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116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Word格式.docx

进入后工业化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农村向城市迁移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4)中国城镇化的方式

①苏南模式(地方推动型)

创办乡镇企业,“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②温州模式(市场推动型)

以发展家庭手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③珠江三角洲模式(外贸促进型)

以外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劳动密集型为主。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4.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制与管子的思想)P18~23

(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城市营建与风水格局

前朱雀(池)后玄武(山)左青龙(河)右白虎(路)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

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的相关关系的论述(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②战国《管子》

A.《管子度地篇》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

“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B.“天因材,地就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建立的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C.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③宋代发达的城市文明

逐渐废除了里坊制,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

④元代大都

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公制》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5.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P23~25

(1)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为主要代表)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2)公元前300年的罗马营寨城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14~16世纪,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势力不断壮大,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就是文艺复兴。

许多中世纪的城市由于不能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而进行了改革。

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它成功运用不同体型和大小的建筑物和场地巧妙搭配地形,组成具有高度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组群。

16~17世纪欧洲先后建立的军权专制的国家,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这种形式对建筑艺术城市设计与园林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城市建设模仿的对象但其设计思想以及理论内涵还是属于古典建筑艺术,未形成近代的规划学。

(3)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6.空想社会主义P27

又称乌托邦主义,是托马斯·

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针对于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和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所照成的种种矛盾,以莫尔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城市矛盾的实质,但他们实际代表了社会主义小生产者,由于新兴资本主义对他们的威胁,引起畏惧心理及反抗,所以企图倒退到小生产的旧路上去。

乌托邦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

罗伯特·

欧文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7.田园城市

P28~29

(1)1898年霍华德提出,旨在限制大城市的蔓延。

(2)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认为城市的规模应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个范围。

(3)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4)理论总结:

①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m*2。

②城市的外围有2023hm*2土地为永久绿地,供农牧业用。

③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④有6条大道由同心圆放射出去,中间是一个占地20hm*2的公园。

⑤沿公路可建公共建筑物,建筑物外面是一圈占地58hm*2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店展览馆,再外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中间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5)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8.雅典宪章P32

(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

(2)大纲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①居住的主要问题:

A.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

B.太接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

C.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良,噪声干扰;

D.公共服务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

建议:

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②工作的问题:

A.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布局缺少统一规划,与居住区距离过远。

B.“从居住地点到工作场所的距离很远,造成交通拥挤,有害身心,时间和经济都受到损失。

”因为工业在郊区建设,引起城市的无限制拓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的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有计划的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③游憩的问题:

A.大城市缺乏开敞空间,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与市区居住条件的改善;

B.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本来就很高,难得拆除一小块绿地,应该将它辟为绿地,改善居住卫生条件。

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郊区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④交通问题:

A.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较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

B.并指出,过去学院派那种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及“城市面貌”的做法,只可能是交通更加恶化。

C.大城市中的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过分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区,也是造成城市中心交通过分拥挤的重要原因。

A.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

B.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

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

C.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3)大纲还指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4)大纲最后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者的要求出发,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应按照人的尺度来估量城市各部门的大小范围,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来保证规划的实现。

(应该怎样规划城市)

9.马丘比丘宪章P33

(1)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聚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来的实践作了评价,认为实践证明了《雅典宪章》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正确的,而且将继续起作用。

(2)但也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和制定交通流量的依据的政策,应改为是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

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3)过于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4)这次集会后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10.邻里单位P33~34

(1)193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2)过去居住区规划的不合理之处:

①道路网很小,每个街区内居住人口不多,难于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

②儿童上学及居民购买日常的必需品,必须穿越城市道路,威胁大;

③过多的交叉口降低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

④旧的住宅布置方式,大多是围绕道路形成周边和内天井的形式,结果住宅的朝向不好,建筑密集,居住环境受到很大干扰。

(3)主要思想:

①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邻里单位内要设置小学,以此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

在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②在同一个“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布置一定的公共建筑。

二战后,邻里单位思想的推广,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

(4)意义:

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的规划影响很大。

11.有机疏散思想P34~35

(1)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在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2)他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

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根根治城市弊病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3)他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

(4)他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受到启发,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5)他认为由于城市的功能产生某种力量,而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分离的离心力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现象,有机分散的过程如同缓慢,持续地进行的化学过程一样。

(6)他认为有机分散存在正反应与逆反应,通过这两种作用,能逐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7)他认为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化系统中,也就是说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8)有机疏散的两种组织方式:

①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②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

12.城市规划社会学批判P37

(1)简·

雅各布斯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书中对规划界最高原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城市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

雅各布斯让规划师从如何做好规划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做规划。

批判内容:

她把城市中大面积绿地与犯罪率的上升联系在一起,把现代主义和柯布西耶推崇的现代城市的大尺度指责为对城市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她批判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政客和房地产商获利,让建筑师得意,而平民百姓都是旧城改造的牺牲品,在市中心的贫民窟被一片片的推平时,大量的无产者却被驱赶到了近郊区,在那里早起的一片片新住宅却实际上是一片未来的贫民窟

(2)达维多夫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利益的探索,在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13.城市文化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P137-138

(1)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传统价值取向可体现在城市的形态与规模方面,城市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神人关系、君民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城市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结构的影响。

(2)历史变革期的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城市文化历史变革期,城市文化思潮对城市规划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3)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文化通过塑造城市规划决策者(包括决策者、规划师及公众)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同时,通过制约城市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直接干预规划方案的选择,包括城市总体格局、城市肌理、城市形象和建设效果等。

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决定城市规划方案。

14.永续发展P67~72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基础,开发再生资源三大永续发展途径

(1)永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世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并指出:

“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

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的地位来考虑;

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态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目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世家的限制。

(2)永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①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在《人口学》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人口增长应当与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相协调的观点。

②1962年,美国学者卡森发表了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引发了关于人类发展观的讨论。

③1972年,美国学者沃德和杜博斯发表专著《只有一个地球》,该书将人类生产与环境统一到了永续发展的语境下。

④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理念。

⑤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为计划》。

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阐述了永续发展的理念。

⑦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的大会——“地球峰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标志着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永续发展理念”。

(3)永续发展的意义

①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

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条件地使用可再生资源;

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为子孙留下碧水蓝天。

②生态的永续发展是最基本的内涵。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5.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P51~55

(1)我国的法规体系构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法律;

③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法规;

⑤部门规章;

⑥地方性政府规章;

⑦技术标准(规范)。

(2)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①法律地位与作用

A.是约束城乡规划行为的准绳,是我国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依据;

也是诚心爱你个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B.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并由国家主席签署发布的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基本框架

A.城乡规划的制定

B.城乡规划的实施

C.城乡规划的修订

D.监督检查

E.法律责任

(3)从属法规与专项法规

重要维度:

①城乡规划管理;

②城乡规划组织的编制和审批管理;

③城乡规划行业管理;

④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⑤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制度。

绿线——绿地;

紫线——历史街区;

黄线——基础设施;

蓝线——水域;

红线——道路。

①行政法规

主要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的关于城乡规划特定领域的法律性文件。

典型如《风景名胜区条例》。

②地方性法规

主要是特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的城乡规划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如《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③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规划部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的一系列的城乡规划部门规章,如《城乡规划编制办法》;

会同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一些与城乡规划关系紧密的部门规章,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④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城乡规划方面的地方法规,如《上海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⑤城乡规划技术标准(规范)

涉及城市规划基本术语,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道路,城市排水,城市给水,城市供电,工程管线,风景名胜区规划等城乡规划的多个领域。

(4)相关法

涉及土地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市政建设等众多领域,是城乡规划活动在设计相关领域的重要依据。

第5章生态与环境

16.城市环境容量P88~89

(1)概念与内容

①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②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内容。

A.城市人口容量;

B.城市大气容量;

C.城市水环境容量。

(2)分析

①城市自然条件(最基本因素)

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气候、矿藏、动植物等条件的状况及特征。

②城市现状条件

城市的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构成状况对城市发展建设及人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容许限度。

③经济技术条件

城市拥有的经济技术实力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也提出容许限度。

④历史文化条件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条件都会对城市环境容量产生影响。

17.城市环境质量P89~90

(1)基本概念

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2)评价

①是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②意义:

A.从城市生态的角度看,城市环境质量是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城市居民有优美、清洁、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B.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用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去的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

(3)评价的内容

①回顾评价

在对环境区域的历史环境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发展演变进行评价。

②环境现状评价

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着眼当前情况对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③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

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18.产业分类P95~96

(1)统计上的分类

①第一产业

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②第二产业

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

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2)从要素角度的分类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的密集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各类城市经济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

19.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区位熵)P96

(1)基础产业

在城市经济中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

(2)非基础产业

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

(3)区位商分析

常用的方式是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20.增长极P102

(1)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

(2)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3)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4)几个基本点作支撑:

①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②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

③具有扩散和回流的效应。

第7章人口与社会

21.城市人口P114-115

(1)城市人口的界定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目前包括城区与镇区。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2.城市人口结构分析P119~122

(1)年龄构成

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

①托儿组(0-3岁);

②幼儿组(4-6岁);

③小学组(7-11岁);

④中学组(12-17岁);

⑤成年组(男:

18或19-60岁,女:

18-55岁);

⑥老人组(男:

61岁以上,女:

56岁以上)。

(2)职业构成

是指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3)家庭构成

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4)空间结构

指城市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等。

23.千人指标P172、347

(1)定义

只进行居住区规划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

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为千人指标。

千人指标按建筑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例如,中小学生以每千居民有多少座位计算,而医院则以每千居民多少床位计算。

(2)作用

较为直观地反映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需配套的总量,同时在居住规模不足小区(居住区),需与其他小区(居住区)协调共享公共资源的时候,千人指标有助于直接量化和平衡各开发商所承担的建设责任,以保证一定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和编制内容

24.城市规划的层面及类型(173-174)

(1)一般的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2)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意志。

我国的城市总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3)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