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84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北大版Social Psychology 0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

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

观察在心理学中即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知知。

优点:

现实性(自然性);

缺点:

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验法:

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

对实验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但在实验安排上也不同于心理学实验的特点。

提高了效率;

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

调查法: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档案研究法:

指对现存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较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考虑假设。

物理痕迹研究:

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

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德国冯特的个体心理学与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

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位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

第4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论述: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

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

社会心理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这对于处在社会改革今天的我们说来,尤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2章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

个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每个人降生到人间后,就面临着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论述:

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有那些特点?

(个体社会化概念),有如下特点:

1.长期性。

a-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

b-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

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2.发展性。

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展过程:

a-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

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

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

b-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至终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

个体实现社会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过程。

第2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实现个体社会化最初是从机械地模仿开始的。

依从,是出于父母的“威严”、“权力”,是薄弱的。

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机制或根据,社会心理学上称作“认同”或叫“自居作用”。

“认同”或“自居”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则是凭借“内化”机制,使个体社会化完完全全实现了一种由外在转向内在、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历程。

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机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往往综合地重叠地起着作用,成人甚至老年人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同样有这三种机制的表现。

重要阶段是从出生到青年。

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的重要内容: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

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

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

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

”。

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趋于定型。

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它指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丙社会化问题。

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转变;

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得特别难于适应。

第四节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

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除了生理的自然方面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文化的、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五节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①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

为了使个体得以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过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②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在扮演社会角色上也表现出老人的特点。

③在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方面,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特点。

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①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但社会化还要继续进行。

②应顺应形势的发展,认识到离退休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必要的。

③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④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

第六节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个体社会化问题

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常常把这个时期看作个体发展的“危险”阶段;

从心理学上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的,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顺应不良”。

心理的适应是一种根源于生物进化的机能,表现为有机体某种应变的能力,起到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青少年的适应不良(逆反心理)的表现:

①与环境的矛盾:

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快增强了,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大人的管教使青少年感到委曲,难于承受。

②与家长的矛盾:

③社会责任感与经验有限的矛盾。

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

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根源在于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的、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

第3章自我——自我意识

第一节什么是自我、自我意识,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自我:

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

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包括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别人对自己的关系。

三个层次:

觉察到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表明“自我”观念、自我意识是形成发展得更晚,更慢的,正是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的意识。

#□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表现为高度的自我觉察,个体关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处于这种状态时,个体得以更多更好地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使自己能更妥善地协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整个周围情境的关系,由于加强了自我监控,工作更有效,与他人相处更融洽,也更能学习他人所长,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二节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表现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表现为自我意识,还受环境他人态度的影响。

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在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上。

在对人关系中自我与自我意识的表现又常常是比较复杂的。

格京1965年实验说明,在对人关系中对方的特点与情况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另外,个人所属群体、团体组织,也常常成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第三节自我评价及其研究

自我评价:

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评价是通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的。

*自我评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家长)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

第二阶段(同伴)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

第三阶段(行为结果)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

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四节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

△个体要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①思想方法。

首先得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自己,否则,就会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会使自我实现成为一句空话,甚至迷失方向,走上邪路。

②把目标化为实际行动。

而自我实现除了方向正确之外,重要的问题在于认真实践,所以为了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必须大处着眼又能小处着手,要使千里之行落实到能够始于足下,在不断实践中总结自我,提高自我。

第4章社会动机

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

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

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

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

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

(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

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

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

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3)按照动机的范围来归类,分为广泛动机与局部动机。

广泛动机:

指个体的行为由多种动机所推动,并且能长期坚持一贯的方向,也称概括动机。

局部动机:

指对人的行为直接起作用的动机,也称具体动机。

(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来归类,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外部动机:

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第4节动机的特征

简答:

*动机的特征:

(1)动机强度是动机的第一特征;

它表明动机在强度上有强弱之分;

对动机强弱的观察测量可以从动机的持续性上来加以判定。

(2)动机清晰度是动机的另一个特征;

它表明动机指向的目标在意识程度上有高低之分。

(3)动机转换是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它指一个动机为另一个动机所替代,也称动机更替,它对改变个体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一般说来,被取代的动机常常是动机强度较弱的。

挫折:

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第5节侵犯

侵犯:

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动机:

是决定侵犯行为的性质的;

而侵犯行为的效果,不能改变侵犯行为的性质。

侵犯行为一般说来总是不好的,但也不能对它作绝对化、抽象化的理解。

侵犯的几种理论:

(1)本能论。

这是早期心理学家看法,认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

人类在战争中互相残杀只是这种本能的表现,这种把本能看作人的侵犯行为根源的观点,显然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然观、生物观。

(2)挫折论。

这是另一种有影响的侵犯理论,一些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这种消极的主观状态总会引起侵犯行为。

现时西方挫折论由原先挫折→情绪→侵犯这一公式转向挫折→情绪→理解→侵犯消除这一公式。

(3)学习论。

这是与本能论在观点上正好相反的一种侵犯理论。

*论述:

学习论是怎样解释侵犯行为的?

学习论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的侵犯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影响造成的。

这种理论认为只要改变外界的环境条件,就能改变人的社会行为,改变个体的侵犯行为。

本能论是一种先天论、生物决定论,学习论则是一种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学习论代表人物有:

a斯金纳--强调学习的强化机制,以为对侵犯行为直接给予奖赏、鼓励,个体的侵犯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强化。

学习强化机制过于死板与简化。

b班社拉--提出学习模仿机制,认为个体不一定要亲身受到奖惩,而只需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奖罚,同样可以形成或消除侵犯行为。

*如何控制以避免侵犯?

(1)宣泄,即精神发泄,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过的一种方法,让患者将自己痛楚或精神创伤的经验诉说出来,像把满肚子的脏东西从内心深处倾吐、排除出去,没有了压抑之感,病也就好了。

西方学者运用宣泄原则来理解和处理侵犯问题。

以为侵犯多半由遭受挫折引起,就认为应提供机会与场合让怒不可遏或积有怨愤的个体把胸中的不平说出来,气消了,可能引发的侵犯行为也就减免了。

但单纯依靠发泄,也可能越发泄,旧恨未消,又添新愤。

(2)惩罚:

惩罚可以抑制一些人的侵犯行为,但不是唯一的与根本的办法。

惩罚可能减少明显的侵犯行为,却会导致出现隐蔽的侵犯行为,使人无法抓获。

惩罚必须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并以教育改造为主,才能起作用。

(3)自我控制:

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约束与控制。

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要对侵犯行为的后果具有明确意识,设身处地地想象受害者的不幸与痛苦。

而且从道理上说服自己,感到它的不对,产生内疚之感,这才不只是对后果产生忧虑不安而已,而会有抑自己产生侵犯行为的强烈愿望。

第6节青少年犯罪与利他教育

利他:

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犯罪动机是可以克服的。

教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好感,大众传播媒介。

第5章社会知觉

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

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社会认知:

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

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

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

(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3节社会知觉的特点

□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

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第4节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首因效应:

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

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近因效应。

鲁钦斯1957年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们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

反之也一样,如果被认定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种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狄恩、柏斯切德、沃尔斯特的研究说明了晕轮效应。

定势:

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社会刻板印象:

对人类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集团最简单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容易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都可以成为各种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第5节影响社会认知的主客观因素

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

(1)兴趣与动机;

(2)需要与价值;

(3)过去的经验;

(4)认知者的性格;

(5)情绪影响;

(6)期待的影响。

第6节归因理论及其评价

归因:

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他把行为的原因基本分为两类:

内因与外因;

他认为人们归因往往使用两个原则:

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共变原则:

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那么我们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

排除原则:

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维纳1972年提出了他的归因理论,是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本观点认为:

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两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独立的。

凯利的三度理论:

凯利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并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于1967年提出三度理论:

(1)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

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的对象;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2)要找出真正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

(3)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

琼斯与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1)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即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2)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并非受外在强大的压力才作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行为与内部品质相对应。

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觉理论。

前面的几种归因理论都没有明确涉及到自我归因,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是对前面几种理论的补充。

基本(主要)归因错误:

在个人行为的归因上,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

引起归因错误的原因:

(1)基本(主要)归因错误产生原因。

原因可能是:

①我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