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336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

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都经过这里,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人口2300万多人,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

少数民族占约2%。

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

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素质及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语言上一致、习俗上同根、艺术上同源、宗教上同质。

就其本质而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在哲学理念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家学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思想和言行。

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讲普通话和闽南话、客家话等,书写用中文。

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妈祖、关帝君、保生大帝等中国民间神祗。

在习惯方面,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种礼仪等。

台湾的人文历史是地地道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扩展。

二、台湾的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台湾是中国东南海疆上一座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的岛屿。

历史上,统一台湾的清朝大将施琅曾经指出了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施琅在186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称,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

倘若放弃台湾为“红毛”(荷兰人)占据,“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现在,台湾的战略地位就更加突显,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战略地位,台湾才成为美国和日本遏制我国的重要棋子。

(一)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位于我国大陆架东南缘的台湾岛,素有我国“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之称,是东南沿海各省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它南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与舟山群岛呼应,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南北两要点,构成一条天然而有力的品字阵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

而东南沿海各省目前是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最快,财富积累最多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最为发达。

如果以正好位于这两个三角洲之间的台湾中部为圆心,以上海为半径,画一个半径约为600公里的圆,我国最发达的省市和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这个圆内。

如果台湾无法与祖国大陆统一,我国国防安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仅我国海防线要害之处出现缺口,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半壁江山暴露在外,而且国防战略纵深一下就后退一、二百海里。

有了台湾,台湾海峡将成为中国的内海,中国将突破朝鲜半岛、济州岛、日本九州岛及诸岛、琉球群岛、菲律宾诸岛及东南亚诸国的封锁;

一旦形成这种封锁,台湾将有可能像朝鲜战争时的日本那样,成为美国在长途作战中的“航空母舰”,这样对于我国的政治安全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这说明了台湾对我国政治安全上的重要性。

(二)台湾是我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门户,对我国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历史告诉我们,要成为世界强国,必然要面向海洋发展,实施海洋战略。

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东方崛起,必然要进行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战略调整。

然而,我国这一战略能否顺利地实施很大程度上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

因为在我国长达l.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只有台湾直接面向太平洋。

我国要走向大洋,最好的捷径和大门就是台湾。

如果台湾问题解决不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的长远发展,就象是巨龙脖子上套了一把锁而难以腾飞。

从经济上看,台湾问题影响到我国大面积的海上国土问题。

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哪怕1平方公里的小岛,也可能意味着1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更何况台湾这么一个地理位置特殊、海底资源丰富、军事价值巨大的我国第一大岛呢?

如果台湾独立,我国失去的远远不仅仅只是3.6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而且将失去数万倍的海上“绿色国土”。

从军事上看,台湾问题关系到我国对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问题,为我国未来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大国提供坚强的基础和保证。

(三)台湾居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的中间,是我国“南下之门户”,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较大。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的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交通的要道,是我国“南下之门户”,不仅联系着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南海和东海,而且掌握着我国四分之三的重要贸易航线的南下通道,对我国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对外贸易与交往的顺利进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台湾处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心位置,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是亚太地区的航空运输和海上运输的中心,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韩国、中国东部、北部沿海地区等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彼岸,中东、欧洲等地的海上和空中的交通线大多经过台湾海峡。

台湾这一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台湾发展以对外贸易为主的海岛外向型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如果台湾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其优越的交通和地理状况,不仅将使我国南北海上通路更加宽广和通畅,而且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另外,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和台当局控制的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上。

钓鱼岛,是日本进入台湾海峡南下东南亚、南太平洋的必经之地,附近水域蕴藏着800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和经济价值,是中日领土争端的焦点问题。

南沙群岛,紧扼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和丰富的资源,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南沙岛屿附近国家早已垂涎三尺,加紧对南沙资源进行开采,与我国在南沙争端不断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中国不仅会失去钓鱼岛,而且会对我国解决南沙群岛争端问题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两岸统一,有利于解决钓鱼岛、南沙问题,维护我国在南海的主权

第二节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一)台湾是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的

早在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台湾就有人类在活动。

1971年、1974年,两度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人类顶骨残片化石,这是台湾岛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3万年前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那时的台湾尚和中国大陆相连;

他们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且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据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

公元230年,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官兵进行远征,到达夷洲,即今台湾。

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

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中国《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有关台湾的最早记载。

其后,隋朝时,隋炀帝也曾两次派人到过台湾。

  唐(618—907)、五代(907—960)以后,中国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民大批迁移到东南地区尤其是现福建省一带。

而东南地区的开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进一步吸引北方人民南移。

到宋(960—1279)、元(1279—1368)时期,开始有一定规模的汉人渡过海峡,向澎湖、台湾移民。

明朝(1368—1644)时期,有大批大陆农民向台湾和澎湖地区迁移,其中以福建同安、漳州农民最多。

明朝中叶后,汉族人民移居台、澎者更多,其中有的渔民先在澎湖列岛捕鱼,然后慢慢向台湾中南部、北部渔场扩展。

他们在岛上建屋居住,逐渐成为岛上常住居民。

到了明代后期,越过海峡到台湾定居的大陆民众更多,对增加台湾人口和开发台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二百多年间大陆赴台人数增长二十五倍,达240多万人。

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

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

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

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二)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辖

唐宋以后,随着移民的增加,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澎湖、台湾的管理。

公元12世纪下半叶,南宋(1127—1279)已在澎湖驻军,属泉州晋江县管辖。

据元代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公元1292年至1295年间,元朝政府在澎湖正式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行使管辖权。

明朝政府于十六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

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

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

一六八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录属福建省管辖。

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尔后又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

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增“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

一八七五年的(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

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厅。

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中断半个世纪的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案例探究】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福建南安人,明朝平国公郑芝龙长子。

因受南明隆武皇帝倚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

  清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

郑成功曾苦苦劝阻,未能阻止,遂率部至南澳(今属广东),起兵抗清。

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9月,郑成功率大军进攻南京失败后返回厦门,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决计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开辟稳固安全的抗清基地。

永历十五年(1661年)2月,郑成功将出征舰队分两批出发。

首程队伍约2.5万人,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郑成功统领于3月23日从金门出发,次日抵达澎湖,4月初一拂晓大军抵达鹿耳门港,利用涨潮时间,通过荷兰守军认为不能通过的航道,一举击败了荷军的拦截胜利登岸。

4月初六日据守赤嵌城的荷军献城投降。

接着,郑成功命令部队从水陆两路围攻热兰遮城(台湾城)。

由于荷兰人的长期经营,该城十分坚固,加之荷军火炮精良,郑军强攻失利,郑成功乃改强攻为长期围困。

郑成功一面部署围城,一面加强政治和经济建设,整顿军队,进一步改善军民关系,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为经营台湾打下基础。

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殖民者在得悉郑成功进抵台湾后,即派遣一支增援部队约725人,由雅科布·

考乌率领赴台。

7月23日,援台荷军舰队向郑军发起进攻,郑成功指挥水师奋起反击,予来犯荷军以重创,对峙数月后,考乌见势孤力穷,于10月5日率舰队逃离台湾。

  困守台湾城的荷军由于救援无望,士气低落,但荷兰殖民者驻台长官揆一仍作困兽之斗。

与此同时,郑军也面临极大的困难,大军乏粮,坚城久攻不下,清廷又厉行海禁,欲置郑军于死地,不断有士兵逃亡事件发生。

面对重重困难,郑成功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继续指挥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正义之战。

12月13日(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终于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沦为荷属殖民地达38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点评分析】

在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中,郑成功展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炎黄子孙们的敬仰和怀念。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

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对结束祖国的分裂局面,维护祖国的神圣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从法理上讲台湾是属于中国的

一个中国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有关台湾的全部事实和法律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

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

《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

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

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反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结成同盟国。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

“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十月二十五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陈仪在台北“公会堂”(即现在的中山堂)接受日本第10方面军司令长官安藤利吉的投降。

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宣布:

“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

”至此,台湾人民结束了自《马关条约》以来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在遭日本帝国主义50年殖民统治之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0月25日因而被定为“台湾光复节”。

所以,日本归还台湾是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所执行的法律行为,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历史事实。

【案例探究】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等国际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

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

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这也就为《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中美首脑晤谈后,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受罗斯福委托,根据美、英、中三国会谈和美中会晤精神,起草《开罗宣言》。

关于日本归还台湾于中国的问题,霍氏拟订的供罗斯福审阅的草案初稿明确表示:

“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

日本最后一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签字领受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第一号训令,规定自1945年10月25日起台湾全省回归中国

《开罗宣言》草案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正式定稿,并且取得了斯大林的“完全”赞成,他认为“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

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其主要内容是:

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

“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民众欢庆中国政府收复台湾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在台北市接受了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长官安滕利吉的投降,被迫割让给日本50余年的台湾省,终于彻底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46年10月,当台湾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曾专程来到台湾视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国际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承认。

因此,在台湾回归祖国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

例如1949年12月23日,美国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中重申:

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它被日本统治了50年,“然而从历史上来看,它是中国的。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它是一种严格的中国的责任”。

英国政府持同样的立场,1949年11月11日和14日,英国外交部次长梅修在国会下院两次回答问题时都明确表示:

根据《开罗宣言》,中国当局在日本投降时收复台湾,并在此后一直行使着对该岛的控制。

在《开罗宣言》之前的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的《对日宣战布告》宣布:

“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在《开罗宣言》之后的1945年7月26日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第八项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

日本接受“中、美、英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点评分析】

《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

其合理性、严肃性、正义性和有效性无庸置疑。

《开罗宣言》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而且《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这四个文件组成了环环相扣的国际法律链条,明确无误地确认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保证了台湾回归中国的国际协议具有无可否认的有效性。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地位。

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地方当局。

第三节台湾问题的由来及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鼓励“台独活动”,阻碍中国统一。

一、二战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直接导致了台湾问题的产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统—、繁荣富裕的新中国。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致力于争取和平与民主,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于1946年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一切停战协议,悍然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

亟待休养生息的中国,再次陷入全面内战之中。

面对国民党来势凶猛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

1948年末到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规模空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民党的失败此时已成定局。

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压力宣布下野后,开始了对台湾的苦心经营。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

5月17日,武汉解放;

5月27日,上海解放。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布成立。

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

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

中国大陆上战事基本结束。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

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二、美国政府介入海峡两岸关系使得台湾问题复杂化

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扶植和加强蒋介石政权,并且支持蒋介石发功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从1948年冬季开始,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美国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把政策目标从“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胜”改为“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决定逐步从中国内战中“脱身”,而集中力量“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

1949年8月,美国根据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作出决定,要在台湾“设法加强—个非共产党的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美国还应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

朝鲜停战后,1954年12月。

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声称要对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斗争,同台湾当局采取“共同行动”。

1958年7月,美国怂恿国民党部队加强对中国大陆的骚扰。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马祖。

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海军来支援美国在台湾海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