个不是以家庭经营而农业成功的过程,我看过不少,几乎不行。

  最近中国非常强调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公司经营方式替代农户,我对此深表怀疑,但是作为一个人,哪怕是能够有权利影响政策的制定,但是没有办法阻挡向前迈进的步伐,况且要用实践来说话。

我想说,实践人类已经进行几千年,我们自己的实践已经得出很惨痛的教训,人民公社的不成功。

现在还要换一种不让农民种自己的地,打的粮食不是自己,我对此事很怀疑。

  我刚才举的例子,我去年在某一个省调研,当地有一个很著名的企业到农业中去发挥作用,和县里谈意见,租3万亩地种猕猴桃,县里就考虑,表示欢迎,3万亩地太大,先种一亩,从农民手里租过来,当雇工,帮着种树,一般人想象差不多,农民有好处,拿到地租、拿到工资,发现不行,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培训,把农民指导好了,挖坑要多长时间,技术员很清楚,发现树林挡着,农民种的特别快,很快完成,一定是在糊弄,树都种下了,没有办法检验,只能看后面怎么管,以后写土地种了猕猴桃交给当地农民管理,其中一个锄草,如果不把草根锄掉,很快还会长出来,农民把草根留着,当天地里面干净,技术人员看不出来,回去一两天长出来了,老板火了,带着技术员到农民家里,农民在打麻将,锄草怎么不把草根锄掉,农民说锄掉了明天我挣什么钱。

  这个故事说明怎么调动农民积极性,我们的工厂、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监督员工、激励员工、约束员工,把自己发挥出来,农业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一个全人类的难题,科技在进步,有一些情况跟过去不一样,有的产品可以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的畜牧饲养,管理人员目光所及能够有效监督的时候,可能企业化经营不受影响,但是在田上,靠农民自觉性付出劳动,这个办法就不行了。

  所以我想当前公司经营农业一片火热情况,泼点冷水,想让大家能够认识农业自身规律,总结人类社会动农业发展的经验,不要盲目,这个过程不让农民种自己的地,不让农民打自己的粮,最后什么结果,人民公社给了我们答案,不要走这种回头路。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司企业应该在农业现代化发挥作用,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需要公司企业帮助他们去做。

全世界农业都是这样,家庭经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依靠农民自己的合作,依靠广泛深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把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做好,什么做不了?

农民研究优良品种、研究先进技术,他做不了,从生产实践总结,可能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同时企业有实验室,有试验田,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把人类社区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研究出来的可能几年研究出来,所以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储运设施、营销加工,让农产品增值,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司企业在这方面做好,我觉得他们对中国农业做的贡献非常大。

  很多人在担忧刚才讲,农产品不够怎么办?

想的办法,因为农民文化科学技术素质低,所以来一个替代,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的人经营农业,技术上并不好,考虑到全球农业非常大的区别,把握农业两点,一个是农业自身规律,是生命的生产活动,第二个,农业的特点,全球农业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国这样的,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是传统文明的农业,大都在亚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