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03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硕士考研笔记Word下载.docx

如果因供求变化,使得汇率波动超过黄金输送点,货币兑换就不如直接运送黄金再换取它种货币来得成本低,因此黄金输送点是实际汇率波动的范围。

但当纸币大量发行,其名义含金量与实际代表的金量不符时,自由兑换遭到破坏,以黄金输送点为基础的汇率便也会遭到破坏。

随着黄金输出量或输入量的增加,将减轻外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压力,缩小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并使其逐渐恢复或接近铸币平价,这样就起到了自动调节汇率的作用。

  3、金块本位制。

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

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

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4、金汇兑本位制。

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

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

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

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

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各国货币比价即汇率的确定2、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和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管制与否的规定,国际结算原则的规定3、国际收支的调节4、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5、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该协定对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1944年,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实际是一种新金汇兑本位制,在布雷顿货币体制中,黄金无论在流通还是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为了这一体系中的主角。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有:

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Bank);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该体系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和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购买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该体系还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基本缺陷:

美元的清偿能力和对美元的信心构成矛盾,表现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和国际清偿力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政策协调的不对称性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内外部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等;

汇率体制僵硬,无法通过汇率浮动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主要落在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方,牺牲了它们的经济发展目标。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多国经济渐渐复苏,并认为这种固定汇率对国家不利,于是开始利用体系换取较为保值的黄金,自此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流失,美国外汇收支逆差迅速增加。

20世纪60~70年代,爆发多次美元危机,其后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

牙买加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复动荡,。

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1、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

2、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贷币的决定。

并规定:

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IMF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

3、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

4、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33.6%。

5、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二、牙买加货币体系的运行特点

1、储备货币多元化。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

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欧元很可能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2、汇率安排多样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

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钉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子,单独浮动的很少。

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

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

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主要包括:

(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

比如在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弥补缺口。

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而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协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2)运用汇率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原理是:

经常项目赤字本币趋于下跌本币下跌、外贸竞争力增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济项目赤字减少或消失。

相反,在经常项目顺差时,本币币值上升会削弱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

(3)国际融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

在牙买加体系下,IMF的贷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各国逐渐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利用该市场比较优惠的贷款条件融通资金,调节国际收支中的顺逆差。

(4)加强国际协调。

这主要体现在:

①以IMF为桥梁,各国政府通过磋商,就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共识与谅解,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与繁荣。

②新兴的七国首脑会议的作用。

西方七国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多次合力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主观上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三、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1)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2)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作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

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

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

总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期限结构(TermStructureofInterestRates)是指在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Yield)与到期期限(Maturity)之间的关系。

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这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来表示。

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债券回报率和利率有同向变动关系。

这种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是指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其他条件相同的债券回报率连成的一条曲线。

这种曲线有四种可能的状态,如图所示。

其中,(a)是平坦型,表明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水平相同,这种情形很罕见;

(b)是递增型,表明利率水平和期限同增,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高,这种情形最常见;

(c)是递减型,表明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低,这种情形很少见;

(d)是隆起型,表明一种利率起初随期限延长,利率水平逐步上升,而在一定期限后,利率水平随期限延长而缓缓下降,这种情形也较多见。

1.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ExpectationTheory)最早由费雪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结构理论,也是最著名的、最容易应用的、定量化的期限结构理论,在资本市场上被广泛用作利率相关证券的定价依据。

预期理论有如下假说条件:

①持有债券和从事债券交易时没有税收和成本的影响;

②没有违约风险;

③具有完善的货币市场,资金的借贷双方能够正确合理地预期短期利率的未来值;

④所有投资者都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他们购入具有较高预期收益率的债券,也不持有预期收益率低于其他具有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

⑤不同期限的债券可以完全替代,即不同期限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必须相等。

其基本观点是:

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所决定的,因此,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

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之和的平均数。

该理论表明:

①长期利率是由未来短期利率的市场预期所决定的。

因此,预期决定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形式。

利率期限结构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未来短期利率的市场预期的变动。

预期未来短期利率高于当前市场短期利率时,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

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低于当前市场短期利率时,收益曲线向下倾斜;

当预期短期利率不变时,收益率曲线则相应持平。

这一理论最主要的缺陷是严格地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债券的利率具有确定的预期;

其次,该理论还假定,资金在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

这两个假定都过于理想化,与金融市场的实际差距太远。

2.流动性升水和偏好理论

 流动性升水和偏好理论源自于凯恩斯(1936)和希克斯(J.R.Hicks,1946)的工作,卡尔博特森(J.M.Culbertson,1957)和范·

霍恩(1965)也对预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该理论认为,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短期债券的流动性比长期债券要高:

第一,短期债券到期并获得清偿的期限较短;

第二,市场变化导致的价格波动比长期债券要小得多,因而更易于定价。

故持有长期债券存在风险,而且债券期限越长,风险就会越大(因为期限与价格的易变性直接相关)。

由于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以及考虑到投资者具有短期倾向且为风险厌恶,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投资比对低流动性投资更为偏好,这就意味着长期证券必须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并对他们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

如果能够得到高于平均预期未来利率,投资者就会愿意持有较长期限的投资工具。

换句话说,长期利率应该既能反映出利率的预期,又能反映出流动性补偿。

期限越长该收益应该越高。

因此,①证券在下个时期被预期产生不同的收益率,这取决于证券的流动性。

通常,长期的、低流动性的证券被预期为比短期的、流动性高的证券的收益率高。

②长期利率是由未来短期利率的市场预期加上与投资的期限和流动性有关的流动性升水(liquiditypremium)所决定的。

即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该种债券到期之前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的期限和流动性升水。

  

另外还有一种理论,被称为偏好理论(preferredhabitattheory),它也接受了下列观点,即期限结构反映了对未来利率变化以及风险收益的预期,然而偏好理论,抛弃了风险收益的增长一定得与期限保持完全一致的观点。

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在所有的投资者都打算以最短的时间结清(liquidate)所投资金,而所有的借款人都急于借取长期资金时,第二个结论才能成立。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期限取决于其负债的性质,因此可以拒绝这个假设。

偏好理论认为,如果一定期限的资金供求并不一致,一些投资者和借款者就会转向其他的期限,显示出相反的不平衡,然而,他们需要适当风险收益的补偿,其大小反映了投资者对价格或再投资风险厌恶的程度。

因此,该理论提出,收益曲线的形状由长期利率的预期和诱使投资者改变偏好的风险收益(正或者负)共同决定,显然,根据该理论,收益曲线向上、向下倾斜,或者是水平、驼峰或其他复杂情形都有可能。

3.市场分割理论

由于预期理论假定长期和短期资金市场是统一的,资金可在长短期资金市场上自由移动,因此,长期证券和短期证券就能够顺利地相互替代转换,从而导致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发生相应的变动。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假定并不完全符合现实,因此就出现了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首先假设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具有与投资到期期限相关的偏好。

这些偏好与他们的债务结构、风险厌恶有关,或者是两者兼有。

个人投资者既可能喜欢短期投资也可能喜欢长期投资,这取决于他们对承担风险的需要和能力。

除了不同期限的证券投资者,债务发行者也需要在他们所资助的项目期限内锁定一个给定的利率。

这样,借入方与出借方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了不同到期期限证券的供给与需求曲线。

这些需求和供给曲线反映了投资者对长期利率变化的预期和他们对参与某个分割市场的偏好。

由于投资者的偏好,他只喜欢这种债券,而不喜欢另一种债券;

故只关心偏好的期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从而导致不同期限的债券不能完全替代。

由此可见,该理论将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视为完全独立和分割的市场。

由于市场是分割的,资金不能在长短期市场上自由移动,这样,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就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决定,而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亦即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为不同期限债券的供求差异所决定。

  总之,该理论承认投资者具有受其负债性质决定的偏好,并提出收益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制度性的或自律的)和贷款人(借款人)对他们贷出资金的期限限制。

然而市场分割理论与流动性升水和偏好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假设投资者和借款人都不愿意从一种期限转向另一种期限以利用预期和长期利率的差异所产生的机会,因此对于市场分割理论,收益曲线的形状是由每种期限内证券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市场分割理论虽然考虑到某些投资者或借贷者偏好长期证券投资的事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预期理论的不足,但其最大缺陷是忽略了长、短期证券市场之间的重要联系。

市场分割理论最大的缺陷正是在于它旗帜鲜明地宣称,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是互不相关的。

因为它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所体现的同步波动现象,也无法解释长期债券市场的利率随着短期债券市场利率波动呈现的明显有规律性的变化。

至于造成市场分割的原因,它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法律上的限制,政府限制某种资金进入特定的市场。

②缺乏能够进行未来债券交易的市场,且这种债券的未来价格能够与现期价格连接起来。

如中国就只有即期,而没有远期的资金市场。

③缺乏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统一的债务工具。

④债券风险的不确定性。

⑤因各种不同期限的证券各有其特点,可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而不同投资者或借款者往往也只对某种期限的证券感兴趣,故不同期限的债券完全不能替代,以至一种期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另一种期限债券的需求没有影响。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含义

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融通资金的方式。

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相反,间接融资指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

②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③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由此筹集的资金具有可以长期使用的特点。

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发展。

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限制比间接融资为多。

②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直接融资风险比间接融资要大。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②降低融资成本。

金融机构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关信息的专长,而不需要每个资金盈余者自己去搜集资金赤字者的有关信息,因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三、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现状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直接融资也有了大幅增加,但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

此外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

四、我国未来资本市场发展方向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短期的流动性需求;

按照金融产品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许多子市场,包括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

1、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