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98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5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Word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社会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史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具有最高度的普遍性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

•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美学;

逻辑学;

伦理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而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辩证法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反思,自然科学本身是自然辩证法的反思对象;

自然科学则是实证科学的代表。

•在历史上,自然科学是隶属于自然哲学的。

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最高抽象性和普适性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直接面对自然界做出判断,自然

辩证则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的成果来揭示自

然界与自然科学的普遍的发展规律。

•自然哲学依靠的手段是直观、猜测、虚构

和思辨的方法,而自然辩证法依靠概括总

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

•共同点:

皆研究自然科学的本质;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科学理论的结构;

科学的发展模式等。

•区别:

科学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涉及自然科学背后的自然界;

自然哲学面对自然界而不顾自然科学;

而自然辩证既包括自然观,又包括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和社会

•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

重点研究:

1)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及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问题;

2)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诺贝尔奖与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问题);

3)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

4)科技全球化的特点、趋势与影响;

5)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问题及网络技术与国家安全等问题)。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科学技术哲学为科学技术史,特别是理论科技史提供了指导思想。

•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

三、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1、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的发展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进化论等重大理论成果.旧的机械自然观与新的科学成就产生矛盾。

2)理论上的准备

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自然辩证法》写作过程

•1873年,恩格斯准备撰写《自然辩证法》

•杜林事件发生,转而写《反杜林论》

•1876年,在出版了《反杜林论》之后,恩格斯就全力写作这部已经构思好的著作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恩格斯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罄其全力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马克思的其它著作。

•1895年,恩格斯去世,他已构思好且已开始写作的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的著作,未能完成。

3、《自然辩证法》出版过程

1)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斯坦保存

(1)《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过程中的作用》;

(2)《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派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德国,整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发现了恩格斯的这部手稿。

3)1925年,苏联将恩格斯的手稿翻译成了俄文,以“自然辩证法”为书名,首次公开出版。

此后,又以日、中、英、德等文出版发行。

4、《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1)手稿分装四束:

(1)辩证法和自然科学;

(2)自然研究和辩证法;

(3)自然之辩证法;

(4)数学和自然科学。

2)按照内容可划分为:

(1)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科学进步中的辩证性质。

(2)自然科学和哲学,讲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3)自然界的辩证法,就是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用于自然界。

(4)认识自然的辩证法。

讲认识论与辩证逻辑,自然科学方法论。

(5)物质的运动形式。

(6)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5、相关评价引发的争论

(1)

•1924年春天,伯恩斯坦把这部书稿送交爱因斯坦审读,要爱因斯坦判断,是否可以出版。

爱因斯坦于1924年6月给伯恩斯坦回信,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分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

要是这部手稿不是出自一位引人注意的历史人物,那末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

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

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

     

5、相关评价引发的争论

(2)

•20世纪的另一科学大师普里高津,却对《自然辩证法》给予肯定,他在《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这样写到:

••“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而且,在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那个时代,物理科学看来已经摒弃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更接近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思想。

6、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7、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1、自然观方面

•系统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科学理论发展新模式、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

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问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

四、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1、解放前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1)1932年,杜畏之把《自然辩证法》译成中文,

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发行。

2)1936年,由艾思奇、廖庶谦等人发起,在

上海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

这是我国第一

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团体。

4)1939年,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研

究院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讨论的问题之一,

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于自然科学。

2、自然辩证法进入主流意识形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对旧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即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置换他们脑子里原有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被用作学习材料,结果在建国初印行了大量《自然辩证法》和《从猿到人》等单行本。

3、自然辩证法进入全新时期

•文革结束后,自然辩证法进入全新时期。

“一个县一个啤酒厂,一个学校一本自然辩证法。

•在当时制定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中,“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史研究”被列为全国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1978年,北京召开了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夏季讲习会,有来自全国的1500余人参加。

•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于光远当选理事长,周培源、卢嘉锡、李昌、钱三强、钱学森、钟林为副理事长,钟林、龚育之、查汝强为秘书长。

4、自然辩证法课程成为思想理论必修课

•在大学里正式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始于1955年,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自然和自然发展史》。

•1981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规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我国高校理工农医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92年把“自然辩证法”改名为: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编号为:

010108。

5、国内相关主要学术杂志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软科学》

•《医学与哲学》

6、国外相关主要学术杂志

•PhilosophyofScience(美国)

•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英国)

•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荷兰)

•International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英国)

7、国内研究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北师大哲学系

•山西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系

•中山大学

•东北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

五、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五、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

•国际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对科学知识,特别是对科学术语的基本了解程度;

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

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有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素,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五、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3)

•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

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研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

•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

第二章人与自然

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人是自然界演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人出现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就是人类依赖自然界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又以自身的实践能动地变革自然界所形成的一种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包括两个方面:

1、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

1)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马克思: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

3)人在其活动中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制约

许多自然因素的作用仍然是人们不可抗拒和不可控制的,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洪水、干旱等。

2、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

1)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2)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二、人与自然对象关系的中介----实践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列宁: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实践具有两重性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有其积极的一面。

其次,人的实践活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第二节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

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一、自然、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1、自然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自然”有广义

和狭义两层意思:

•广义的自然:

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它

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这些范畴是同义

的。

•狭义的自然:

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

称自然界。

2、天然自然

指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到的那部分自然界。

包括:

(1)人类目前尚未观察到的总星系之外的宇宙世界以及基本粒子以下的未知的微观领域;

(2)构成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了解的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以及尚未探明的规律和特性。

3、人化自然

是人类观察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这个范围内人类已经认识或者开始认

识到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

人化自然以天然自然为基础,它随着人类信息手段的

逐步完善而逐步拓展,其拓展过程由自然科学史所表征。

任何时代的人化自然是有限的,是同时代自然科学所能达

到的有限领域。

天然自然是无限的,它为人化自然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

可能性。

4、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改变了那部分自然界。

主要包括:

1)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

生态环境)。

2)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

新材料、新工具、人工建筑等)。

人工自然可以看成是人类与自然所构成的调控系统。

它随

着人类控制手段逐步进化而拓展,它的拓展过程由技术史所

表征。

人工自然只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是把人化自然所

获得的自然信息物化而成的自然界。

建筑最能体现-------------

人化自然如何走向

人工自然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的平衡

人工自然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通过实践创造的对象化的世界,其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展现。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工自然的范围不断地扩大。

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意味着人的活动介入了自然界的一个新领域,也意味着这个领域中原有的稳定状态受到干扰甚至被改变。

因此,人工自然的扩大往往具有两重性,是利弊交织在一起的。

恩格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

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

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

又取消了。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原始时代—人类利用自然的蒙味阶段

•农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初级阶段

•工业时代—人类企图统治自然的时代

1、原始时代—人类利用自然的蒙昧阶段

•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猿相揖别。

•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

自然的恩赐不再是唯一的生活来源。

•尝试对自然进行解释:

原始宗教自然观。

•总体上讲,这一时期,人类基本上受环境的主宰,人顺从自然规律的支配;

人类的活动结果并未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

•马克思: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

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

物同它的关系一样。

人们向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

这是对自然界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2、农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初级阶段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产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星坠木鸣都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的自然现象,“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改变了周围的生态环境,生活废物的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总体上,人类具备了一定变革自然的能力,但对大自然的危害是很小的,生态维持着大体的平衡。

3、工业时代—人类企图统治自然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

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对大自然的破坏也很严重,从

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

导理论。

•黑格尔:

“自然界无论对人动用怎样的力量-------寒

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是会找到对付这些

力量的手段。

全球性问题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

预能力大大增强,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从

而引发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

•当今世界的“全球问题”一般是指下列问题交织在一起

的综合性问题。

这些问题是:

1)人口问题;

2)粮食问题;

3)资源问题;

4)工业化问题;

5)环境污染问题;

等等。

(一)人口问题

(1)

1、人口数量:

据估计,地球人口在原始公社时期,约3万年才

翻一番,在1万年前只有10万人;

埃及法老建金字塔时,全世界

只有几百万人;

公元5世纪凯撒大帝横扫欧洲时,约有1亿人,

此时,大概每千年增长一倍;

1687年牛顿的《力学原理》出版

时,全世界约有2.5亿人;

1786年约有5亿人;

1840年约有10亿

人,此时,约60年翻一番。

此后就是人口爆炸,目前世界人口

约33年翻一番,从1950年的25亿到1987年的50亿,用了37年。

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一个名叫马特伊·

加斯帕尔的男婴宣

告了世界人口达到50亿,此后出生的儿童被联合国组织称为“和

平的一代人”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六十亿大关。

据估

计,地球的食物增长可供养人口总数为100亿,加上其他考虑,

应维持在70-80亿人之间为宜。

照目前增长速度,到2020年就能

达到这一极限。

(一)人口问题

(2)

•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

医疗水平;

政治

理论指导思想;

传统观念。

•人口数量的影响:

人口压力→生态压力→经济压力→

社会压力→政治压力

•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

中国东南沿海省

vs.西北地区。

•性别比: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为116.9:

100,海南省为135.64:

100。

按照如今的婴

幼儿性别比例,到2020年,将有数千万男子

面临光棍儿困局。

•年龄结构:

老龄化社会问题。

(二)粮食问题

(1)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00多公斤,最好收成的1993年,人均也只有385公斤,只相当于美国的1/3。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L.R.布朗提出:

“谁来养活中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上徘徊在1.10-1.15亿公顷之间。

2000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340万公顷,是造成当年粮食减产9%最重要的因素,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4.9亿亩,下降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

(二)粮食问题

(2)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界约有饥民

5.12亿(世界银行估计为7.3亿),其中60%在亚洲,

25%在非洲。

若以饥民占所在地区的人口比重看,非

洲高达32%,亚洲为22%,拉丁美洲为14%。

•所谓粮食问题并不是地球上现在生产的粮食不能供养

现存人口,主要是世界粮食生产不平衡,国家间人均

粮食产量相差悬殊,有的国家人均粮食高达1100—

1800公斤,而有的国家人均粮食甚至不足100公斤。

•发展中国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民生活在绝对贫困之

中,营养不良使三分之一的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能发

展受到了影响。

(三)资源问题

(1)

能源:

工业革命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仅占人类历史进程的0.2%,但在这一期间生活的人口却占人类人口总数的80%,耗能占人类历史耗能总量的99.9%。

据估计,剩余能源还可以供人类用30-40年。

•我国石油近三分之一靠进口,2003年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三)资源问题

(2)

水资源: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63个国家面临缺水危机。

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世

界所有国家中排名第121位。

属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

家。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00多个严重缺

水,包括首都北京。

由于过度开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正

在枯竭。

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

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

未来可能会因对水资源争夺而带来

战争。

水污染:

在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三分之一以上

死亡者的死因都与受细菌感染或受化学污染的水有关。

发展中国家,约有13亿人得不到最低限量的饮用水。

(四)工业化问题

(1)

•温室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这些气体对地表放射出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并能透过太阳对地球的短波辐射,在空气中充当了玻璃或塑料膜的角色,导致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全球变暖,造成“温室效应”。

(四)工业化问题

(2)

•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地球温度升高,导致海洋水温上升,使海水将更多的热量转给大气,并以无法预测的方式改变大气环流,重新安排大气的正常流动,使风暴改向,引发干旱、洪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这种具破坏性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

在过去40年中,9次不同强度的厄尔尼诺已经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

(四)工业化问题(3)

臭氧层被破坏在离地球表

面17-26千米的平流层中,

有一个臭氧层,它可以阻

挡由太阳发出的强紫外线

但由于工业生产排放的氟

氯烃物质和日常生活中冰

箱、空调、喷雾剂等氟氯

烃制冷剂排入大气中并上

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复杂

的物理化学过程,会与臭

氧反应,使臭氧层变薄。

95年南极出现2.5*107千米2

的臭氧层空洞。

四、工业化问题(4)

•酸雨现象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像燃烧矿物燃料、金属冶炼等,向大气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引起的。

酸雨能危及河流、湖泊中的水生生物以及水质、土壤、森林和各种建筑物。

•1984年前后,重庆每10场雨水中就有8场是酸雨,与北欧、北美被称为“世界三大酸雨污染区”。

五、环境污染问题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里有许多炼油厂、金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