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卷Word版 附带详细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卷Word版 附带详细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卷Word版 附带详细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举众讨之,不利而旋。
太宗本纪》
“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是,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息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
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装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
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低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33、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珠
年份
约1770年
约1790——1793年
约1830——1835年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1775年
1797年
1835年
指数
42.74
42.48
76.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
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非选择题部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2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荐,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住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
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顺丰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
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
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选择题详细解析
24、C
解析:
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
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如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二》一文中认为: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4题题干“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这些都可印证。
所以A大体是正确的。
但从题干材料得出A的结论,理由是比较薄弱的,不够充分,特别是“推动文化认同”在题干材料上并无体现,题干现有材料只能说明“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推动”与“推动了”是有区别的,“有利于推动”是指对“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能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推测,而“推动了”是指实际的效果,题干现有材料并看不出这样的实际效果。
本题答案设计,结论与依据之间没有论证材料,反映了命题者语文素养、批评性思维的缺席,对考生不公平。
北大教授张帆认为,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与皇帝制度相始终的,因此“君主专制”与“皇帝专权”大致同义。
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
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君主终身制和世袭制,二是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君主高度集中的终极权力。
其中,前两个方面是夏、商、周的贵族君主制乃至现代君主立宪制都具备的特征,第三个方面亦即权力因素才是理解君主专制的关键。
通常认为,在中国帝制时代的两千余年历史中,君主专制存在加强的趋势。
所以,从历史看,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
B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但需要指出的是,君主专制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出现了,当时战争频繁,而战时容易产生权力集中,所以有些已建立了郡县制的诸侯国应该出现了君主专制的现象。
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包括都城镐京周围的关中平原和洛邑周围的河洛地区,王畿外的土地则有分封出去的各诸侯进行直接管理控制。
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C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郡县制是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贵族一直拥有世袭特权。
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分封制最重要的创新点是派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明确周天子与诸侯国是君臣关系,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义务。
所以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命题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答案A项的文字表述不够准确。
25、C
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是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激化的“高潮”,此后矛盾基本解除,它们的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
其实,到题干“表”中“汉景帝中元六年”也不会“渐趋激化”,因为七国之乱发生在此前的在公元前154)。
故A不正确。
题干“表”反映的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不正确。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灭掉了六国,收回支郡,收回官吏任免权,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题干“表”中已经直接管辖了68郡、国。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那么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少,越来越小,D不正确。
26、C
解析:
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故A不正确。
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且西讨元帅,是主帅;
刘文静只是将领,所以正确。
C项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C正确。
“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
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不正确。
27、B
A项的分析:
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有可能是中央权威下降,也有可能是中央认为这一规定已不太重要而放任,但肯定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不正确。
B项的分析:
中国古代,玉一般被认为是王权、皇权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到明前中期仍然大体如此。
到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逐渐走向商品化,部分流入市场供民众选购,等级意味逐渐淡化,作为象征性的吉祥之物的含义越发明晰。
B正确。
C项的分析:
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与一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关系不大,C不正确。
D项的分析:
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不正确。
28、A
为洋务企业——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提振企业信心,A正确。
题干材料未见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无所谓“加强”或者“削弱”,B不正确。
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未被列强控制;
题干材料未见对“列强控制的煤矿业”采取了何种措施;
提振一个开平煤矿,能否“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材料未见,事实上可能性不大,C不正确。
“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内部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加上材料本身也未见其“稳健发展”。
再说,一个煤矿,也说明不了煤矿业的发展情况。
D不正确。
29、A
提干材料反映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留日学生也少,A正确。
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差异,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在近代表现为东西差异,原因即是东部地区较早接受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
当时反清的革命运动已经兴起,主要集中在两广一带,到武昌起义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B不正确。
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但未有省份限制。
材料也未见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也未见留学国家的变化,C不正确。
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D不正确。
30、B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
土地革命在1927—1937年,所以A不正确。
陕甘宁边区政府指向抗日战争时期,题干文件内容包括“地主、资本家”的平等权利,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正确。
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的革命,C不正确。
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一直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一直坚持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材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平等权利不能说明D。
所以D不正确。
31、C
题干材料只是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计划只是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而罗斯福新政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普遍趋势,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材料并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加上1990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夜”,A不正确。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加入WTO,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是在1986年7月,经过15年的漫长历程才得实现。
中国在1986年提出申请,即说明中央领导层完全明确其必要性,不可能有人在1990年还向中央“报告”其必要性。
另外,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10余年了,对外开放是中央领导层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中国已经有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生动实践了,所以也不可能再有人在1990年向中央重提融入的必要性。
B不正确。
到199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多年,但基本上都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内的修补,市场只是发挥辅助性作用,改革开放遇到了空前的阻力和挑战,计划经济的维护派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姓社”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有人向中央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所以,考虑题干材料的意思,结合有关1990年前后史实,C正确。
题干材料已较为明确了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不是实质,D不正确。
32、B
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血缘共同体(同一血缘、同一祖先),还是宗教共同体(同一信仰,每个城邦有自己的神),雅典人以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两项罪名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法庭,应该说古希腊人(包括雅典人)宗教信仰意识浓厚,A不正确。
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所以古希腊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这是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也说明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久远的传统的宗教神话之中。
在雅典,理性占据主导地位要经过“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努力,即使是智者学派,它也强调人的感觉、需求和自由,忽视理性作用。
题干中的诸神也是体现情欲、名利,不是体现理性。
C不正确。
题干材料未见神话的影响(或者削弱,或者强化),也未见民主进程的情况,未见二者的关系,D不正确。
33、D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
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等。
所以题干“表”中“国民总收入”的两次增加,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约1790~1793年”到“约1830~1835年”,增长幅度为106%左右,而同一时期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两个增长幅度相差20%,不能得出“同步增长”的结论。
A不正确。
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不能说明“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如果工人实际工资没有增长或者增长不大,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从工业革命实际情况看,经济快速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的推广、海外市场的扩大、廉价原材料的获得。
题干“表”中,工业革命首尾相比,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C不正确。
“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小,中间的差额,可能是政府收入更多了,也可能是资本家的收入更多了。
从工业革命实际情况看,资本家攫取了高额的利益,工人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所以D正确。
34、D
漫画是“苏联时期”,即1922—1991年;
漫画名称中的“斯大林格勒”,是1925年由察里津改称的,所以该漫画应该1925年之后出现的。
而A中的“苏俄”,存在时间为1917—1922年,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是在1922年,都在1925年之前,故A不正确。
漫画名称是“又是斯大林格勒”,说明此前斯大林格勒发生过重大事件,根据历史知识推测,应该是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苏军取得胜利并开始反攻,直到最终胜利。
而苏联实现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