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答案文档格式.docx
《形式与政策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式与政策答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目前,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比较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对此,李佐军认为,就短期而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稳增长的效果;
长期而言,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的确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
”
他说,在结构调整中需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品,这就需要培育接续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目的。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表示赞同。
他说,节能环保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行业,主要为生产型企业提供服务。
加快其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政策环境,制订和修改节能环保标准,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使排污企业切实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敢欺上瞒下,擅自停止运营脱硫脱硝设施,杜绝骗取国家节能环保投资补贴等不法行为。
”徐洪才说。
二为什么要建立中央巡视制度?
中央巡视组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按照《条例》规定,党的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委员会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等均属于巡视组巡视的对象,将面临来自上级党委更加严格的监督。
[4]
监察部部长马馼曾称,“巡视制度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措施,体现了上对下的监督。
一些地方领导班子的问题,特别是一把手的问题,一些大案要案如陈良宇的案件线索,都是通过巡视发现的。
”[4]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认为,建立党内巡视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克服了对党的中高级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普遍薄弱甚至处于虚化状态的弊端,填补了我国监督制度的一个空白。
在我国现行的监督制度中,对高官的监督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党的巡视制度正好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巡视制度在我国的监督制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效性。
巡视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针对性。
根据巡视工作条例,巡视组负责对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巡视监督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
二是强制性。
巡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监督制度,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是独立性。
巡视组只对派出它的党组织负责,独立于被巡视监督的对象。
独立性确保了巡视组能够超脱地行使监督权。
想强调的是巡视制度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规定:
“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向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设立巡视组,承担巡视任务,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
这决定了巡视机构与被巡视对象是完全独立的,确保了巡视工作不受不必要的干扰。
与我国现有的各种监督制度相比,巡视制度的这个特点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
已正式运行10年的中央巡视工作即将迎来一次调整:
中央巡视组将收缩巡视范围,巡视重心由“相对全面”回归其最主要的职能:
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
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巡视工作也被赋予新的工作手段———抽查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
每个巡视组负责相对固定的省(市、区),以便巡视组可以持续关注、深入了解被巡视地等的情况。
巡视组对地方进行巡视的主要方式有:
听取汇报、列席有关会议、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受理群众信访和专题调研等。
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对象主要是省部级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同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委员会党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巡视,在每届任期内开展1至2次。
巡视组不干预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正常工作,不查办案件。
巡视了解工作结束后,巡视组应当写出巡视报告,并在经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在15个工作日内向被巡视地区、单位提出改进意见。
被巡视地区、
有利于解决中越之间的海上争议,同时也可以做为当前南海问题的解决典范。
(以上是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短片2011年10月12日解说)另据报道,中国与越南15日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扩大和深化两国各领域友好合作。
双方就海上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强调通过友好协商与谈判解决争议、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政治意愿和决心。
当前南海局势成为焦点和热点。
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南海存在多方领土之争,还在于重叠性的海域管辖范围主张。
一位国际海洋法法官曾经这样说:
“重叠主张类似于即将发生的事故。
”可见划出海洋边界对于沿海各国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事件。
自从1947年起,中国在南海地图上标出了一条断续线,或称“九段线”、“U型线”,对该线的法律含义60多年来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当局都尚未做出正式、明确的宣示。
国内一些官员和学者采取了守旧的错误态度,甚至认为“九段线”就是中国的海洋边界线,认为占据南海总面积80%左右的U型线内水域就是我国的“历史性水域”,这种说法不正确。
目前国内有人士否定和低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的伟大意义和内容实质,认识不到国际法与国际海洋法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是不对的。
解决南海问题应该以《公约》和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准绳。
包括中国在内的南海周边所有国家都签署了《公约》,只有在《公约》的框架内,我们和南海众邻才能实现共赢。
《公约》规定,每个沿海国都拥有200海里宽度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通俗地说,是指各国实际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200海里的范围。
历史上越南主张的北部湾内108度3分13秒历史线,菲律宾主张的卡拉延历史线,以及国内有些学者主张的“九段线”,都大大超过了《公约》规定的200海里的范围。
这些单方面的主张都不可能在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中发挥作用。
中越北部湾划界时,两国依据海岸构形和长度,以大体上的中间线划界,越南方面放弃了108度3分13秒线,其选择是明智的。
笔者的建议是,各国不妨先划出200海里的单一海洋边界后,选择无争议合适的海域进行开发或者共同开发。
在划界过程中,南沙群岛的海洋边界将是最难确定的。
南海地区的几个国家虽然已经沿其海岸和岛屿周围划出了直线基线(注:
这里有的基线是不合法的,需要重新确定),至今还没有一个沿海国划出了南沙群岛海域中的基线,这包括2009年3月菲律宾公布的领海基线在内。
本着解决问题先易后难的精神,考虑到南海中间有诸多小岛,可以规定这些小岛周围仅具有12海里的效力,划出“飞地”。
这样,南海各国将有可能根据其大陆和大的岛屿(如我国的海南岛)海岸线地理状况进行整体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
由此国家间也可以无须首先解决岛屿的主权争议问题,使“搁置争议”真正成为现实可能。
重叠边界主张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争端的产生,如来自一方的渔民被另一方的海岸警备队逮捕,或者石油等能源在重叠主张区域被发现。
重叠主张和未解决的边界同样会削弱经济活动的开展,例如油气产业的勘探工作。
相反,边界的确立会带来法律的确定性,会促使在过去的“灰色区域”开始经济活动:
比如,油气产业能够发放开采许可证,而渔业能够得到同样地开发。
建立边界同样能够带来政治上的利益,给南海的国际环境带来长期的稳定性。
需要和中国划海洋边界的一共有8个国家: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朝鲜、韩国和日本,其中中国只是与越南在北部湾划定了500多公里的海洋边界,其他海洋划界工作都没有完成。
菲律宾通过立法确定领海基线的做法,也警醒中国应该加快这方面的工作。
目前世界上各国间的海洋边界线有170多条,每条边界线的确定平均需要15年。
南海的海洋划界将是一项艰巨工程。
目前国内有人主张用武力维护国家岛屿领土主权是不冷静不理智的,这样只能使南海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更加复杂化、困难化。
海洋边界确立在法律上会给南海地区带来长期的稳定。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行动,尽快划出南海海洋边界。
中国和越南北部湾口外以南海域划界需要早日谈判,在《公约》基础上以正确的理念指导下进行。
外交部要明白:
最终解决南海问题,不能只搞双边谈判,必须还要进行多边谈判,这样能够避免浪费时间、提高谈判效率,少扯皮并且能够节约国家的宝贵钱财、人力和物力。
四影响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因素有哪些?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转弯”进行时,世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的趋势,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正在不断加大。
国际货币体系动荡、贸易结构调整、流动性泛滥、各国公共债务约束以及全球金融发展模式修正等深层次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危机时期多极博弈格局的复杂性将使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重返平稳增长轨道面临巨大挑战。
未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走向仍将受到几个关键问题影响:
(一)“新常态”令各国政策退出与协调面临艰难选择
纠结于复苏与平衡的全球经济,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凸显出其复杂性。
当前全球经济被许多经济学家描述为“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就是“经济增速减缓、总需求长期不足、不确定性严重、自利主义盛行”。
各国央行和政府在经济脆弱性、政策退出与流动性风险、主权债务以及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之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金融危机期间各经济体制定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将随着其复苏进程的不同和面临风险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差异性退出的格局。
在发达经济体内部,一些欧洲国家不得不将债务问题置于首要位置,其经济增长目标暂时让位于公共财政紧缩计划,而美国等则更强调确保经济复苏的政策。
在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回复势头已经确立,政策重心偏向了应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以及资本流入等压力。
1、冷热不均,货币刺激政策退出走两极
进入2010年,金融资本市场信号变化莫测,国债收益率屡创新低的事实,令众人开始担心经济不景气和紧缩的到来;
而与此同时,国际金价的非理性一路上涨又加剧了人们对于通胀的隐忧。
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
这让世界经济充满了乱像。
从现实情况看,通货紧缩对发达国家短期经济的风险更大,通货膨胀则是新兴经济国家的当务之急。
对发达国家来说,通胀压力仍未显现。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已连续两个月下降,欧洲经济体今年的通胀率也将普遍控制在1.6%以下,而日本的通货紧缩风险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债务问题困扰、失业率高居不下、内生复苏乏力使主要发达经济体将会将长时间保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环境。
而在许多新兴国家,通胀正在来临。
2010年5月,印度通货膨胀率比2009年同期大幅攀升10.16%;
6月份,巴西的通胀率已经逼近6.5%的警戒线。
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如何控制通胀、退出刺激措施以避免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将成为新兴经济体首要的宏观调控任务。
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鉴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不稳定性,使得价格上涨趋势愈发强烈。
当前,部分新兴市场货币政策的“去超化”已经开始进行,6月10日巴西迈出了19个月来首次加息步伐,将巴西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至9.5%,以抑制几个月来过快上涨的物价水平。
印度央行7月2日决定将其回购利率由5.25%上调25个基点至5.50%,这已是印度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
2、矛盾分化,财政刺激政策退出难同步
与美国金融危机后的金融重建不同,欧洲面临的是财政危机后的财政重建。
与7500亿的稳定基金相比,财政自救,建立约束机制才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治本之策,欧元区国家下定决心拿出一整套财政重建的方案,启动一轮“财政紧缩周期”,以期重塑欧元信心和政府信用。
除希腊已经三次宣布削减赤字外,葡萄牙政府3月9日通过财政紧缩方案,将今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从原先设定的8.3%减至7.3%,并在2011年底前减至4.6%。
意大利5月25日通过了240亿欧元财政紧缩措施。
西班牙今年1月通过了一项在未来三年内削减500亿欧元财政预算的计划,5月27日又通过一项节省150亿欧元开支的紧缩计划。
就连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德国6月7日也宣布,要在未来4年内将计划削减财政开支816亿欧元,预防像希腊债务危机那样的情况发生。
根据这项从2011年到2014年的紧缩计划,明年德国财政支出约减少112亿欧元。
2012年至2014年则分别减少191亿欧元、247亿欧元和266亿欧元,欧元区国家削减财政开支的力度为近年来所罕见。
此外,同样支持退出的,还包括自愿整顿财政的英国、日本,两国政府分别在最近公布了税收结构性调整和政府大幅减支计划。
而美国与欧洲的立场不同,美国希望推动进一步的财政扩张政策以确保经济复苏。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严重依赖于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低迷、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与企业贷款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增发国债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唯一能够依赖的融资手段。
尽管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也急剧恶化,但过去一个月,由于投资者对一些欧洲国家的财政状况和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希腊2年期债券收益率由6个月前的1.348%攀升至目前的7%,国债利息负担增加了5倍,债务融资环境严重恶化。
金融风险的上升和避险需求的增加导致近一个月来资金从全球资本市场流出,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而包括美债在内的美元资产却大受追捧,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走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6月30日一度跌至2.924%,创2009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
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3.892%,为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国债成为第二季度中全球表现最佳的固定收益资产。
美国财政部5月5日对外宣称,将在季度再融资操作中发行780亿美元的债券。
其中包括价值380亿美元3年期国债、240亿美元债券10年期国债,以及160亿美元30年期国债。
(二)欧洲债务危机或触发新一轮全球金融风险
一方面是政府去杠杆化,另一方面是金融系统去杠杆化,财政收紧与信用紧缩同时进行,将通过叠加效应加速全球经济的下滑。
1、流动性紧缩可能造成债务融资困境
债务风险在扩散过程中已触发流动性紧缩风险。
当前全球货币市场的主要利差指标大幅上扬,截至6月初,衡量3个月伦敦银行间市场利率与3个月美国国债利率差距的TED利差和LO(Libor-Ois)利差分别为30.71和25.25个基点,分别较4月初的阶段低点上升了17.33和17.25个基点。
此外,全球资金寻求避险,美元资产受到青睐,进一步加大了欧洲债务融资的困境。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3月份海外资金净流入美国的长期资本高达1405亿美元,为2009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
其中,购买美国财政部中长期债券的净资金为1085亿美元,较2月份的481亿美元增加了1倍多。
而欧洲央行数据显示,继欧元区去年流失2250亿欧元之后,今年以来投资者从欧元区的资金撤离规模已经达到1050亿欧元,无疑加重了欧洲的流动性紧缩。
2、债务危机的风险敞口可能带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球银行业持有的海外债务累计为25.1万亿美元,其中12.4亿美元债务来自欧洲,占全部债务的49.39%。
其中,欧洲银行持有欧洲债券的头寸最大,总计为10万亿美元,其中2.9万亿美元债务来自PIGS等国;
法国、德国、荷兰、英国在欧洲的债务头寸分别为2.30万亿、2.01万亿、0.92万亿、1.09万亿美元,对PIGS等国的头寸则分别为9113亿、7037亿、2436亿、4179亿美元。
日本持有PIGS等国债券达到1219亿美元,一旦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各类金融风险进一步扩散,欧洲银行业乃至全球银行业可能将由于欧洲债务头寸过大而承受较大的资产损失,从而遏制金融信贷。
“紧缩”信贷市场状态下的冲击对于经济产出的影响更大,从而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恶化经济衰退的趋势。
(三)欧洲债务危机有可能逆转美国复苏进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与深化将通过金融、贸易与预期渠道对美国经济产生冲击,从而可能打压甚至逆转目前美国的复苏进程。
第一,从金融渠道来看,美国银行对欧洲的直接风险敞口占到其全球债权的49.6%,这意味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将会严重冲击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进一步收缩目前本就紧张的针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供给。
第二,从贸易渠道来看,一方面,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对欧元的升值幅度接近20%。
鉴于美国与欧元区出口结构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意味着美国在出口方面面临来自欧元区的强势竞争;
另一方面,欧盟本就是美国的最大出口市场,例如欧猪五国就贡献了全球贸易逆差的20%。
债务危机造成欧元区增长乏力,进口需求相应萎缩,这也会直接影响美国的出口。
第三,从预期渠道来看,美国的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问题并不亚于欧猪五国。
目前美国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仍超过10%,美国国债余额与GDP之比已经接近100%。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联邦政府5月份预算赤字进一步扩大至1,359.3亿美元,2010财年全年预算赤字总额或将连续第二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与此同时,一度被视为经济增长动力的贸易部门也再度成为了复苏的拖累。
根据已有数据显示,贸易对第一季度GDP的贡献率降至-0.66%。
这意味着危机爆发后,美国并未在治理“双赤”问题上取得进展,相反债务压力有增无减。
另外,如果综合考虑显性债务、或有负债与包括社保、医疗在内的隐性债务,则2007年年底美国总负债已经达到52.7万亿美元,超过GDP的360%。
事实上,市场预期正在逐渐达成如下共识,即如果不充分利用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通过制造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的方式来撇清国内外债务的话,美国政府很难实现负债的可持续。
(四)储备货币动荡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下半年将趋于弱化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让美元和欧元这两大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受到冲击。
6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央行增加其他货币的持仓,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欧元和美元比重都出现下降。
其中,美元在今年一季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从上季度修正后的62.2%下降到61.5%,为10多年来最低。
另外,欧元的比重也由27.3%下降到27.2%。
面对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大幅动荡,人民币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加强以及双向波动的态势初步形成,从未来趋势看,下半年人民币并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1、三季度出口可能下滑大大弱化人民币下半年升值预期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主旋律。
我国的对外出口当前一方面受制于全球库存回补趋于结束后的回落风险,另一方面欧债危机的滞后影响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在三季度也将逐步显现。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后意味着人民币在某些特定的阶段不排除会出现贬值的情况。
本次汇改在当前阶段出台,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即将出现的出口下滑提供了一个汇率政策上的应对措施。
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的大幅减少也预示着汇改出台之前人民币并不存在大幅升值的预期。
2、美元中短期强势减小了人民币远期升值压力2010年以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扩散导致美元币值大幅走强,截至7月2日,美元指数收于84.37点,较2009年末上升了8.3%。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实行了实际盯住美元的特殊汇率制度安排,因此年初以来的美元升值导致其被动对一篮子货币升值。
根据BIS的数据,2010年5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为119.99点,较4月上升3.36%,自年初以来上升5.49%。
实际有效汇率与美元指数的同步上升导致新兴市场货币的升值预期有所下降,12个月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Non-DeliverableForward,NDF)所反映的市场对人民币未来一年的升值预期已从4月的3%降至1.3%左右,下半年升值压力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