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9004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格式.docx

成交金额从3561.05亿元上升到15329.47亿元,筹资金额从11亿元上升到1231.89亿元。

我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己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中国金融业结束了加入WTO的后五年过渡期,以外资银行为主体的海外金融资本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银、证、保等金融机构加速融合,金融交叉业务、交叉产品层出不穷。

2.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正常发挥,并必将成为后WTO时代(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隐患。

(一)证券市场规模偏小

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中国股票市场的绝对与相对规模都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每年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股权筹资金额、上市公司总市值所占GDP的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9%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

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约为82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2%。

1996至2005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仅占到GDP的31.4%。

虽然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特别是在2006年顺利的突破了7万亿元,在2007年1月冲过了1万亿美元,但是其资金规模只占当年GDP的37%左右。

而同期,美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到GDP的138.9%,英国则高达153.7%。

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二)投机性强

证券市场的投机,是指通过预期证券价格涨跌而从中赚取价差收益的短期证券交易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技术指标来比较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以2006年股市为例):

1、换手率指标:

上海A股的换手率从29.49%上升到74.96%,上升了154.19%,年平均为46.33%,2007年一月达到了102.93%。

深圳A股的换手率从38.70%上升到76.10%,上涨幅度为96.64%,年平均为55.95%,2007年一月达到了108.87%。

而发达国家股市年换手率通常在50%以下,换手率高,说明我国股民热衷于短线操作。

2、市盈率指标:

上海A股的市盈率从17.61倍上升到33.38倍,上升了89.55%,年平均为21.38倍,2007年一月达到了38.36倍。

深圳A股的市盈率从18.32倍上升到33.61倍,上涨幅度为83.46%,年平均为22.45倍,2007年一月达到了39.91倍。

市盈率偏高,说明我国股票价格偏高,内在价值偏低。

总之,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股市的高投机、高风险。

(三)证券市场有效性弱,与实体经济背离

证券市场一直被喻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一般来说证券市场或证券价格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经济复苏、繁荣,证券价格上涨,经济衰退、萧条证券价格就跌。

以美国为例,从1971年到2000年道琼斯指数从1900点左右逐步上升至11000点,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指数又从11000下降至8000点,从2004年又开始回升,2006年全年涨幅达到了16.3%。

美国的GDP在1971—2000年间从14000亿美元上升到80000亿美元,2001年由于受到9.11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从2004年开始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复苏。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道琼斯指数的变动与美国经济的变动出现了同步的状态,也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晴雨表”的作用。

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起到“晴雨表”的作用,股市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背离。

在1990—1993年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缓慢增长,GDP的涨幅为60%,而上证指数的涨幅却高达400%。

从1998年到2001年,中国股市开始了一轮火暴的牛市,上证指数从1200点左右开始涨到了2245点的高位。

从1998年开始,由于中国经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出现了缓慢增长的局面。

上证指数的巨大涨幅相对于GDP的缓慢增长,说明了证券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出现了不一致。

自2001年6月开始至2005年6月,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长达4年的熊市,上证指数从2245点的高位一路狂跌至1000点左右。

而此时的的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6%,国内经济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GDP的高速增长与上证指数的巨大跌幅的同时出现,又一次证明了中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背离现象。

从2005年年底开始,上证指数开始了回升。

2006年一年内,上证指数的涨幅达到了130%,而2006年的GDP的涨幅为10.7%。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弱,并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四)市场存在“泡沫”迹象

2006年,全球股市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全年的涨幅达到了16.3%,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13.6%,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130%,涨幅在全球名列前茅。

以股票市价与企业收益比率来衡量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在18个月内翻了一翻。

综合考察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及300指数,2006年中国主要股市指数高出其它门槛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

2007年伊始,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总额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面对中国股市的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很多人开始担心,市场是否正在产生泡沫。

经济泡沫,是指在一个连续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的突然上升,随着最初的价格产生对远期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

在存在泡沫的市场中,投资者往往会对企业前景形成不现实的的预期,原因在于他们接受了站不住脚的投资主题。

对郁金香的消费需求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例,而当前的情况则是大多数的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将会无限制地增长。

香港的独立投资者DavidWebb表示,许多中国股票都属于这种情况,市场喧嚣的背后并没有基本面在支撑股价。

以上海、香港、纽约三地上市的中国第一大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为例。

1月31日,中国人寿的市盈率高达70倍左右,即使是投资界最耀眼的网络明星、高速增长的Google,市盈率也没有达到中国人寿的水平。

据Webb估算,中国A股的平均市盈率约为34倍,而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市盈率则为18倍。

投行摩根大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沪、深两市双重上市的37家中国企业中,有8家的大陆股价至少是香港的两倍。

不管中国A股有没有泡沫,但目前中国A股显然正在呈现“泡沫”化症状:

经过一年多的飚升,中国A股的上证综合指数已经涨了一倍有余;

而个别公司的股价,似乎已经脱离了基本面:

财富效应的扩散,吸引了近亿人出席这个财富“盛宴”:

从温文尔雅底上班白领、到一掷千金的富豪老板,从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到边远地区的二线城市,从离退休的花甲老人,到风餐露宿的进城务工者,虽然目前中国股市还远未到群体性癫狂,但已经是诸神狂欢。

初级产品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就表示:

“当看大到商店营业员和出租车司机争着借钱买股票的时候,就有麻烦了。

市场正在吸引大量的新股民供其屠杀。

股市涨速快、估值高,本身并不意味着泡沫。

但是,当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理由,并非他们认为拥有良好的价值,而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价格正在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就会产生泡沫。

如果投资者认为所有人都会采取同样做法,这可能是理性的。

但是,当资产价格最终脱离它们的内在价值,同时没有新买家出现时,泡沫就会破裂。

3.完善证券市场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3.1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起步的,发展之初就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不允许上市流通。

在上市公司的股本构成中,已流通股份只占35%左右,而尚未流通股股份却达到65%左右。

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分割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造成场外交易价格与场内交易价格相差悬殊,在可流通股份所占比例过低的情况下,通过场内交易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收购兼并不仅成本极高,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也使得上市公司在场内几乎感受不到直接来自兼并与恶意收购的威胁,市场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外在约束力明显不足。

不仅如此,股权的分割使得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明显不对称,比如就上市公司分红而言,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实际收益率就相差很大。

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主要是国家股和法人股,其中国家股又居于主导地位。

1999年以来,国家股的持股比例还呈上升趋势。

从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国家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居于控制地位,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因此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股股东的影响。

问题在于,国家股股东不同于流通股股东和其他法人股股东,国家股股东不仅关心上市公司的回报(意味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还关注就业、社会稳定、财政收入等指标,即国家股股东的特殊性在于其目标是多元的,在多重目标约束下,国家股有时会为了其他目标而并不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放在首位,因此国家股股东的利益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我国上市公司当前也是今后要长期面临的任务,根据我国的公司治理状况,结合国际经验,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股权结构的调整是改善公司治理的基础

从国际经验看,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与公司股权结构的状况密切相关。

然而,虽然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但不论哪一种公司治理模式都十分重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制衡机制的有效性,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种权利利益指向的一致性则是制衡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通过国有股减持或国有股的分散持有形成股权利益的一致性和单一性——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二是通过解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分割问题真正形成股权的平等性——同股同权同价。

(二)重视董事会的建设

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我国公司治理的现有框架体系看,董事会都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而随着上市公司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董事会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化,因此,改进公司董事会将是改善公司治理状况的一个必然选择。

(三)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对公司治理的理解还相对滞后,很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只是简单地满足了监管部门形式上的要求而远未达到有效治理的实际效果。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客观要求监管部门承担起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股权结构、股权性质方面的问题,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二是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通过各种措施(比如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等)引导并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的实践。

3.2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型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将是持续和多元化的。

同时,随着各类投资者的成熟和壮大,投资需求也会越来越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建设多层次证券市场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继续鼓励和支持主板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要继续推动更多代表中国经济的大盘蓝筹公司上市,吸引海外上市企业和红筹公司回归,吸引境外企业到境内上市,扩大证券市场的规模;

探索多种并购方式和手段,推动上市公司的整合;

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培养上市公司规范意识,完善内控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水平;

以信息披露为重点,强化对控股股东、实质控制人、高管人员及董事、独立董事的监管,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完善中小企业板的各项制度,不断扩大规模;

推动融资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快捷融资平台,提高中小板公司再融资的灵活性;

不断丰富上市公司行业结构;

完善适应中小企业特征的交易制度,着重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改进证券市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

推动以审批为主的监管方式向以信息披露为主的监管方式转变;

不断加强监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管机构内部的协调,提高监管机构的内部治理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加强对市场发展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逐步完善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交易所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加强市场参与主体内部监督;

加强不同监管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实现从机构监管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的转变,提高监管效率。

3.3完善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社会上应逐步成立一些为证券市场服务的专业机构,如投资信用发布机构,使投资者了解投资动态;

投资咨询机构,为证券投资者解决疑难问题;

证券信誉评价机构,对准备上市的证券进行评价等。

与此相应,还必须加强证券法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健全完备的法规体系是证券市场规范运作与健康发展的基础。

为此,在《证券法》基础上,还要制定并出台其它配套的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证券交易所、证券商、股东保护措施、外国投资者等做出明确而详尽的规定。

法律法规制定既要遵循国际惯例,又要结合中国实际。

同时还要强化执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证券市场各类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维护证券市场正常发展的秩序。

证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而有生命力的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从开始出现时的小规模、无秩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投资的一股巨大的力量。

尽管现在的市场遇到的问题不少,但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发展中进行规范,是管理层及各方利益主体在市场建设中需要深思的主题。

3.4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适当增加股票的发行量

要彻底改变银行对企业需要资金包下来的做法,有条件的企业均要把发行债券作为筹集资金的渠道之一。

债券持有人有权按期得到利息,收回本金,但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承担责任。

为推动横向经济联合,新建企业可以采取互相投资、合股、参股方式,实行股份制,即由新建企业出面发行股票,向投资单位出售,购得股票者即成为企业股东,在保证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也可考虑向个人发行少量股票。

这种股票可以是优先股,持有者只对企业承担股票金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股息则根据企业盈利情况分配。

应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愿意承担风险,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承担了风险,并非一定有收益。

逐步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体制,推动债券市场产品发展;

逐步完善各种期限的收益率曲线,健全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约束机制;

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创造有利于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稳步发展国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转换债券等产品的同时,积极推动其他固定收益类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创新。

3.5规范证券市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努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抵御国际资本冲击的能力。

规范我国证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等进行完善和健全。

同时,规范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市场,逐步和WTO准则接轨,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由于证券市场国际化具有全局性和复杂性,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既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要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在实施步骤上,采取小步前进、分步推进的策略,,分阶段、渐进式发展。

同时借鉴韩国、印度、台湾地区和日本等的经验,以B股市场为起点,分阶段、按比例将外资引入股市,,逐步实现A、B股的合并,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

可以先从有限度的开放阶段逐步推进,直到全面开放阶段,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国际化。

3.6优化外部环境,倡导理性投资

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集中的市场,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上,股票的价格应当能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股票市场中的信息是指能对股票价格产生作用,导致股价上下波动,从而影响投资者投资回报率的各种信息,它包括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信息以及未正式发布的信息。

然而,市场中的信息能否被准确反映则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市场中的信息能够被广大投资者所知晓,二是投资者对所知晓的各种信息消化、吸收和判断的能力。

就前者而言,广大投资者有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比如,到企业实地考察、查阅媒体、通过第三者获取(包括他人推荐和市场中散布的各种小道消息)等,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各种信息则是他们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就后者而言,则取决于市场上投资的结构,如果市场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则该市场对信息吸收、消化和判断的能力较高,反之,则较弱,这是因为公开发布的信息往往是未经加工的信息,机构投资者对有较高的加工和判断能力。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

在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上股市的乐车队效应更加明显,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所有股市都存在着乐车队效应。

由于单个投资者在时间、资金、专业知识、技术设备等方面处于弱势,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极为有限,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依赖新闻媒体,而且单个投资者对信息加工、消化和判断能力也比较差,他们往往仅盯着新闻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一旦媒体公布“利好”消息,他们就大量跟进,造成股价攀升,反之,一旦媒体出现“利空”消息,他们就盲目撤资,造成股价下降。

这说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新闻媒体是投资者获得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媒体上公布的信息则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媒体不能本着客观公正的要求发布信息,将使我国股价出现异常的波动,因此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发布各种消息,以维护我国股市,对广大中小投资者负责。

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面向市场的内在驱动力。

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促使新闻传媒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版面和栏目,新的报道方式和技巧。

但是这种市场化趋势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目前广告已成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些传媒的新闻和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告客户的影响和制约,或搞有偿新闻、有偿版面,损害传媒质量和受众利益。

一些利益团体通过经济手段对新闻媒体进行事实上的控制,而广大群众却只能是新闻媒体的被动接受者。

这种状况对我国股市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干预股市造成所谓的“政策市”;

另一方面,我国股市又被一些利益团体所操纵,这些利益团体通过经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新闻媒体,迫使新闻媒体发布一些有利于他们信息。

而广大中小投资者由于辨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往往依据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结果一些利益团体从中受益,中小投资者利益最终受到损害。

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国家对新闻媒体市场在总体上应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外部环境。

对新闻传媒市场进行调控的总体方向是,有利于繁荣市场,趋利避害,即充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有效遏制传媒的消极影响。

资本市场的发展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网络媒体应加强对资本市场新闻报道的管理,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警惕恶性炒作,要发挥网络媒体传播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发展资本市场重要性的理解,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孙方梅.论QDII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5,(4)

[2]李永森.2007年证券市场结构如何调整[J].辽宁日报合订本,2007,(3).

[3]田剑英.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国际化[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陈共,周升业.海外证券市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康灿华,张江平.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6]王元龙.QDII启动:

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步骤[J].中国外汇,2006,(7).

[7]杨胜刚,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结构性矛盾与现实困境[J].财贸经济,2006,

(2).

[8][英]詹姆斯•皮克福德.精通投资[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