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231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年末生猪存栏77.99万头,同比增12%;

年出栏肉猪115.02万头,同比增11%。

蔬菜播种面积达98.22万亩,同比增2.16%。

茶叶总产量4877吨,总产值4.08亿元。

水果产量22.2万吨,产值10.2亿元,同比增9.7%。

(二)经营组织继续壮大。

组织实施“百社五化”工程,大力推进示范性合作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生产、营销中的带动作用。

全年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32家,新增成员24200多人,新增省、市两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为18家和38家,其中3家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性合作社。

认真实施农业“百龙工程”,全年新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6家。

(三)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立了市农技推广中心、分中心,建立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责任农技员制度。

以“农业丰收计划”为载体,首次实行科技项目以奖代补办法,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项目37个、农技试验示范项目30个。

抓好“百场千村”科技示范工作,共创建县级以上科技示范场259个,培育主导产业示范村1100个、科技示范户3000名。

大力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全年实现水稻机收面积144.3万亩、机插面积7.16万亩。

(四)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继续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全年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7个、无公害农产品57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4个。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建立了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全年市级共抽检蔬菜、生猪、水果、茶叶等农产品1300批次,其中蔬菜类、畜禽类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95.67%和98%。

(五)产销平台不断拓宽。

第三届中国(XX)特色农业博览会成功举办,被誉为农民的盛会、农业的盛事、市民的盛宴。

展会期间,共吸引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23个省(市、区)的860家企业参展,有21.2万人次前来参观和购物,产品销售额达8320万元,共签定合作与购销合同49项,签约人民币总金额达19.3亿元、美元3755万元。

同时,还举办了第六届XX早茶节,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2008年浙江农业博览会等多项活动。

(六)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养殖,顺利完成了11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全年共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2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34处,新增户用沼气1150户,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0.5%。

实施“沃土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全市共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8135吨,应用面积10.1万亩。

(七)重大疫情有效防控。

全市规模畜禽场的禽流感、口蹄疫和猪瘟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散养户免疫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大力抓好重大植物疫病的疫情普查,组织开展柑橘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行动,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全年柑橘黄龙病防控率和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面均达到100%。

(八)监管服务得到加强。

以农业执法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先后组织开展了“绿剑”执法行动、小农资整治、饲料和畜产品整治、生鲜牛奶监管等专项活动。

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成立农机警务站,建立平安农机示范村镇64个,龙湾区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平安农机”示范区。

全年农机事故死亡人数24人,比省考核数少了8人,同比下降41.46%。

“千村审计”全面展开,农民负担监管得到加强。

积极开展“农民之家”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十件实事”,进一步树立了农业部门为农服务的新形象。

首次组织参加浙江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我市共获得36枚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的好成绩,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第一。

总结过去的一年,农业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各级农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真抓实干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XX市农业局向长期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向辛勤奋战在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实施强农富民工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我市经济突飞猛进,社会显著进步,农业农村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

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既迎来有利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特别是随着全国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转型升级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

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实际情况分析,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效面临更大困难。

金融危机暴发以来,资源性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

现在看来,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动因还没改变,有些还在积累,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加大。

二是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业增效空间再度压缩。

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农产品价格全面走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农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

三是农业资本市场滞后,龙头企业融资困难加大。

全球经济危机,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农业资本市场进一步弱化。

尽管国家宏观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但由于农业开发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大、比较效益低,金融部门对农业投入实际上更为谨慎,更加严格。

不仅农户生产贷款手续繁杂,龙头企业融资条件多、成本高、难度大。

四是农业生产线长面广,质量安全监管压力加大。

目前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

尽管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农产品安全事故隐患始终存在。

五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

近几年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依然较多,如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用地难以落实、加工流通滞后、农民素质偏低等。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农业转型升级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含重要的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推进“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五个方面提出了28条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刚刚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服务、管理的“六大提升行动”,这六大提升行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切实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大限度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努力保持“三农”工作好势头。

这是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对近年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实践的提炼和深化,也是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创新之举。

这一系列会议精神和政策意见,为我们做好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做到学以致用,贯之以行。

去年,我市农业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产业、经营、安全、科技、投入、服务等“六大体系”的创新思路。

实践证明,创新“六大体系”思路与党中央和省市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精神是一致的,也体现了农业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按照“工作载体化、载体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认真谋划我市的农业转型升级这个重大课题,真正把既定思路转化为实际行动。

基于以上分析,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富农”、“主体活农”、“科技兴农”、“固本强农”、“绿剑护农”五大工程,努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总体目标任务是,实现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

(一)实施“产业富农”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层次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石,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就是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引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精新兴产业,促使农业向纵深迈进,力求在提升产业层次上取得新突破。

第一,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开展绩效考核评价,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计划,全年力争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7.5万亩、总产量87.6万吨的生产任务,早稻播种面积力争超过46万亩。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粮油种植大户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保护价收购等政策,组织开展政策“明白卡”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以县为单位,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启动实施10个粮食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组织实施“百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水稻单产提升工程”、“沃土工程”,深入开展粮食生产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增效。

今年要推广水稻主导品种82万亩、超级稻45万亩、单季晚稻“五改”技术45万亩、水稻强化栽培技术15万亩。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大力推行村集体主导、大户承包、社会化服务等模式,积极开展“统一翻耕、统一育秧、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等服务,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今年要新建粮食、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

要充分挖掘各种土地资源,注重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马铃薯,因地制宜扩种旱杂粮等特色作物,促进粮食生产。

当前,要立足于早计划、早部署、早落实,抢抓农时,优化服务,突出抓好春耕生产。

第二,生态牧业要在突破瓶颈制约的基础上,加快规模化、设施化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持畜牧业特别是生猪和奶牛的政策,积极研究突破用地瓶颈制约的措施办法,坚决按照畜牧业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规定,抓紧制定畜牧业用地规划,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场。

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养猪场和饲养小区项目,加快市级规模养殖场建设,今年力争建成50个生态牧场。

要组织实施“百个生态牧场规范化建设计划”,对现有的10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改造提升。

抓好生猪和奶牛规模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科技联场”活动,加强优良品种、科学免疫、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升牧场生产科技水平。

同时,要大力发展山区海岛畜牧业,努力完成文成、泰顺、平阳、永嘉、苍南等5个县的食草动物项目建设。

第三,特色产业要在巩固基地的基础上,进行品质结构优化改造提升。

围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进行整合,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规模化专业生产基地,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形成规模和气候。

要组织实施“万亩菜园改造提升计划”,对5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进行大棚、滴灌、绿色防控技术等改造,以此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发展。

全年要新增蔬菜基地和山地蔬菜基地5000亩,蔬菜播种面积要达到100万亩。

要组织实施“万亩茶园改造提升计划”,按照“特早茶做名、高山茶做优”的要求,优化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大XX早茶品牌的培育力度,对500亩以上的茶园进行无性系良种改良、茶厂优化改造,推行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

要组织实施“万亩果园改造提升计划”,着重在做大特色、做优品质上下工夫,着力打造XX特色精品水果,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对500亩以上的果园进行设施栽培、矮化栽培等改造。

要组织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改善主导产品品质。

今年要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0个。

要组织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强乡强镇创建”活动,大力推广“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模式,促进优势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同时,要拓展农业功能,依托田园风光、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举办“美丽乡村游”等各类推介活动。

第四,产业发展要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加工流通。

要围绕主导产业,突破农产品加工滞后的薄弱环节,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加快加工设施改造,提高深加工程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条。

今年要重点培育20家蔬菜加工型、流通型企业。

继续抓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施,方便农产品跨区域流通。

要切实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今年要举办第七届XX早茶节,组织参加北京、上海、浙江等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推介会、对接会等,努力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

(二)实施“主体活农”工程,推动农业经营形式转型升级。

农业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主导力量,是农业生产力最活跃因素。

实施“主体活农”工程,要着眼于有效解决主体规模小、素质低、经营散、实力弱的问题,改造主体结构、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主体联合,推动农业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专业农民、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骨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加快经营组织形式的转型升级。

第一,实施“百龙提升计划”,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以提升完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整合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着力帮助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一批新的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实施“千社提升计划”,规范合作组织建设。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种养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基层农技人员、农村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合作社,吸引更多农户参加合作社。

深化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以完善各类制度和加强动态监测管理为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改造提升,提高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力争两年内完成1000家合作社规范化改造,年内规范化合作社要达到500家。

要提升合作社自身发展能力,建立辅导员制度,培养一批有经营能力、有技术特长、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骨干,带动合作社在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农业投入品统一采购、市场联合开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实施“万户提升计划”,增强专业农民发展能力。

要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加快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要对种养殖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今年要培训新型农民1万名以上,其中获得绿色证书的要达到5000名。

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有志于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第四,实施“百万亩土地流转计划”,为推动主体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大力倡导土地多种形式流转,鼓励农户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流转土地。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租赁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获取收益。

加快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

切实加强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和指导,加快建立市、县(市、区)、乡缜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指导中心。

采取积极的土地流转财政激励政策,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工商企业、大中专毕业生承包土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承包经营50亩以上的,要制定具体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力争五年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今年要力争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

(三)实施“科技兴农”工程,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型升级。

要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为抓手,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的适用性开发、协调性集成、应用性示范,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种子栽培配套、种植养殖联动,加快先进技术“落地生根”,使更多先进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第一,要用责任体系激活农业。

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实行“三位一体”建设模式,由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的任务,纳入责任农技员的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责任农技员制度,实行绩效评价考核,推行责任农技员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着力提高农技推广绩效。

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农技推广网络及时延伸到村,确定好村级农技推广员。

引导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等社会化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活动。

大力培养农村各类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

要组织开展责任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今年要完成200名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任务。

第二,要用先进技术武装农业。

继续实施“农业丰收计划”,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全面推行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今年重点推广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技术、名优品种引进示范及配套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示范推广、节能减排与肥药减量控害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与养殖模式示范推广、种养结合与立体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复合经营农业生产技术、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十大实用技术。

第三,要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

加强各地农业信息中心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以现有的市、县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各级联络站点为基础,整合信息服务资源,实现信息服务机构合法化、人员专职化、手段现代化、管理规范化。

继续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加强农民信箱用户培训,提高使用技能,每个县(市、区)培训农民信箱用户要达到500名以上。

加强“千村联网工程”的网站信息维护更新工作,加大对网站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发布信息10条以上的村级网站数要达到1500个以上。

推进行政村联络点建设,全市70%的行政村联络点达到“八个一”要求。

加强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与研究,建立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四)实施“固本强农”工程,推动农业发展基础转型升级。

农业发展之本就是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固本强农”工程主要任务就是要强化农业功能区划,优化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环境。

第一,要加强农业功能区建设。

全面组织全市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在摸清各地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农业功能区的布局规划。

要从重点培育我市十大主导产业的要求出发,科学规划各个农业功能区域范围、产业重点、重要配套设施和农业建设配套用地。

允许功能区内留有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配套设施建设。

功能区内要鼓励农民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农场、股份开发公司、种养业大户等,尤其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参股发展合作开发,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要积极延伸功能区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相链接,提高功能区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今年,市本级将在三个区选择1-2个产业进行农业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试点,各地要从启动粮食功能区规划建设着手,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力争通过农业功能区建设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

第二,要加强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建设。

要加快建立一批抗灾避灾能力较强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广节水节地型技术、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生产模式,推进农业节水设施和技术的普及性开发,引导农民更多采用先进设施装备。

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抓住国家对农机补贴力度加大的机遇,扎实推进“兴机富民行动计划”。

围绕各地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拓宽农机领域,发展特色农机,把农机渗透到农产品加工、产后保鲜等领域,重点抓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插秧、烘干等薄弱环节的推广、重点产粮区烘干分中心的建设、山区小型耕作机械的推广。

今年要推广水稻机插面积9万亩、机收面积140万亩,推广特色新型农机1000台(套),建成特色农机化示范基地10个、农机化示范镇5个。

第三,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节约生产,广泛运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要组织开展“减量增效控害计划”,大力推广病虫统防统治,积极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

今年要建立各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70万亩,实施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120万亩,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面积48万亩,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18.5万亩。

要组织开展“养殖业排泄物治理计划”,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推广环保节约型饲料,有效利用畜禽排泄物,今年要完成年存栏生猪200头、牛20头以上省定254家规模场治理。

要组织开展“万户农村沼气建设计划”,把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等结合起来,把改厨、改厕、改圈等融入沼气建设中,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今年要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3.5万立方米、户用沼气1500户,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80个、新能源生态建设示范村10个。

第四,要加强疫病防控能力建设。

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切实提高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

要组织开展动物防疫规范化乡镇建设和动物检疫规范化建设,今年要建成市级动物防疫规范化乡镇15个。

重点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性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加强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监管,落实风险评估、定点调运、产销联防等措施。

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设施和防控预案、预警机制,加强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

组织开展重大植物疫病防控行动,重点抓好柑橘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柑橘小实蝇等重大植物疫病动态监测、综合防控和流通监管,建立重大植物疫病信息数据库,健全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监测网络,加大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力度,确保柑桔黄龙病防控率100%,加拿大一技黄花防除面100%。

(五)实施“绿剑护农”工程,推动农业管理服务转型升级。

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

实施“绿剑护农”工程就是要从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完善监管职能、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