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44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Word下载.docx

这一政权以革命战争的手段,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又因战争的失败,葬送了帝国,使封建王朝得以复辟。

一方面,他前期所进行的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洪流,是势不可挡的。

另一方面,他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掠夺和奴役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具有侵略性,招致了人民的反抗并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

此外,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这就决定了他的战争必然要反映法国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

十一.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

1、1.英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而且很早就开始开采和利用这种燃料;

3英国拥有大量可用于工业革命的流动资本;

4.英国拥有大量可用于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

5.英国拥有较发达的国内市场;

6.英国拥有众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概念(期末名词解释):

前提;

1.确定了政治制度,相对稳定(资产阶级掌权)2.积累了深厚的资本:

圈地运动、战争掠夺、奴隶贸易、海外贸易、国债、赋税制度3.建立了人才培养机构

开始:

把工业革命开始时间定在18世纪后半期比较稳妥,标志着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1866年“光荣革命”之后。

资产阶级巩固了政权,她们就不但不禁止圈地运动,反而颁布法律来鼓励圈地运动的进行,反而使圈地运动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英国在18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工业革命的进程

进程:

1.纺织机器发明和使用(棉纺织阶段):

1733年,机械工和织工约翰·

凯伊发明了飞梭

1765年,织布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取名为“珍妮机纺纱机”

1768年,钟表匠凯伊在木匠海斯的帮助下发明了水力传动的纺纱机

1779年,工人塞缪尔·

克伦普顿发明了“骡机”

1785年,埃蒙德·

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的速度提高了40倍

2.瓦特和改良的蒸汽机:

水力——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

3.重工业及其交通运输业发展轻工业——重工业

社会后果:

1.生产力的全面革命,引发生产力的提高2.改变了经济地理面貌3.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4.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抗的局面,社会阶级简单了(土地贵族、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5.是损害工人阶级的前提下进行的6.人员技术的流通促进欧美的工业进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政治格局开始在全球范围逐步建立7.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1848年欧洲革命

1.革命的原因和任务

原因;

(1)阶级发展、经济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宣言》提供思想基础(3)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无产阶级壮大(4)1845-1846农业歉收(5)

任务:

总消除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为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扫清道路

十二.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的作用

俾斯麦作为普鲁士王国的宰相,出台“铁血政策”,将军队作为国家活动的中心。

以普鲁士传统的军国主义和强大的国力,进行了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最后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帮助德皇威廉一世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可见他是德意志统一的组织者。

十四.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内容及影响

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农奴购买力低下,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内容: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

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

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影响:

维护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十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影响

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尖锐。

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思想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高涨,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成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1.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2.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5.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6.展示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7.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8.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六.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历史意义

1.英国在印度采取高压手段实行殖民统治,引起了印度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1)劫掠财富

(2)强征赋税“固定柴明达尔制(印度的一种土地制度。

即政府通过中间人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田赋的制度。

莫卧儿王朝、英国殖民者曾在孟加拉、贝拿勒斯等地区实行过这种制度。

20世纪50年代末,被印度政府废除)”→“不固定柴明达尔制”(3)冲击印度民族工业“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2.印度士兵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1).同农民的矛盾:

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

(2).同士兵的矛盾:

强迫改变宗教信仰。

(3)同封建王公的矛盾:

兼并王公的土地,取消他们特权。

1.国内意义:

大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

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

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在群众中埋下了革命种子,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鼓舞源泉。

2.国际意义:

大起义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起义中,英国被迫将原派往中国的侵略军半路改派向印度);

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

十七.分析近代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4)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明治维新:

(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2)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3)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4)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日本明治维新即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1]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

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2]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十八.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特点及影响

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特点:

(1)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迅速;

(3)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经济方面:

(1)带动新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也使旧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得到飞跃发展;

(2)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引起深刻的变革;

(3)出现了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

政治方面: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

(2)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尖锐化。

十九.分析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根本原因:

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⑵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

积极作用:

(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垄断组织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

但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3)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消极影响:

1)垄断组织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

(2)垄断资本的形成,其间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及种种卑鄙丑恶的手法。

(3)垄断的形成,导致食利者阶层的出现。

(4)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

(5)垄断资本是战争的根源。

二十二、美国内战的性质、历史影响以及为什么获胜的是北方?

性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影响:

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在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解决了美国独立战争后就已经存在,之后又不断发展的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为美国将来站在世界经济的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获胜的原因:

1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力高于南方的奴隶庄园经济

2《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得颁布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也进一步削弱了南方的力量和治基础(《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

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

《解放奴隶宣言》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

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

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邦联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3北方外交上得到一些国家的支持

4,美洲大陆与其他大陆相距太远,英国不易参与战事

(具体的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北方是新兴而进步的资本主义制度,代表了北美乃至世界文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对移民(特别是欧洲移民)、资金有巨大吸引力,实行机械化生产,而南方是农奴制的庄园种植业,生产力相对就会较差,而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是大势所趋,所以南方失败。

同时,《解放黑奴宣言》《宅地法》也是北方获胜的重要原因和保障。

《解放黑奴宣言》可以直接争取广大的黑人民族的支持、参军甚至倒戈一击,而黑人是南方的劳动力和军队的很大组成部分,这样就使得南方失去黑人的支持;

林肯还颁布的《宅地法》,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在巨大实力差距面前,南方的筹码不多,可能只有两个,一个是英国的支持,英国帮助南方制造军舰,但当时起决定性因素的毕竟是陆军,且北方造船业也很发达,国际上法国支持北方;

一个是先发制人,速战速决,以小搏大,不过北方在开头措手不及后就进行了一系列动员和调整,优势渐显。

二十三、比较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答:

(1)两次改革都是俄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

但是由于时间,内容,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只有结果和目的是相似的。

(2)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圣彼得堡,人称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

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3)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

1787年美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性质

(一)特点

1、美国宪法是成文宪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此宪法于1787年通过,1789年生效。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美独立宣言被美国学者视为探索美国延续过程的象征,它确认了"

天赋人权"

、"

人民主权"

的原则。

邦联条例是美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这两个历史性文献促成美国制定一部成文宪法来巩固资产阶级胜利成果。

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适用时间最长的宪法,历时已有200多年。

这是因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始终没有改变,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发生经常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只对其宪法进行小修小补即可适用,而且美国宪法的条款具有若干灵活性,同时,美国通过修正案、司法审查、惯例等方式来适应变化了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从而适应美国国情的变化和发展。

(二)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

1787年美国宪法包含一个简短的序言和7条本文,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1.美国宪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包括:

(1)分权与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这三权之间分立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互相牵制互相平衡的关系;

(2)有限政府原则。

它与法治原则相联系,即联邦政府的权利要受法律限制,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限度;

(3)代议政府原则,它与人民主权原则相联系。

联邦宪法序言中显示出美国人民是宪法的制定者,但必须通过选派代表管理国家。

2.美国宪法显现的某些反民主内容。

(1)公开承认奴隶制,如宪法第1条第2款、第9款,分别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奴隶制度的合法性,同时明确说明奴隶买卖可延续到1808年;

(2)轻率对待公民权利。

宪法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可是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却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制宪代表解释说这种权利在各州法中已有规定。

而实质上联邦宪法并末确认各州法规定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即便是默认,但因各州规定不同,公民享受的权利有所差异。

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圣像破坏运动:

“破坏圣像运动”有三:

最初两次是指726年至843年期间,东罗马帝国中数位皇帝所推行的政策,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祟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海尔三世统治时期。

三是1566年8月11日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人民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起点。

圈地运动:

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新贵族: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在此期间,制呢业等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还出现了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牧场和农场。

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型资产阶级成长起来。

有些贵族虽然保留了贵族头衔,却也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

新贵族有两种人:

第一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种是资本家,但是为了有政治地位,而买了封建贵族的名号。

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

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

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

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

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清教明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

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1787年美国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美国联邦宪法或美国宪法。

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7年5月,美国各州(当时为13个)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同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3月4日,该宪法正式生效。

后又附加了27条宪法修正案。

《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

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雾月政变: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大陆封锁体系: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

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为此,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一律不许驶入帝国控制的任何港口。

并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4个敕令(柏林敕令2次米兰敕令枫丹白露敕令),1807年10月13日拿破仑在其设朝听政的枫丹白露行宫(巴黎南部)再次发布敕令加强大陆封锁,宣布任何商品必须有原产地证明,确属非英国及其殖民地产品,方可进入大陆;

一切中立国的船只凡曾在英国靠过岸的,货船一并没收;

曾屈服于英国的中立国船只即视为“已剥夺国籍”,可予捕获。

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

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海上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

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

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

文策尔·

冯·

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

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维也纳会议:

时间:

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欧洲列强的分赃会议,建立了梅特涅体系)

形势:

瓜分赃物,以满足本国的领土野心;

1.法国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使封建王朝复辟(正统原则、补偿原则)2.沙皇俄国扩张领土,已建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3.奥地利建立自己在中欧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4.英国保持均势,加强英国在海上的霸权地位5.普鲁士同奥国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争论焦点:

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1815年6月9日签订《最后总决议》:

第一:

回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

第二:

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

第三:

建立德意志联邦由德意志34个邦和4个自由市(汉堡、不莱梅、吕贝克和法兰克福)第四:

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

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3-5年,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承担。

第五:

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并把它的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的主宰之下。

神圣同盟:

神圣同盟是一八一五年九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

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

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战争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

最后以普鲁士大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