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
《图书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之后随着反省能力的增强,开始对文献资料工作以及图书馆学作整体思考与探讨,并意识到应使图书馆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初,为适应情报学的发展,日本图书馆学开始与情报学融合,出现“图书馆情报学”。
形成了“情报学派图书馆学的特色”。
三、印度图书馆学
印度图书馆学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阮冈纳赞
在图书馆理论研究领域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
①书是为了用的;
②每个读者有其书;
③每本书有其读者;
④节省读者的时间;
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深刻揭示了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的最终目标,表现出阮冈纳赞读者第一的人文思想。
在文献分类领域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冒号分类法”,采用分面组配方式构造完整的分类号。
此外,阮冈纳赞在文献编目、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里也有突出贡献。
第三节中国图书馆学代表人物
杜定友
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馆目录学、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等领域皆有突出贡献。
其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创新意识非常强。
①图书馆“三位一体”(书、人、法),不同时代重心不同;
②图书馆学应由原理与应用两个层面组成;
③中外书籍要统一分类;
④字根学说的发明与创立;
⑤给地方文献下定义和划定范围。
刘国钧
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领域有着突出建树。
其图书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逻辑性极强,善于说明事理并提升层次,给人以条分缕析的深刻印象。
①图书馆学研究要细化成五个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
②好的分类法应具备四个部分(系统表、理论的基础、索引、分类条例),分类目录应是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
③率先介绍西方机读目录。
第二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Ø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
图书馆:
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
图书馆职能:
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信息职能)、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教育职能)、搜集和保存文献遗产(保存职能)、消遣娱乐(消遣娱乐职能)
各类型图书馆
1.按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
文化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
2.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
综合性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等
3.按用户群划分:
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国家图书馆:
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
公共图书馆:
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科学、专业图书馆:
依靠专门人才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保存、提供信息资料的机构。
高校图书馆:
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服务性和学术性相互渗透。
第三章数字图书馆
概念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超大规模、分布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是其三个基本要素。
特点
1.数字资源
印刷资源的数字化:
对经典著作和古代文献采用扫描、光学字符识别等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化
原生数字资源:
数字图书、数字期刊等
2.网络服务
被动服务:
提供使用指南信息、通过纯粹的E-mail或Web表单方式提供用户附加信息或解答用户提问
主动服务:
双向交互问答、个性化信息推送
3.特色技术:
数字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分布式资源与运行管理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组织技术、多媒体信息标引与检索技术、信息挖掘技术等
功能
1.各种传统载体文献的数字化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3.数字化资料的传送与发布
4.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
产生与发展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以及文献信息的利用问题;
外在因素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剧增以及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主要项目包括: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际科技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试验性数字式图书馆计划、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等。
体系结构
(1)信息体系结构(核心)
v数字对象:
数字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基本逻辑单位和实体,如一篇文章、一张图片等
v句柄(或调度码):
数字对象的永久唯一标识符
v仓储:
为存储、访问、管理数字对象而设计,如在线数据库
(2)技术体系结构(基础)
v基础:
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
v支撑:
网络通信技术
v辅助:
数字信息资源的描述
元数据:
关于数据的数据。
元数据有描述信息资源的功能,以及检索、选择、定位、整合、典藏、管理评估资源的功能。
v传统元数据: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制定,描述对象为各种传统文献资料,如MARC、AACR等。
v现代元数据:
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描述而产生的元数据,如DC。
目录学
第一章绪论
目录:
也称书目,是一批相关文献的著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编撰:
运用各种手段,将分散的一次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
书目的社会作用
1.书目的学术价值
能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的面貌
2.书目的情报价值
指导科研动态;
报导最新研究成果;
提供文献线索
3.书目的教育职能
指导读书治学;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书目的类型
1.按书目的编制目的和社会职能分:
1国家书目:
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包括现行国家书目和回溯性国家书目。
2推荐书目:
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和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和普及知识而编制的书目。
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引导性和评介性等特点。
3专题书目:
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报导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文献的书目。
4书目之书目:
将各种类型的书目文献汇辑起来而编成的一种书目总录。
5科学通报书目
2.按书目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分:
1综合书目
2专题书目
3地方文献书目:
为揭示和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文献而编的书目。
4个人著述书目:
揭示和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关于他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3.按书目反映文献收藏状况分:
1馆藏书目
2联合目录:
揭示和报导若干个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目录。
4.按文献出版时间与书目编制时间的关系分:
1现行书目:
报导新出版的文献,保证读者及时掌握有关的文献流。
2回溯书目:
汇总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特定文献,对已经积累的文献提供回溯检索。
3预告书目:
报导再版中的文献,向读者传递文献出版信息。
5.按目录揭示和检索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分:
1印本书目录
2光盘目录
3网络目录:
利用超文本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和检索服务的Web服务器或网站。
第二章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
(一)文献著录法
(二)文献提要法
提要,又称解题,我国最早称为叙录。
它是简明扼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思想,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1叙录体提要
起源于西汉刘向,阐明校雠经过,介绍作者生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图书真伪,评价图书得失。
2传录体提要
以王俭《七志》为代表,不介绍图书内容而介绍作者。
3辑录体提要
以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为代表,广泛辑录与一书有关的资料,供研究参考之用。
(三)文献摘要法
文摘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的情报信息和查询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文摘的特点:
替代性;
模拟性;
转换性;
客观性(一般不对原文内容进行评论);
兼有报导和检索两种功能。
文摘的分类:
1.按文摘对原文的压缩程度分:
1报导性文摘:
概述摘录原文主要信息,注重定量描述。
2指示性文摘:
只简单介绍文献内容的梗概,注重定性描述。
3报导—指示性文摘:
两者兼而有之。
2.按编撰目的和职能分:
1普及性文摘:
为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编辑出版的文摘。
2情报性文摘:
用以传递情报和检索文献线索。
3.按编者分:
作者文摘;
学科权限文摘;
专职文摘
4.按文字表达形式分:
文章式文摘;
电报式文摘;
关键词因果文摘
5.按刊登的地方分:
同址文摘;
非同址文摘
6.按出版形式分:
单卷式文摘;
期刊式文摘
文摘的功能:
1.了解各学科文献情况,把握各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确定文献与读者需求的相关性,提高文献检索的查准率。
3.直接获取文献的情报信息,避免不必要地阅读全文。
文摘编制程序:
选题→搜集文献→编写文摘→文摘编排与索引编制→组织与校对
(四)文献索引法
索引就是记录和指引相关文献信息或单元知识,并按照一定的编排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索引的特点:
索引不是以文献整体为记录和检索单元,而是以文献中的个别事项和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
索引的分类:
1.按被检索对象的事项和内容分:
1篇目索引:
又称题录,是指标引图书或报刊中的论文篇目,按照一定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篇目位置的索引工具。
2内容索引:
以文献中所含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主题等具体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按照一定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具体内容位置的索引工具。
包括语词索引、关键词索引、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
2.按被反映检索对象的内容范围分:
综合性索引;
专题性索引
3.按时间范围分:
近期索引;
累积索引
4.按出版方式分:
书本式索引;
期刊式索引;
附录式索引
索引的结构:
1.索引款目
1标目:
是用来表达所指示的主题或事物。
篇目和作者索引的标目一般来自文献的外部特征;
而其他类型的索引标目一般取自文献的内容。
2说明项:
置于标目之后,用以说明、解释或限制标目涵义的词、词组或短语。
3出处项:
指明所标引文献或情报的位置。
篇目索引的出处项是卷册、刊期和年月;
内容索引的出处项是页码。
2.编排体系
1字顺编排法
2内容编排法
索引的功能:
文献线索提供作用;
文献信息示址作用;
文献检索工具作用
索引编制程序:
定题及确定索引法→文献标引→款目编制→系统组织→加工完善
(五)文献综述法
对某一时期特定学科或专题的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综合、概述性的科学文献。
综述的特点:
综合性、客观性、资料性、时间性
综述的分类:
1.按内容深度及侧重点不同分:
1叙述性综述:
对某一课题大量文献中所探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编写成的一种综述。
2事实性综述:
对某一课题中的事实资料进行系统排比,并附以其他资料的一种综述。
3评论性综述:
对某一课题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系统论证评价的一种综述。
4预测性综述:
对某一课题文献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预测的一种综述。
2.按内容广度及范围不同分:
1综合性综述:
围绕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门问题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作出概括性的叙述。
2专题性综述:
就某项技术或某种产品,将有关的各种事实情报进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事实性报告。
3.按加工深度不同分:
1文摘性综述:
对原始文献中所探讨的问题作出的综合性描述,但不加评价的一种综述。
2分析评论性综述:
即述评,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性评论,并能揭示某一课题新的研究趋向,具有引导职能的文献综述。
综述的功能:
1.报导最新成果,指导科学研究。
2.提供专题文献,便于情报检索。
3.反映学科动态,提供决策参考。
综述编撰程序:
选题→文献收集与整理→文献分析与研究→构架→列明引文出处
(五)文献评价法
(六)文献注释法
书目提要、摘要、篇目索引的比较
书目提要的报导对象多为图书;
篇目索引的报导对象主要是期刊或文集中的论文;
文摘所报导的既有图书,又有论文。
与篇目索引相比,文摘信息量更多,不仅具有指向、示址功能,更有揭示报导的躬耕;
与书目提要相比,文摘只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不加编者任何主观的解释和评论。
第三章中国目录学简史
朝代
编者及目录
内容及特点
官修目录
西汉
刘向《别录》
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刘歆《七略》
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
①有一个分类体系;
②有一个总说明;
③每类之下有小序,说明各类的学术源流;
④每书撰有叙录;
⑤采用互著和别裁
辑略(总说明和小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曹魏
郑默《中经》
四部分类法的发轫,因亡佚缺乏相关记载。
西晋
荀勖《中经新簿》
确定采用四部分类法
甲(经)、乙(子)、丙(史)、丁(集)
东晋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更换乙丙之书
甲(经)、乙(史)、丙(子)、丁(集)
唐
《群书四部录》
分类多因《隋书·
经籍志》,除改纬部为图纬,并另增经解、训诂二类,史部改簿录为略录外,余皆相同。
北宋
《崇文总目》
子部道释2类不再只是有目无书,而是有目有书,极具意义。
各部类之下有小序,各书之下有提要。
明
《文渊阁书目》
官修目录采用千字文排序之始;
首列御制。
清
《四库全书总目》
共4部44类
①体例上创存目例(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
②首有凡例,为本目编撰宗旨,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各有小序,每书之下皆有提要。
《天禄琳琅书目》
以刻书朝代宋、金、元、明为次,朝代之下再分经史子集。
史志目录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
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而成:
①将小序分到各类;
②删叙录为注释;
③调整图书的类目归属
开创史志目录
《隋书·
经籍志》
首次采用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欧阳修《新唐书·
此目之前,史志目录多反映一代之收藏,至此目,始兼及一代之著述。
宋
郑樵《通志·
艺文略》
通记古今图书,详明类例。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
采用“辑录体”,于所著录图书之下汇集相关文献。
私人目录
南朝宋
王俭《七志》
①依《七略》之例,特增图谱一类,成为名实一致的七分体系;
②史书未另立大类;
③将道佛书附见于后,实际上有九类;
④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新创“传录体”提要。
南朝梁
阮孝绪《七录》
①史部独立;
②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
③图画分散著录与各书,不另立图谱类;
④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是作为外篇。
隋
许善心《七林》
仿《七录》,有冠于篇首之类序,并有明作者之意或介绍作者的提要文字。
毋煚《古今书录》
对《群书四部录》进行补充、修订和简化,部类之下有小序,书名之下有注释。
南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我国现存最早的私藏目录,分4部42类,全书有总序,每部有总论,小序则放在每个小类第一部书的提要中,各书皆有提要。
尤袤《遂初堂书目》
最大的特点在于版本著录,一书兼记数本,省略小序和提要,专记版本,开版本目录之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不标经史子集之名,而实以四部次序为先后,著录最为丰富。
专科目录
《兵录》
兵书专科目录
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奠定了佛经目录的基础
梁
僧祐《出三藏记集》
完好保存的最早佛经目录
《大隋众经目录》
真正将佛经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奠定了日后千余年佛典目录的分类基础。
钟嗣成《录鬼簿》
戏曲目录,以人类书,在作者之下汇录所作。
吕天成《曲品》
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评传和作品目录
智旭《阅藏知津》
我国第一部联合目录
导读目录
道宣《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
最早的导读目录。
龙启瑞《经籍举要》
有选择地收录图书,并指示读法。
张之洞《书目答问》
体现了导读目录是教育与目录的结合。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采用学、政、杂三分法,初步具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类的雏形,有力冲击了四部分类体系。
我国古代四部分类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1.曹魏时人郑默,编有《中经》,该书已亡佚,但据有关记载,该书是了解当时图书存佚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四部分类法的发轫。
2.西晋时人荀勖,在《中经》基础上编有《中经新簿》,按甲乙丙丁四部分类,分别收录经部、子部、史部、集部书。
该书是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一次变革,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
3.东晋时人李充,编有《晋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乙丙之书,四部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目录的唯一分类方法。
4.唐朝时人魏征等,编有《隋书·
经籍志》,该书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对后来的公、私目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5.清朝时清廷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排列,集古代四部分类法之大成,将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章中国古代著名目录学家及其理论
(宋)郑樵
郑樵是对目录学作系统理论探讨的第一人,其主要理论有:
1.“会通”
主张通记古今图书,不仅记书,而且记图;
不仅记有,而且记亡,要做到广古今而无遗。
2.“类例”
主张全面的文献收录要与详明的类例相配合。
3.“泛释无义”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在一个严谨、详明的类例之下通记古今有无之图书,这样,学术源流自现。
因此,是否要做注释或提要就要视情况而定。
4.“以人类书”
首次探讨了著录问题,提出应当以书名为标目,“人则于书下注姓名耳”。
总的来说,郑樵的目录学观是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目录对于文献“必究本末”,他的“通记”、“类例”、“泛释无义”、“以人类书”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书目编撰理论,直接为其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的目录学观服务。
(明)胡应麟
胡应麟受郑樵影响颇深,其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经籍会通》中,主要有:
1.总结分类之演变着眼于文献演变之实际,图书的多寡是立类时必须考虑的,学术发展的卷秩盛衰是七分发展为四部的主因。
2.认同《七略》范式,对小序和提要表示欣赏。
3.认为书目应当收罗古今,且兼记亡书。
(明)祁承爜
1.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是“通”与“互”,即别裁与互著。
2.推崇马端临“条贯灿然,始末毕具”、“编摩采辑”、“撮其指意”的做法。
3.对书目分类以圣制列于大类之首颇为不满。
4.类目的增减变化是必然的,而类目的设置不必尽同。
(清)章学诚
1.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与郑樵不同的是,章学诚认为学术及其源流需要辨章和考镜,而不仅仅是甲乙部次,因此章学诚不仅重视类例,而且重视小序和叙录。
2.系统分类著录,互著、别裁相辅,章氏《校雠通义》第一次从理论上精到地阐述了互著与别裁的意义,并力倡普遍使用者两种著录方法,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互见和分析著录,这一理论的阐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分类方法进一步提高。
3.倡导索引之法,编制专科目录和索引。
例如《史籍考》就是一部深具特色的史学专科目录。
总的来说,章学诚的目录学理论体现出系统性和完善性,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之精华。
第五章西方目录学
西方目录学体系
4.列举目录学(系统目录学):
研究按照一定的系统化规则编排图书或者其他文献的学问。
其专门研究领域包括著者书目、国家书目、专题书目、藏书目录等。
5.分析目录学(校雠目录学):
研究作为物体的图书、图书生产的细节、制作方法对文本的影响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学问。
包括三个分支:
v版本目录学:
研究印刷文本与作者构想的文本关系的学问。
v历史目录学:
研究图书的历史和生产图书的人、机构和机器的历史。
v描述目录学:
详细研究图书的形式特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