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2712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主要体现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

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

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六)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利用科技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文化创新。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七)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4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效职能的新拓展。

高效服务社会的主要类型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高等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包括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目的3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

(二)高校培养目标:

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目标是一个国家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和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普通要求,是最终结果,带有总括性,抽象性,一般是不可测量的。

高校培养目标是国家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对某类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是阶段性成果,带有操作性具体性的特点,一般是可测量可验证的。

(三)专业培养目标:

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的管理,运行而实现的,相对高校培养目标来说,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层次结构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它明确了教育对象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主要表现为1导向作用2调控。

3评价。

4激励。

5选择。

(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吸收前人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了人的地全面发展的学说: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的成员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再次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

(六)社会本位的涵义:

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个人本位价值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七)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当比例达到15%-50%属大众教育,50%属普及

(八)通才教育的特征:

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型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的特征:

1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侧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九)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条件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一十)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

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育这制度

(1)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包括:

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

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

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

(三)各国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四)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入学条件限制比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2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4在各个层次上,由于办学规模的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修业年限有一定差异。

5各国在各个层次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也注意到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

(五)学位制度:

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六)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3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发展不平衡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解决对策:

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七)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1扩招:

大众化进程加快2一年两次高考:

考生机会增加3.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4网上录取:

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5放宽限制:

拓宽终生教育渠道6收费与助学贷款:

兼顾公平和效率7自主招生试点:

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八)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走向1公平2公开3科学4多样与灵活5突出能力,重视素质6完善学费与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保证优秀考生入学。

(九)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是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一十)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

采取何种方式聘任老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11)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性。

3最低岗位数量。

4动态性。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行使职权,通过行政立法评估等手段对高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它解决的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建设等。

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是指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学校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有意识地调节过程,它解决的是高校内部各管理层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的关系,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

1高等教育管理:

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微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内部管理)

2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1)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动态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

3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

(1)经费配置

(2)规划(3)评估(4)调节

第二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法国意大利瑞典

(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德国日本英国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型:

(1)欧洲大陆模式:

以学术权力为主,权力重心集中在基层教育和科研单位

(2)美国模式:

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3)英国模式: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

6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其次,高校与政府间权力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显。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8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9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

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10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

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国家的办学效率的同时,应适当的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

1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一,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二,进一步精简人员,机构;

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以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建设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的、自负盈亏的实体。

五,高校实行去行政化。

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4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

一体化模式:

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多样化模式。

5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6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3)政府干预的因素(4)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7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量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中央应集中全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1)人类文化的传承者

(2)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专门人才的培养中(4)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2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

(2)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3)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4)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5)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6)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3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择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等教师的职业教育

4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

(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5高校教师优化:

(1)完善教师聘任制。

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到适应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老师。

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的形成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合理流动,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6高等学校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

(1)观察力:

大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观察范围较前也有扩大

(2)注意力:

注意力稳定,能较好的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3)记忆力:

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都已发展完善(4)思维能力:

抽象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7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

(1)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

(2)…..活动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化表现比较突出(3)…..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8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1)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因而有可能导致自我矛盾

(2)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3)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9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10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她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注意:

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要数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1.学科:

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专业:

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课程:

狭义:

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

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2课程的分类:

(1)按照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照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

(3)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4)从选课层次上看:

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程。

(5)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其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根据课程内容为传授专业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专业型课程(7)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学科专业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三个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经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其次,学科专业与课程又有具体区别,一方面,从概念的内涵上讲三者划分的重点不同,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外延上讲三者的涵盖范围不同。

总的来说,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划分学科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4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求(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应学校的办学条件。

5高校专业教学计划:

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型文件。

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6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方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

(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8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形成学术梯队。

9课程建设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2)教学内容建设(3)课程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

10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材大纲要富有建设

(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11我国高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牾:

知识本位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专门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片面强调科学主义割裂了知识的相融性;

强调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

(2)课程结构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重专业素养轻综合素质;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

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

重理论轻技艺、重思辨轻实践(3)课程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12世界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

(2)实行学科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4)强调人文修养,课程人文化(5)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概念

1高等学校的教学:

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制,陶冶品德,没敢,形成全民发展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完成多方面人物的特点。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是组织的最严密的活动,它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内容本身的逻辑出发,系统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可以最有效的影响学生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5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6大学教学原则及各原则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应做到:

①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应做到:

①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③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做到:

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地组织②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③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应做到①在教学制度上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不同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②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③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在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的智力结构④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⑤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做到:

①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②注意把各类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节教学活动的组织

7教学组织形式:

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