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12643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小见大立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束鲜花,娇艳欲滴。

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

高兴的人说“花儿对我笑”;

忧郁的人说“林

花谢了春红”;

欣喜的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有人说花有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

有人说

花无情:

“浪荡桃花逐水游”。

花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

不同。

”看一束花可以看一个人。

看他的脾气、品位、性格,看他的心情与气质。

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

灵。

苹果为什么落地?

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

万有引力;

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

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太阳中心说;

盲人

可以看见什么?

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

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

阶段。

然而,面对人生的问卷,我们的回答也许艰难得多。

我们挣扎于利益的驱使与良心的鞭策,

困扰于对自己心灵的审判。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有人随浪花沉浮,他们必将消逝,而老人桑地

亚哥却为了心中不死的信念与巨鲸搏斗,如天地间的巨人精神常留。

面对车上歹徒持枪抢劫,有

人畏惧不前,或悄悄躲开,但更有人大吼一声挺身向前。

面对西藏高原上微薄的空气,有人心安

理得地享受都市

里凉爽的空调,而孔繁森却选择将生命深植于阿里深处,,从这些回答,这些用实际行动作

出的无声的回答之中,我们深深地品味出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深深地品味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

么是假丑恶。

不同的答卷诠释不同的人生,更启迪着我们深深的思考。

作为要选择的是守护心中

那盏不灭的灯,向着光明的彼岸前行。

我们有权利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正如我们有权利对众多

的问题作出见仁见智的回答,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样的人生,有我们自己的品味,有道德的品味,

有祖国人民的品味,有历史在久久的品味。

评:

本文成功之处在于能“大题小作”。

文章题目很大,“人生”的视角很宽,但作者用许

多具体事物和现象来表现其不同人生的丰富内容。

开篇对美的不同回答,点题立论,内容具体,

接着写因不同的心绪,而对同一束鲜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内容真实具体。

这样写不仅内容充实,

而且令人信服。

2.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

有的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

想作文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

生活中

有些材料看似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

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

小题大做,要领如下:

(1)有独到眼光。

这类小题在竞赛题目中常见,如第八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看

一个民工喝水》《苦瓜研究》。

如《“七?

一”记事》、《劝君莫酗酒》也是。

单记“七?

一”这

天的活动和事件,容易停在一个平面上,有嫌单薄;

单议酗酒对人体的危害,似乎囿于个人的圈

子,缺少些社会性。

小题的取材,依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和厚度。

因此要求学会细腻观察,察

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

寒,鱼鳖之藏。

(2)能小中见大。

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

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

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这就要求

在构思中要审度小处,着眼大处。

虽然笔下处处是“小”,眼中时时是“大”。

比如《压岁钱》

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展开这样的联想:

身为大款的表叔给压岁钱时的神态,人们对他恭敬的态度,

自己的感受;

贫困的外婆给压岁钱时真诚而窘迫的神态,人们对她鄙薄的态度,自己的感受。

后结论是:

真情是金钱不能替代的。

这样联想构筑全篇,便由围绕“压岁钱”叙写一些小事而见

出了一个大的“本质”。

(3)善引申开拓。

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

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

一颗寒星,

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

一朵浪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

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

要尽可能开发“材源”,串起那些相关内容,丰富文章的容

量。

例如,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

文题是够小的,但却可以切入“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

再如还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

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

表达人类的普遍感情和抽象道理。

同时,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

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当然,小题大做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

举手投足之间

生命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人类也已从年幼懵懂的种群成长为拥有高度文明与智慧的生物。

知识与责任让我们渐渐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善待自然。

而我想说,

善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

这个世界有很多环保主义者。

他们可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来抗议日本人对鲸的残酷杀

戮,他们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坚固的木屋过树上生活来反对商人们对森林的砍伐。

有时候,我们不

由觉得那样的勇气与壮举离我们太遥远。

没有错。

但爱与善待并不总是要用惊天动地的牺牲来表

达。

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表现出对自然的善待。

弯身绕过低垂的树枝,轻轻扶起被吹偏的花朵,爱怜地送走不慎落到你书本上的年幼的蜘蛛,

殷情地款待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流浪狗,,生物之间平等的爱与尊重遂自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

来。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因为自然辉映在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里,每一个小小的动

作都是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

我们需要规模组织都很庞大的环保运动,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

和细致。

动画片《西游记》里有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唐僧正在打坐念经,忽然一只蚂蚁掉落在

他的手上。

唐僧并没有粗鲁地甩动手掌或是直接将这只小虫碾死,他只是轻轻地将蚂蚁所在的那

只手放在地上,让惊慌失措的蚂蚁安全离开。

记得小时候我每看到这一段,总会嘲笑唐僧的迂腐

和虚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善,才成就了一个慈悲为怀的圣

僧,才显现出佛的博爱与睿智。

同样,当我们于举手投足间,积累对自然的善待,谁又能说我们

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呢?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

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

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

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

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

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

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

点评:

文章立意很成功。

该文以识见为高,“小中见大”的立意集中深刻,强调了要在举手投足

之间善待自然,这切合了命题要求,敏锐切中社会热点,把举手投足这样的微观小事,和保护自

然的宏观命题有效结合。

当然,把动画片中的细节写进来,让文章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

作文贵

在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立意

(二)

唐代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

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物”“小

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

前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

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三、四句把“二乔”不曾被

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真可谓

“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

笔者认为,根据“小”的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法大致有下列几种:

首先,以小事见大

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取

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

“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

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

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

“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

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

“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

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

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

划不来。

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

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

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

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

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

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

“我”的举动,“我”的

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

正如“我”所言,“我对他

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

这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

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

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以小物见大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却是极大的。

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读者》2004年第5期)中写道:

“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

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

‘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

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

”农校的一位朋友“审视了一会儿,

说:

‘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

寒来暑往,它开花了,适逢爷爷从乡下来,对

着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十分肯定地说: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

你们

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直至深秋的一天,拆迁丈量的画线员说:

“这是谁家的核桃树”“你看

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

”“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

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物及人,以核桃树这一“小物”见出大道理:

“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

你。

以上两例,作者均能由一个小小的物,写到人和人生,写到对生命的感悟,真可谓物小而旨大。

第三,以小人物见大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

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

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

出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荣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高尔斯?

华绥的《品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

的靴匠格斯拉,“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

—他好像把靴子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他虽然很穷困,但他恪守职业道德,他一生中只做一件

事,也就是制作靴子。

他用最好的皮革,不惜时间,不让别人插手,废寝忘食,不预收工钱,“经

常断炊”。

他把做靴子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

他认为他是最懂

得靴子的人,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这些最终导致他生意下滑,直到饿死。

他身上表现出了底层

劳动者的诚实敬业和高尚的劳动道德。

作者通过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揭示出了深刻的大

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

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

同时作者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美国作家欧?

亨利在他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塑造了老画家贝

尔曼这个小人物形象。

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

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

“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这凸显出他的善良。

为挽回琼珊的生命,老人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冒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

施展他的艺术才能,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却因此得了肺炎而去世。

他崇高的爱心、自我

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体现。

作者借这个小人物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

的美好心灵”。

第四,以小细节见大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

“写一个人物,就要仔细描写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状态,,这一切,都必须用细节来

显示。

”(夏衍《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写作比较短小的文章,一个细节就能成为一篇文章的

主干;

一个精彩的细节,也能成为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

丁海珍在《一笑》(《中学生作文大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篇文章中,

于一瞬间敏锐地捕捉住了“灿烂的微笑”这个细节,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干,富有诗意地对其进

行了描写。

文章以看到一期封面有一幅题为“微笑的花”的画和附有胡适小诗《一笑》的《读者》

为切入点,由小诗的触动引起了“我与微笑的一段缘”的回忆:

初三毕业前,“我”与几位同学

去一所师范类专科学校面试。

在“我”准备进行最后舞蹈测试时,心情非常紧张,“手心渐渐渗

出了汗”。

“我”前面一位参加测试的考生,步伐轻盈,动作优雅,但在跳到高潮时突然摔倒了。

她的失败令“我”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头给了我一个

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

这笑是如此纯美,,我已

不再紧张压抑却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我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如此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

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后来“我”以很高的分数接到了这所学校的合格证,“我笑了,

为那个微笑而笑了”,“那个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

行文至此,作者对这一细节进行了升华: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

你的灿烂微笑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

“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

一份鼓励;

我只想在你的生活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

”本文以“灿烂

的微笑”这一细节作为主干,并通过这一小小细节揭示出了一个大的主题:

至真、至善、至美的

微笑能消除人的疲惫和失意,能给人以力量和希冀。

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

小物、小人物、小细节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文章来。

这正

如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苏教版选修教材《实用阅读》)中

写到的那样:

“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

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

”深化主题并不难

以小见大立意(三)

中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立意不高、主题不深刻。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

告诫学生:

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

然而当

学生真地写了他们所谓的“生活”后,老师们往往又觉得“不够味”,因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

没能做到“志存高远”,没能做到“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的气息”。

曲高调低,真是难煞了莘莘

学子:

写小事,说主题不深刻、欠挖掘;

主题深入了,又说题材太大太空、不切实际。

真是怎一

个“难”字了得!

其实,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小”是现象,“大”是本质。

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

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做到“以小见大”呢?

我认为,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

分!

写进文章里就有分别。

我曾经布置学生做

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

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

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

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到70分。

为什么?

价值太小!

就这件事本身

而言,当然自有其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还可以;

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

“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

深的思想性?

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

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

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

我蓦地停下了手中

的笔,心头不由一颤:

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

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

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

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

着微妙的变化:

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

慎重。

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嘛还要让它们在文章中出现呢?

这样的题

材,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

二、创设情景,放大材料的“亮点”。

确定了文章的题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使材料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以使读者获得审美愉

悦,达到文章的教育目的。

一次我以“酸、甜、苦、辣”为话题,让学生任选其一作文。

一个学

生写的是“甜”,写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放学回家,在路上遇见一对母女,

女儿很小,却很懂事。

因为妈妈穿着雨衣,坐在后面的女儿还努力地探着身子为妈妈打伞遮雨。

女儿手里抱着个吃了一半的香瓜,他只写了母女俩的一句对话:

妈妈说:

“今天的瓜真便宜,五

毛钱一斤。

”女儿说:

“真甜。

”在文中,他极力渲染,设想女孩家境贫寒,妈妈为满足女儿吃

瓜的心愿,等到暴雨到来瓜农急于收摊的时侯才为女儿买了一个。

女儿的一个“甜”字,既是瓜

甜,又是妈妈的心里甜。

至此,本文弘扬亲情温暖、理解关爱的目的已经达到。

但我想,如果当

妈妈说完那句话的时侯,女儿还没有来及吃这个瓜,就说出了“真甜”这两个字,岂不是更加感

人、更能体现出“理解”这个主题中心吗?

学生对我说,他当时见到的真实情况就是女儿已经吃

了半个瓜啊!

但作文毕竟不是摄像机呀!

能收到更收的效果时,干嘛还要死抱着“真实”的教条

不放呢?

作文标准是说文章力求“真实感人”,但真正的落脚点却在“感人”呀!

三、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

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

我的学生做过一篇以“花草树木”为

话题的作文。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在写养花的经历或者描述一种花,写的不是很好,就事论事,

没有升华、深化,甚至没有中心主题。

我在课间带他们来到操场,就看草。

雨后的花坛,草长的

特别茂盛,但被淋的东倒西歪;

而种在格子式的人行道板里的草却长得整齐有序。

我让学生说说

二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学生说花格子把草保护起来了。

我说,花格子框死了草,限制了草

的自由啊!

不是吗?

学生说不是。

我进而引导他们联系学过的政治课关于“自由与纪律”、“自

由与法律”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悟出了“规矩对人生的作用”、“纪律对人的塑造”

等主题,从而使“草”上升到了“人”、上升到了“社会”。

课上,我们又复习了学过的课文《行

道树》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在作文中进行联想、想象以及合理的联

想与想象对文章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课的直接结果就是,这次文章中大部分的花草树木都会思考、

有思想了。

学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

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

去写。

何永康教授提出的“写生活”的写作思想是一个绝对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

但只有我们善

于观察、品味生活,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我们笔下的生活才不会是一个

个生活场景的简单拼接和克隆,才不会是一粒粒丑陋细碎的沙石,才能成为有光彩、有份量的真

金。

“小”和“大”是对立统一的。

“小”是“大”的一部分,“大”必须通过无数的“小”才

能体现其本质特征。

当然,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

这里

还有一个深入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