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275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档格式.docx

研究具有经济价值新种质在生长品质方面的遗传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

完成鱼、贝、藻类等3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的精细图谱,挖掘5~8个具有优质高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揭示2种以上重要水产养殖生物生长、品质性状的分子机制,创建贝、藻类等生长性状关键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体系,突破基因编辑技术;

阐明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生长和品质性状调控机理,授权基因利用、遗传评价等发明专利8~1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养殖生物生长和品质性状改良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

5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2.水产养殖生物性别和发育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

针对水产生物种质创制中面临的性别决定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鳖、虾蟹、贝、参等生物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发掘性别决定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阐明相关分子功能及其调控网络;

研究性别发育与重要生产性状的相互关系,解析性别转换与环境因子互作响应的规律与机制;

筛查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研究具有经济价值新种质的繁殖特性并阐明其调控机理。

完成鱼、蟹类等3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的精细图谱,发掘3~5个具有性别控制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揭示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的主要调控机制,创建鱼、蟹类性别发育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平台;

授权基因利用、遗传评价等发明专利8~1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养殖生物性控育种技术突破和新种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3.水产养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

针对水产养殖生物种质创制中存在的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蟹、贝、藻、参等重要水产生物抗病与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理,鉴别和解析具有抗逆抗病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网络;

研究水产生物对环境胁迫适应的基因组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具有重要抗病抗逆性状水产新种质的遗传特性,阐明其抗病抗逆机制。

完成鱼、虾、参类等3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的精细图谱,挖掘3~5个具有实现抗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揭示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创建鱼、虾、参类抗性关键基因功能验证技术平台;

阐明2种以上重要养殖生物抗病和抗逆性状的调控机理,授权基因利用、遗传评价等发明专利8~1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养殖生物抗性性状改良技术突破和抗病抗逆良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4.水产动物营养需求与代谢调控机制

针对水产动物营养利用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蟹、贝等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对重要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的途径和特点,构建营养信号调控网络;

研究营养代谢与消化道健康及免疫应答的关系,解析增强免疫的营养代谢机理;

解析营养与品质形成的关联机理及调控机制。

构建3类重要养殖动物代表种的精准营养需求数据库;

揭示3类重要养殖动物的营养调控免疫应答与动物品质形成的机理;

建立3类重要养殖动物营养性状调控的动物模型;

阐明3类重要养殖动物营养代谢的关键调控元件与信号网络;

授权营养代谢调控发明专利1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水产动物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5.水产动物疫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与免疫机制

针对重要养殖动物疫病发生的分子基础与免疫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鱼、虾、贝等养殖动物常发与新发疫病的传染性诱发病原及其感染过程,解析病原关键毒力因子的功能;

研究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解析病原对宿主的免疫逃逸机制,解析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疫病爆发机理;

研究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与调控网络,解析天然免疫在抗病毒和细菌中的作用;

研究鱼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关键分子和细胞,解析其在免疫防御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

确认鱼、虾、贝等养殖动物重要疫病的4~6种新病原,发现10种起重要免疫作用的关键分子和细胞,阐明重要养殖动物1~2种疫病暴发机理;

授权病害免疫与防控等发明专利1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重要水产养殖病害免疫防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6.重要养殖生物对典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针对重要养殖生物对主要养殖模式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高温、酸化和低氧等环境胁迫对鱼、虾蟹、贝、藻和参生存和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解析多重环境胁迫的生态效应;

研究主要养殖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特征,解析生物应对环境胁迫的行为和生理生态机理;

研究新型污染物等潜在危害因子在养殖水域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蓄积特征,解析其毒性效应与机制并评估环境风险。

揭示鱼、虾蟹、贝、藻和参等5类重要养殖生物对典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构建3种主要养殖环境中的生态响应模型和环境风险预警模型;

阐明池塘、工厂化、滩涂、浅海等等4种主要养殖模式下典型环境胁迫对重要养殖生物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机理,授权环境胁迫、生态响应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池塘、工厂化、滩涂、浅海等健康增养殖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7.典型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

针对典型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池塘、滩涂、浅海、网箱等典型养殖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途径;

解析典型养殖系统及毗连自然水域中生源要素的转归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碳汇)的影响机理;

研究养殖群体或入侵物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建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解析养殖水域与毗连自然水域环境互作过程和生态效应;

构建养殖生物对环境的作用机制模型。

建立3~5个典型养殖系统承载力评估模型,创建3种养殖系统与环境互作机制模型,揭示3种不同类型养殖群体或外来物种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

阐明4种养殖系统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授权环境效应评估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健康增养殖技术突破与模式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8.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

针对近海和内陆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环境要素与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阐明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要素与生物多样性演变机制;

研究多种生态灾害叠加导致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的影响,揭示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机制;

研究生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评估方法;

构建典型渔业水域多种生态灾害叠加的三维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数值模型。

查明5种重要资源生物的生境30~50年长期变化特征,建立1个多种生态灾害叠加影响下的生境退化模型,提出3个典型渔业水域生态保护策略;

阐明3种典型渔业水域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和机理,授权生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预测评价等方面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生境修复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9.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特征与生物资源补充机制

针对近海和内陆典型渔业水域食物网结构变动特征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重要资源生物物种现状、种群动态长期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解析渔业资源种群生态适应性及衰退机制;

研究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演变特征及食物产出过程;

解析关键资源种及衰退种群修复机理,构建区域性渔业资源评估动态模型,解析重要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

构建3个区域性渔业资源退化评估模型,解析5种不同类型生物资源的补充机制并构建模型,揭示5种不同类型资源生物退化的机理;

阐明3类典型渔业水域的食物网结构特征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授权渔业资源评价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河口、湖泊、岛礁毗邻海域等典型渔业水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10.水产品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

针对水产品工业化转化过程中品质表征评价和形成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水产品在保活保鲜、加工过程中品质及风味形成的分子基础和菌群变化规律;

解析加工过程中蛋白质(酶)、脂质等组分结构特性的变化及其对品质影响的机理;

研究储运流通过程中内外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研究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内源性安全危害的形成机制,阐明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过程中营养品质的调控途径和机制。

阐明干制、冷冻等8种工业化生产加工方式和冷链、常温等2种流通类型对食品营养组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机制,揭示鱼、虾、贝、参等4种水产品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

阐明3种以上加工产生的内源性安全危害因子的形成机制;

系统揭示重要加工水产品的营养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授权评价、调控方法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11.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结构表征与功能解析

针对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结构表征和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开展水产品特征营养素甄别与营养功能因子筛选,开展新型营养功效因子的组成分析、结构表征研究,解析其功能;

研究水产品蛋白质(多肽)、脂质、多糖及寡糖等营养功效因子的体内吸收及代谢规律,解析其构效关系和营养功效作用机制;

研究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的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机制。

鉴定30个以上水产品新型功效化合物,查明水产品蛋白肽、功能脂质、活性寡糖等8种主要类型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的结构与功能,揭示8种特征性营养功效因子的作用机制,阐明制约功能食品研发的4种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的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机制;

系统解析水产品营养功效因子结构与功能,授权功效分析等发明专利5项以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水产品绿色加工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二、共性关键技术

12.重要养殖鱼类种质创制与生殖操作

针对鱼类基因组和细胞工程育种及生殖操作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重要养殖鱼类基因组选育技术,研究基因组编辑和性控技术,创新生殖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和雌核发育等细胞工程前沿技术;

研发主导养殖优良品种亲体培育、高效制种和幼体中间培育技术,研发优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性状和风险评价技术。

创建海水、淡水重要养殖鱼类基因组育种技术平台各1个,突破重要养殖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新技术2项、性控技术3项和干细胞技术2项,培育重要养殖鱼类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7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5项;

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鱼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0%,覆盖率达70%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鱼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13.重要养殖虾蟹类种质创制与健康苗种繁育

针对虾蟹类基因和综合选择育种及苗种繁育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重要养殖虾蟹类高通量性状测定、基因组和综合选择育种技术,创新基因组编辑、分子性控等前沿技术;

研发主导养殖虾蟹良种亲体培育和规模化制种技术,建立新种质繁殖调控和健康苗种繁育技术体系。

创建重要养殖虾蟹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评估系统1个,突破重要养殖虾蟹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1项和性控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虾蟹类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6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

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虾蟹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0%,覆盖率达70%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虾蟹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14.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制与规模化制种

针对贝类分子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重要养殖贝类性状高效测定和评价,突破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

探索贝类基因导入和编辑等技术,创新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研发主导养殖贝类优良品种规模化亲贝和幼体培育技术,建立新种质规模繁殖和培育技术体系。

创建重要养殖贝类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系统1个,突破重要养殖贝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1项、性控技术1项和干细胞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贝类新品种7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

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贝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35%,覆盖率达65%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贝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15.重要养殖藻类种质创制与高效扩繁

针对藻类基因组和丝状体克隆育种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重要养殖藻类基因组选育技术、藻类丝状体克隆育种技术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研发主导养殖藻类品种规模化制种和扩繁技术;

研发优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风险评价技术,建立新种质苗种高效扩繁技术体系。

创建重要养殖藻类全基因组遗传评估技术平台1个,突破重要养殖藻类基因工程育种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藻类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6个,授权种质创制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

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主要藻类养殖良种增产贡献率达45%,覆盖率达70%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藻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16.重要养殖棘皮类种质创制与新对象开发

针对棘皮类分子育种及高效制种和繁育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开展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海参、海胆)经济性状高通量评测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研发主导养殖海参、海胆优良品种亲本促熟、高效制种和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研发优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风险评价技术,建立新养殖对象浮游幼体培育和苗种育成技术体系。

创建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系统1个,突破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分子育种技术1项,培育重要养殖棘皮类动物新品种或养殖新对象4个,授权种质创制和新对象亲体培育、苗种生产相关发明专利15项,发布企业或行业技术标准(规程)4项;

建立主导良种育、繁、推技术体系,主要养殖棘皮动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达35%,覆盖率达65%以上,为健康增养殖模式区域示范提供棘皮类良种和制种技术支撑。

申报要求

1.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5家。

3.鼓励基础研究类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结合开展相关研究。

4.鼓励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基地开展研究。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1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2

陈彬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3

徐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研究所

4

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

教授

5

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6

张偲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7

朱蓓薇

大连工业大学

8

方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9

陈建芳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10

周遵春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11

刘洪军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12

王卫民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13

杨信廷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

严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

15

章超桦

广东海洋大学

16

杨卫军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7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18

荆春德

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19

刘金礼

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

马永钧

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

21

唐贤明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6)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在中国大陆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

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7年6月30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5家。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

王振忠、郑筱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