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16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2Word文档格式.docx

求以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增加收入。

粮食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成为政府管理部门

和经济理论界关注的重点。

国务院下发的2004年

1号文件,明确指出:

“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

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这里也主要

讲的是农民增收问题。

由于粮食生产往往容易陷入

蛛网困境,因此,从粮食价格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出

发,选择一条实现粮食稳定、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

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粮价波动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目前正在进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影响农民收人

的重要因素。

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家庭经营收人一直

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0世纪80年代,农民家

庭经营农业的收入一直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

即使到了90年代,在外务工机会增加、农业结构调

整的背景下,农民家庭经营陆收入也仍然占到60%

以上。

因而粮食生产价格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有

着直接影响。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种植业人均纯

收入分别为924元、943.Ol元、927.50元、882.09

元、2000年仅为783.64元,徘徊不前。

与此同时,

我国农民的收人增长幅度逐年递减,从1996年的

1926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五年的绝对增

加值仅为327.4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

9.0%、4.6%、4,3%、3.8%和21%。

2001年,农民

家庭经营性收人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开始增长,农

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开始加快。

2002年,农民家庭

经营性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人达到t485.54元,

当年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达到4.8%。

同时,由

于粮食主产区农民主要出售粮食,粮价上涨推动了

农民收入增长。

1985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上

年提高8.6%,粮食主产区农民收人比上年提高

18.7%;

199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

39.9%,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上年提高35,9%;

2003年,粮食市场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农民人

收稿日期:

2005—09—21

作者简介:

刘杨(1982一),女,新疆沙湾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47

万方数据

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4.3%。

可见,要增加

农民收入,就要以增加农民来自粮食的销售收入为

出发点,而且粮食生产收入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我国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

1.蛛网模型及其假设条件

“蛛网模型”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种进行

动态均衡分析的微观经济理论。

它的主要特点和内

容是:

蛛网模型研究的产品,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

长的生产周期,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

变,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

同时,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

决定下期的产量。

蛛网模型所描述的产量和价格循环波动的现

象,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出现的。

第一,需求弹性

不变。

蛛网模型假定需求弹性不变,主要指需求的

价格弹性不变,粮食的需求弹性较小,因而蛛网模型

抽象了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假定其不变。

二,经验管理,即根据过去经济行为的经验,指导或

决定现在的经济行为。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只重视

过去的历史经验,不重视对未来的科学预测,体现在

经营管理上是以经验管理为主。

第三,封闭的市场。

蛛网模型所描述的粮价由当年的供给量决定,是以

封闭市场为条件的。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历史原

因,我国过去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

割现象,形成较为封闭的市场。

粮食的生产周期决

定了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市场供给量。

在封闭

的市场条件下,供求和市场价格相互作用的关系难

以发挥,于是出现了蛛网模型所揭示的产量和价格

循环波动的现象。

2.粮价波动的原因分析

粮食生产符合蛛网模型研究商品的必备特性。

如生产周期长,不易改变生产规模等。

从理论上讲,

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形成发散型蛛网,也就是说,一

旦失衡,竞争机制不能使其恢复均衡,价格和产量变

化在时间序列中呈发散型,产量变化越大,供求缺口

波动越大,从而导致价格变动越来越大,越来越偏离

均衡点。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其自身特性:

粮食供

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一般而言,消费者对粮价变

化反应不明显,粮食需求主要由人口数量,消费偏好

等因素制约,表现较为平稳,粮价变动只会影响人们

48

消费的结构变化,基本不改变对粮食的需求。

但是

农民对粮价变动的反应十分明显,粮价的涨跌都会

导致粮食生产的扩张和萎缩。

当粮价上涨的幅度大

于需求减少的幅度时,农民纯收入就会增加,种粮积

极性就会提高;

反之,当粮价下跌的幅度大于需求增

加的幅度时,农民纯收人就会减少,种粮积极性就会

下降。

3.粮价波动的实证分析

从总量经济指标上看,我国自1985年至今,粮

食生产有四个周期,相应的粮价波动也有四个周期。

1988年,由于粮食实际价格水平比前两年降低,粮

食产量下滑,粮价大幅提高,当年收购价格指数达到

126.9,比1985年的101.8上升24.6%,1990年粮

食生产喜获丰收,达到44624万吨,1993年产量突

破45000万吨大关;

1994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当

年比上年减产1134万吨,粮价随即上涨,收购价格

指数达到146.6,其中小麦收购价上涨超过50%;

1995年之后的四年粮食连年丰收,1996年产量达

50453万吨,但粮价一直下跌,1999年的粮食收购价

格指数仅为87.1;

2003年开始,粮价又开始回升(如

图1)。

粮食生产的这四次大的波动与蛛网模型分

析的粮价波动特性相符,粮食产量上升前粮价上涨,

粮食产量下降前粮价下跌。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

月∥氇—。

!

y、州、一一一·

”、—、●矽’

毒拿荸亭事毒害窖毒事

图1粮食价格收购指数(上年为100)

资料来源:

历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从1994年到1997年玉米价格的变化也可以看

到蛛网扩散的过程。

1994年8月,玉米价格为800

元/Ⅱ屯,到1995年由于需求量的增大,玉米价格达到

1900元肫,价格的大幅上涨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积

极性,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7.5%。

远远高于农民

预期价格的市场价格导致农民连续两年扩大种植,

导致1997年初玉米价格下跌至800元/Ⅱ屯,因此,

1997年初玉米种植面积比1996年减少30%。

刘杨:

粮价波动现象的“蛛网模型”与农民收人增长分析

三、粮价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作为优化资源

配餐的基础性手段,能够使资源合理流动分配。

是,粮食市场中的蛛网现象也是市场通过价格手段

对供求调节的结果。

那么,导致价格波动的根源是

什么呢?

粮价上涨和下跌的根本原因是供给弹性大

于需求弹性。

在我国,粮价的形成机制还存在诸多

问题。

1.价格信息。

一方面,信息闭塞,农民素质低

下,对价格进行理性预期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没有足

够的能力去获得信息并传播信息,这必然会影响到

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信息扭曲,高于市场价格的

支持价格会导致农民盲目扩大生产,致使粮食结构

性失调,而保护价格使资源过多的向粮食生产集中,

结果造成边际收益递减。

2.粮价形成的市场体系不完善。

在市场制度的

发育过程中,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之间,前者更具有

决定性。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量与价格上的相互博

弈就是市场发挥作用的表现,市场体系随市场主体

的形成而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主导型市

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1985

年开始,我国加快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市场交易份

额不断上升,特别是1992年后取消城市居民的低价

供应粮食,放开了销售价格。

但因为全国统一市场

未形成,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的波动较大,因此,其

收购价格波动较大。

正是由于粮价形成的市场体系

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这种非正常的大起大落现

象才会循环反复。

3.政府功能未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

粮价管的过硬过死,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价值;

之后的

市场化改革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来解决粮价波动

问题,期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不客观的。

由于我

国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所以政府对于粮价既要

放开,让市场去指导价格,保证市场有序进行,又要

针对农业的弱质性进行相应合理的干预。

但现实

中,政府对粮价的干预是不及时、不全面的。

随着改

革的进一步深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使政府

功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

四、构建实现农民增收的粮价政策框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机制也并非尽善尽

美。

粮食生产这种扩散型蛛网变化,给农民造成了

不利的影响。

实现粮价稳定提高,增加农民收入这

个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要遵循价值规律,积极参与粮价政策

的制定。

1.构建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

第一,形成准确

的信息源,能够真实反映供求,这就要求市场必须是

完善的。

第二,保证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政府应

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增加农业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引

导农民增强对政府行为预期的准确性。

一个有效的

信息系统的形成,是解决政府和农民之间信息不对

称、提高农民市场预测和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能有

效减弱粮价的波动。

第三,保证农民能够及时接收

并正确理解信息。

由于大部分农民的素质不够高,

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信息是否易于农民

理解,是否有利于激励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农

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只有增加对农民的人力资本

投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市

场化的需要。

2.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的

市场体系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区域物资流通

的需要;

是农业专业化分工、分工协作、走产业化道

路的需要。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有严格的市场

秩序和市场规则,用以规范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经营

交易等经济行为,使市场有序化、制度化;

使粮食市

场主体都采取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手段,进行公开

公平的竞争;

使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相互作用,以保

证农业生产的协调稳定发展。

3.政府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基金。

这种方法是指

当出现“谷贱伤农”时,政府根据成本及农民的切身

利益,确定粮食的最低价格,并按此价格,动用粮食

风险基金,敞开收购,加大库存,抑制了粮价的下滑,

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

当粮食欠收时,粮价上扬,政

府开仓放粮,防止粮价大幅上涨,从而使农民对价格

波动的反映减少。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幅度提高

了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但中间消耗多,因而补贴效率

不高。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测算,我国通过

流通环节的补贴仅有25%形成农民收入。

因此,

2002年国务院在安徽省的两个县进行对粮农直接

补贴的试点,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把通过流通环

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农

民的利益。

4q

4.建立健全期货交易市场,分散农民风险。

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生产者回避风险的所

在,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应该成为农民信息掌握、

价格预测、回避风险、确定自己下一生产周期生产活

动的重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农场主参与期货市场

买卖,由于期货有价格发现和预测的功能,农场主能

够从期货市场得到准确的价格信息,从而规范下一

生产周期的行为,避免价格大幅波动给自己造成的

危害。

但是,我国目前由于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充分,

农民的分散以及自身素质造成他们很难参与期货市

场交易,更无法获得期货信息。

即使参与,也只是一

些大的贸易商或者农场主,以套期保值为名义,实际

上作投机买卖。

造成这种结局根源在于人们对期货

市场的功能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5.适应粮食市场化进程,适度提高粮食价格。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其需求价格弹性几乎接近

于零,粮价提高后,需求量基本不变。

由于城镇居民

的收人远高于农村居民,因而在城镇居民可承担的

范围之内适当提高粮价,可将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农

村。

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

费倾向随收人的增加而减少,城镇居民的边际效用

小于农民,当等量的收入从城镇转移到农村时,城市

所损失的效用小于农村所增加的效用,从而使全社

会的总效用增加。

坚持在政府的调控下,以市场为

导向,提高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使粮食价格能够

发挥对粮食需求总量的预示和对粮食资源配置优化

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

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

商务印

书馆,198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柯炳生.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4]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

下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1997(6)

[61郭玮.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保护制度[J]中国农村经

济,1997(7)

[7]李淑湘.关于推进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思

考[J].工农业经济导刊,2005(4)

[8]Gravelle,HandRReesMicmeconomics[M].London:

lxmgnmn,1981

AnalysisthePriceFluctuateOfGrainAndtheIncrease

IncomeOfFarmerBasedOnCobwebModel

LIU3fang

(InternationalBusinessSchc01.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

Recentlyyears,thepricefluctuateofgrainmaketheincreaseincomeoffarmerseriously.Thistext

collectsourcountry’sdataofthefarmerincomeinrecentyears,andtheanalysispointoutthatproducingthefood

asmainfamilyoperatestheincomehasbeenthemainpathofthefarmerincome,andthefoodpricesoaredto

pushthefarmerincomeincreases.Herefoundationlast.makeuseofthecobwebmodelanalysisthefoodprice

motionphenomenonneartwentyyears.Resultenunciation:

Thesupplyflexibilitylargerthanneedflexibilityof

thefoodisthebasicreasonoffoodpriceundulateFurtherresearchexpressesfoodpriceformationmechanismhas

problemAsaresultput_forwardthehomologouspolicysuggest,pointingoutthefoodpricetowanttowalkon

onehandthemarketturntheroad,ontheotherhandcan’tneglectthegovernmentalfunction,whichisatthe

premisethatfollowthen~arketeconomyregulation,andinsurethefarmerincomesteadyincreasing.

Keywords:

thepricefluctuateofgrain;

cobwebmodel;

theincomeoffarmer

责任编辑、校对:

客西

万方数据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