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高考模拟冲刺试题历史必修二专题3Word格式.docx
《全国新课标高考模拟冲刺试题历史必修二专题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新课标高考模拟冲刺试题历史必修二专题3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2012年3月威海市一模)阅读下列表格,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例的比较
A.我国已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刚刚完成D.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8.(2012年3月淮北市一模题)下图是1980年摄于北京故宫的一幅照片。
图中红旗轿车前的牌上写有“在不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两角”字样。
若给此照片取一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A.市场经济春风吹进皇宫
B.民族汽车工业重获新生
C.传统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D.自主经营观念深入人心
9.(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22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10.
(2012年3月威海市一模)右图反映的是1958~1965年全中国的粮食产量(万吨)。
引起1960年后粮食产量回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④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B.②④
C.①②⑤D.②③④
11.(2012年3月福州市质检19题)某高中学习小组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史料。
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革命
B.农业合作社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2012年3月福州市质检20题)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邓小平南方谈话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3.(2012年3月荆州市质检33题)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要重点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调整一些基础工业品的价格。
材料表明当时价格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发挥市场在产品价格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C.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D.改变以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象
14.(2012年3月宁波“十校”联考)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要搞快一点》、《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15.(2012年3月江门市一模17题)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
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人祸”是指
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16.(2012年3月驻马店市一模20题)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新中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
17.(2012年3月厦门市质检19题)“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足错误的。
”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
A.新经济政策B.人民公社化
C.社会主义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2012年3月莆田市质检12题)陈云曾说过:
“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
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①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
②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经济运转中逐步建立的
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
④统购统销的体制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19.(2012年3月广州一模)右图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
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民公社被撤消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C.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
D.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20.(2012年3月鹰潭市一模)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
据史料记载,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
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
A.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D.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转移城市人口
21.(2012年3月郑州市二模)有西方学者指出:
“毛泽东的继承者发起了‘现代化,运动,不仅采取了以前被视为‘修正主义者,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走得更远。
”这些“措施”包括
①部分恢复个体经营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③努力改善外交环境④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2012年3月石家庄二模35题)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中国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亿美元),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50年
15.1
1959年
43.8
比1950年增长2.9倍
1966年
46.1
比l959年增长.5.3%
1969年
40.3
比1966年下降12.6%
1973年
100
比1972年增长74.2%
1978年
206.4
比1972年增长2.3倍
A.中国经济从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B.政治因素导致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出口贸易减少
C.中美建交推动了l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D.经济特区建立导致70年代末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
23.(2012年3月洛阳市二模)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
“……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
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
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
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
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4.(2012年3月淮北市一模题)1972年4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始发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北京市各门市部都出现了排长队购书的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开始拨乱反正
B.周恩来主持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C.邓小平主持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D.中美关系改善后,“双百”方针得以贯彻执行
25.(2012年3月枣庄市模拟)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56年以后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确立
B.
“左”倾错误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
C.“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
D.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26.(2012年3月揭阳一模)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
“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27.(2012年3月开封市二模30题)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5年
37.3%
32.3%
30.4%
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8.(2012年3月怀化市一模)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共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29.(2012年3月滨州模拟)下表为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的原因是“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的农业产值增加
D.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工农业的发展趋于平衡
30.(2012年3月广州一模)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1.(2012年3月淮北市一模题)与下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32.(2012年3月日照市一模)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这突出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33.(2012年3月焦作市质检)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34.(2012年3月聊城模拟)某同学开展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这位同学最应该选取下列图片中的哪一幅?
35.(2012年3月梅州质检)“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0分)
36.(2012年3月烟台诊断)(25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中国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进程。
请据下列材料,在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
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
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
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渴望生活在宋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8分)
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整体发展缓慢,但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大多数地区则完全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之外。
(2)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三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万)
1953—1961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摘自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
(2分)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7分)
(4)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发展在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
37.(2012年3月聊城模拟)(25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历程,中国在融人世界的过程中愈益成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务”与“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是“蛮夷之邦”。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称呼西方国家为“西洋”“泰西”,“夷务”也变为“洋务”。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外交理念和对西学认识的变化(2分)以及由此采取的行动。
(4分)
材料二“臣民”与“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多称呼民众为“臣民…‘子民”。
进入20世纪,“臣民”“子民”逐渐被“公民”取代。
(2)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照搬与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照搬了苏联革
命和建设的理论、模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勤于创新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革命和建设道路。
(3)在下面的表格中,填写中国共产党照搬苏联的表现(3分)及在“中国化”方面探索的成就。
(3分)
(4)归纳材料中双方的主要观点,(4分)争论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
(1分)
(5)结合史实,谈一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融人世界的曲折历程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宝贵启迪。
38.(2012年3月莆田市质检26题)(13分)不同类型的经济各有其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商办和官办工厂统计表(1895年前)
业别
资本数(千元)
合计
人数
商办
官办
棉纺织
1738
4200
5938
10000
12200
22200
缫丝
1659
-
22894
化学
1600
450
2050
3171
400
3571
食品
2016
328
机械和五金
218
20400
20618
457
4000
4457
冶炼
25000
3000
铸钱
5000
647
军械
120000
27000
——摘自《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材料一中的“商办”、“官办”工厂分别为何种中国近代经济成份?
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
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的哪些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的主张相似?
简要概括苏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特点。
材料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表(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项目
平均增长速度(%)
1979-2009
2001-2009
2004-2009
2006-2009
投资总额
22.0
21.7
27.1
28.3
国有经济
19.8
20.6
26.5
31.6
集体经济
16.5
21.5
37.3
私营个体经济
23.3
29.5
38.6
40.9
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
14.0
16.4
14.4
——摘自《福建统计年鉴(2010年)》
(3)指出材料三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福建改革开放的具体史实,分析其原因。
(5分)
39.(2012年3月济宁模拟)(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29年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困顿和恐慌之中,而此时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据马克圭《世界文明史》
(1)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经济形势反差的经济政策各是什么?
(4分)这一时期,苏联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成就?
材料二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2)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萎缩”的观点。
(10分。
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0.(2012年3月淮北市一模27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
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1.(2012年3月江门市一模39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材料二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
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