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002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休憩空间Word文件下载.docx

3.3.3群策群力36

3.3.4鼓励公众参与36

3.3.5遵循休憩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7

4公共休憩空间环境设计39

4.1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特征与创作原则39

4.1.1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特征39

4.1.2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40

4.2优秀休憩空间的场所特性42

4.2.1休憩空间的区位条件42

4.2.2空间形态与氛围43

4.3公共休憩空间的界面设计46

4.3.1底界面46

4.3.2侧界面49

4.3.3顶界面51

4.4休憩空间的整体环境设计51

4.4.1休憩空间的剖面设计51

4.4.2人性化休憩空间的整体环境设计53

4.4.3实例56

5公共休憩空间中的非建筑要素设计58

5.1人工设施设计59

5.1.1“坐”的设计59

5.1.2公共艺术品66

5.1.3市政服务设施67

5.2自然景素设计69

5.2.1绿化69

5.2.2水面71

5.3休憩空间设计的其他影响因素71

5.3.1气候71

5.3.2色彩因素72

5.3.3无障碍设计73

绪论

一个城市,甚至城市中的某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从很多方面分析:

其形态构成、空间模式等等,但最基本的依据是人们在其中的“生活质量”。

所谓“生活质量”其实是人们的主观印象和亲身体验,由一系列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具体的印象和经验积累而成。

公共休憩空间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环境的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的重要片断。

休憩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政策和国民消费水平的反映,休憩已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情。

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休憩”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居民公共闲暇生活时间增多要求城市提供相应的休憩空间,而现有的城市休憩空间的不足和分布构成比例不够合理已影响到市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休憩空间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为了遮风蔽雪、趋利避害,更有进一步的社会、心理需求。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三十五章》

关于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道理”就象老子所说的“道”:

它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却不为我们所知;

但到需要时,却发现我们所知道的是那样的贫乏。

因为休憩空间的质量是多方面因素统一形成的结果,除了建筑学意义上的物质环境质量外,还有社会、经济等许多制约因素。

所以今天我们要把这些“道”汇集起来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用它来指导我们对公共休憩空间的建构活动。

为详尽地阐述这一问题,论文将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纵深分类法

即通过有关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相关的人文类、艺术类著作的阅读,深入地研究这些文献的理论框架与中心思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借鉴。

2、实例汇集分析法

即采用先收集资料、再具体分类的研究方法,使所阐述的内容翔全面,并形成序列,有利于进一步对实例进行分析和概括。

3、调查记录分析法

即通过对公共休憩空间的使用者的调查,观察他们对于城市休憩空间的适用特性,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1公共休憩空间概述

1.1公共休憩空间概述

1.1.1休憩空间的定义和特点

1、公共休憩空间的定义

(1)定义

休憩的内涵:

休是停止、罢休(事情)的意思,《说文》曰:

“休,息止也,从人依木”。

甲骨文中的“休”字像人在树旁休息。

狭义的休憩是相对忙碌来说的,多指脱离了紧张忙碌的状态,而置身于轻松、舒适、自在的环境中,更强调一种恬静、怡然的精神状态。

休憩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它存在于自由时间和人的所有活动形式之中,它的目的是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疲劳与休息是能量消耗与恢复相互交替的肌体活动。

疲劳与休息的合理调节,可以使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肌体得到锻炼和提高。

休憩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追求轻松、闲适。

就业、生活的生理和精神疲劳有赖于休憩活动缓解、消除,使人恢复体力和精力。

人体如果长期缺乏应有的休息,将会引起肌体内部活动的失调,因此人需要的是动态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休息。

休憩是人们所追求的获得身心放松的一种方式。

休憩空间是指人们在业余生活中按自主、自发方式所进行的,旨在缓解疲劳、随机交往等多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场所。

目前,休憩的各种功能和形式反映在空间环境中各自独立,没有形式统一的系统。

应该创造一种满足休憩多功能要求的物质空间环境,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独处与旁观,又要体现社会行为中的公众参与,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良好的休憩空间能使人心神愉快,又能提供与人交往,获取信息、强化自身的场所,对促进社会整合有着积极作用。

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本文所讨论的公共休憩空间的内容只涉及城市中户外休息的部分(包括局部有遮蔽的空间),能给人们提供休憩场所,并具有缓冲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等功能。

(2)休憩空间的组成

硬质因素(建筑物、铺地、小品、服务设施等)和软质因素(动植物、水、人)两大部分。

因此,公共休憩空间不同于广场、公园,它是以休憩为主要目的、为大众服务的场所,且应是开放的、非赢利的。

1)它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如围合、界面、比例等)。

2)它是一个公共场所,“公共性”决定了休憩空间和市民及市民生活是相联系的,它要为城市中广大阶层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

当然,“公共性”还意味着利益和所有权上的共享,说明它是被法律和社会共识支持的。

2、职能

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提供公众休闲场所,平衡区域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密度等多项功能。

在休憩空间中,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沟通。

舒适的休憩场所,适合倾诉与谈心的角落将会促进人与人之间消除隔膜,达到沟通理解,缓解由工作带来的紧张、疑虑、恐惧等“生态应激”。

休憩空间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在其中活动的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营造一个丰富而有序的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城市中,优秀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优秀的休憩空间是城市的骄傲。

因此,不能不重视此类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1.1.2公共休憩空间的种类与特点

1、休憩空间的种类

(1)沿步行道的休憩空间

1)餐饮座。

一般均为沿街餐饮店外伸的露天或半露天的坐席。

常用花坛、栏杆限定出范围,也可以根据营业需要摊出或收起。

它既为行人提供休息点,也为商店增加营业面积,使街道极富生活气息,所以在国外颇为普遍,国内也日渐流行。

2)候车处。

常与车行道相邻,主要供候车之用。

一般均结合行道树、路灯等统一设计。

有的设施考究,品位较高;

有的略加修饰,简朴实用。

(2)开敞的柱廊、架空层、中庭

此类空间本是建筑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向室外开敞,并为行人提供休憩场地,因此也是室外空间的渗透。

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屋盖,是半露天的,既是室内也是室外的“灰空间”。

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在使用上是“全天候”的,在使用时与露天休憩空间相比,使人更聚安定感和舒适性。

(3)向公众开放的内院

沿街及邻近街道的几栋建筑常围合成内院,作为公用的室外活动空间。

当此内院同时向公众开放时,则成为室外空间的延伸,为行人提供别有洞天的休憩场所。

这种内院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通路与街道相连,也有的索性将沿街建筑的底层架空,使内院与街道之间更加贯通。

(4)零星休息点

它们常常被“随意”地布置在沿街建筑的入口旁、步行道的灯柱下、绿篱边、大树下、过街天桥旁,特别是在雕像或纪念物的附近。

虽然仅设二、三坐席,却可供人随时驻步小憩,令人倍感方便与温馨。

(5)休闲广场

它是室外休憩空间系列中,最重要和最精彩的一员。

1)位置重要。

多设在街口转角处或沿街建筑的凹入部分以及重要的建筑物前。

它是该街景观序列的重心和高潮,也是行人的主要休息处。

2)面积较大。

常具有较大面积以便与街道形成空间上的对比,构成收与放、狭窄与开敞的变化,取得丰富的街道景观,同时也可以布置较多的休息设施。

但它毕竟是以休闲为目的的广场,因此也不需太大,否则在使用范围和空间形态上将与街道脱节,一半多在50×

50米以内,25×

25米较佳。

3)内容多样。

布置有较大面积的铺地、

绿地或水池,较多的休息座和餐饮座。

空间层次较多,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也多种多样。

而雕塑小品在其中往往必不可少,成为点睛之笔。

2、休憩人群的种类

根据人们所坐的位置,城市中至少有五类休憩人群:

(1)为等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而短暂停留的人。

(2)坐在广场边界、观看过往车辆交通和人行道活动的行人。

(3)那些只想静悄悄地走进并坐在广场中看热闹的人。

以上这三类人多表现为个体而非群体。

因此,座位的布置应该使人并肩而坐,而不应太亲密。

(4)绝大多数使用者不愿坐得太靠近道路交通和人行道及建筑入口。

群体和个体都是如此,两种类型都倾向于首先去边界地带或岛状的坐处,就像在餐厅用餐的人首先选择沿墙或位于屋子角落的桌子。

3、现代公共休憩空间的特点

优美的城市公众休憩空间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空间环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艺术性

当今人们更多地从城市的美观、文化氛围等方面来评价一座城市。

艺术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当然,艺术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广场、绿化,也包括休息设施等等。

同时,各种建设要素——如建设材料、技术等的艺术表达构成了景观设计,使生活、活动在其中的人获得艺术享受。

(2)亲和性

现代社会的高科技、高选择使人们的情感趋于封闭,而城市中的孤独者越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越高。

休憩空间中的交流和沟通能使人们增进了解,加强信任。

良好的休憩环境为人所设,符合人的尺度,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此类空间具有个性特征,易于识别,并形成场所。

同时环境压力小,有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卫生,使人身心轻松安逸

(3)休闲性

近来,人们对休闲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环境的评价标准之一。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过度的商业开发和流动人口增加,导致人均休憩空间减少。

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需要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精神压力。

第三方面是人们交流的需要。

(4)适用性

即空间的形式和功能与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容纳公众多种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开敞的休憩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1.2我国公共休憩空间现状

1.2.1公共休憩空间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成就喜人,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也有很大的改观,但就整体而言,城市中大量缺乏休息设施、缺少绿地、缺少一切赏心悦目的小品和铺地。

休憩环境质量不高,设计缺乏个性和人情味,布局无序,缺乏艺术深度和经典作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建筑实体建设,忽视公共空间尤其是休憩空间的开发,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只建房不留空地,致使城市中公共用地特别是公共休憩用地不足。

2、建筑前无休息、交往的场所,即使是美术馆、博物馆这些文化性极强的建筑也是如此。

作为城市商业街更是如此,北京市百货大楼前,购物者只有在入口台阶上席地而坐,才能得到暂时休息;

上海南京路和天津和平路上长街购物的疲劳战,早已是人们所共知的商业街弊端。

这些与现代推崇的“购物是享受”这一原则是相悖的。

3、追求大尺度,大气魄而忽视宜人的舒适环境建设。

商业建筑的入口广场虽然开放,却基本上被停车场所占据,环境不佳,难以成为舒适的休憩活动和交往空间。

尤其是我国早期的商业建筑,缺少开放休息空间和设施,导致购物环境质量难以提高,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4、大型建筑及沿街建筑的外部休息场地日常不向公众开放;

开放的的休憩空间也未能充分利用,已建设施常遭破坏。

休憩空间内的设施、雕塑、小品等艺术水平低而且缺乏完整的构思与设计。

1.2.2公共休憩空间现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管理的误区

(1)未建立起系统而严格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度,对于公共环境及设施的控制指标还不健全,或有法不依、以权代法。

另外,规划部门制定的规划多注重空间环境物理质量,而较少关心空间艺术效果,尤其对于休憩空间这样“不起眼”的地方。

(2)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进一步加大了完善公共休憩空间的难度。

有些休憩场所的维护无人负责,建成后迅速地老化、废弃。

2、情感的忽视

(1)缺乏“城市设计”环节,休憩空间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休憩场所的积极性减弱,缺乏多功能和综合性,不能将室内外的活动联系起来,减少了人们积极使用参与的可能性。

(2)受传统的陈旧的城市建设观念约束,从领导者到设计师均缺乏以“人”为主导的城市环境观念。

不少的建筑师和规划师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为市民规定活动场所,对人的环境行为心理考虑较少,未能营造出富有人情味的休憩空间;

对公共空间规模过度追求,没有适合人体尺度的休息环境和雕塑小品,缺乏必要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不能真正构建市民喜爱的日常休憩活动场所。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公共休憩空间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设计水平也因设计观念和方法的更新而有所突破,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休憩空间走入城市,走进人们的生活。

2公共休憩空间的行为研究

城市设计理论的引入、完善及法制化趋势,使提高公共休憩空间品质及舒适度成为可能,并使主体人的因素在设计思维中被空前的重视。

既然人的意识形态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要真正使公共休憩空间适应人的需求,就应该着重分析现代人的心理特征,考察人的行为规律及其特性,从而采取适宜的相

应对策。

空间中行为的研究对公共休憩空间的认知和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索默认为:

环境中每个人所处的空间位置是与那里的人们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对应的。

而且人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由其空间(或环境)的设计来决定的。

空间的设计也就是人的行为的设计。

同时他还指出通过设计物理环境能影响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人所进行相互联系的方式。

2.1公共休憩空间的行为心理认知

我们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人类的行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等方面问题,从而创造出真正符合人们心愿的空间环境。

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相应地,良好的空间环境也能使处在其间的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感受,并诱导更有意义的行为的发生,由此产生—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空间的最终目的是为人,而不是物,环境中的休憩空间作为整体的一个元素,当然要考虑人的因素。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了B=PE的函数关系(行为等于人和环境的函数),较好地阐明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1.1人类行为的普遍心理需求

对休憩空间的分析和认识有普遍性的要求,这是基于人的心理需求的五个层次。

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大需求层次是承前启后呈递进关系的。

在公共休憩空间中,如何使环境体现与满足人的需求层次是很重要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安全和交往的需求,在休憩空间中这些要求应首先被满足。

在休息区域内人们环坐而憩,这是生理需求;

同时各人均拥有独立的空间,与其他空间隐隐分离,从而满足了人对安全的心理需求;

而休息区域仅是通过地面材料的变化或略微抬高,或者通过座位围合来达到空间的划分,空间限定度较低,与周围空间联系十分方便,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交往行为的潜在的心理需求,故而这种休憩空间既静谧又富有活力,逐渐成为现代休憩场所设计的一种模式。

2.1.2人类在休憩空间方面的心理需求

人类的行为是与人类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类有关休憩空间方面的心理需求:

1、基础性心理需求

停留在感知和认知心理活动阶段的心理现象、需求都属于基础性心理需求,诸如休憩空间给人的开敞感、封闭感、舒适感、可识别性等。

2、高级心理需求

(1)领域性与场所感

1)所谓领域(Territory),就是人所占有与控制的一定的空间范围。

它可以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如个人的座位,房间一角,可以包含若干建筑空间,如一幢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也可以是一个空间系统,如一个公园,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等等。

领域可以象建筑空间那样有围墙等具体限定边界,也可只存在象征性的、而又为其他人所识别的边界标志,如牌楼,界碑之类。

领域性是与领域有关的行为,指的是个人或人群为了满足某种合理需要,要求占有或控制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及空间中所有物的习性。

领域的主要功能是为个人或人群提供了对空间的控制。

占有特定空间范围的人群及其主要行为模式是划分领域的依据。

领域肯定了一个人的身份,肯定了他在一群人中的地位,使邻里之间相互了解。

领域还使各占有成员增强了从属于同一空间范围的“认同感”,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管理与建设,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领域的完整与统一,加强了外来者对该领域的尊重。

关于个人空间领域,每人都有亲身体验。

在电线上停歇的小鸟,各个之间都保持一定距离。

在酒吧的吧台前,互相不认识的人们总是先选择相间隔的位置,后来的人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才会去填补空出的位置;

公共汽车上,先上来的人总是各自占据双排座位其中的—个,很少有人不去坐两个都空着的座位而去与陌生人并肩而坐。

顾客在餐厅中总是尽可能错开,在公园里如果还有空的座椅,就没有人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中间。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人们用它来调整与他人交往的程度,所以个人空间领域是人们在环境中使用的一种行为机制。

通常它是隐含的不显眼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它使用它。

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对领域性也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地分析每一休憩空间,尤其是不同空间中的不同个体组成部分,是进行公共休憩空间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

因社会风俗差异,东方人好静,西方人好动,所以通过用地分块,设施分类,使得相互分隔,又通达方便,有利于道德文明。

2)英国人戈登·

库伦(GordonCullen)在他的著作《城镇景观》中详尽地描述了“场所感”的概念。

他指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人们进入空间之中。

空间是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相互关系时产生的。

场所之有意义,是因为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没有人的作用,就谈不上场所。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而言,“场所”就是要强调人在其中感知、行动,场所具有一种内在的力度,吸引和支持人的活动。

休憩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同时也具有有围合的特征,有某种安定性。

在功能、空间、实体与行为活动上协调平衡,并取得完整的意义,这是应具有的场所精神。

(2)安全感与依托感

人类的下意识总有一种对安全感的需要,例如悬挑长度过大的雨篷下,尽管人们知道它不会掉下来,却也不愿在其下久留。

另外,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讲,空间也不是越大越好,空间过大会使人觉得很难把握,而感到无所适从。

通常在这种大空间中,人们更愿意有可供依托的物体。

例如建筑的门厅空间,虽然很大,但人们多半不会在其间均匀分布,而是相对集中地散落在有能够依靠的边界的地方;

在地铁车站也是同样,当车没来时,候车的人们并不是占据所有的空位置,而是愿意呆在柱子周围,适当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尽管他们并没有阻碍交通。

人类的这种心理特点反映在空间中可称之为边界效应,它对于休憩空间的分隔、组织等方面都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人们常常还有一种尽端趋向。

仍以餐厅为例,人们对于就餐座位的选择,经常不愿意在门口处或人流来往频繁的通道处就座,而喜欢带有尽端性质的座位。

人类的这种尽端趋向就要求进行休憩空间设计时,应该多创造一些尽端空间,尽量减少穿越交通。

(3)交往与联系的需求

1)交往需求:

人不只有私密性的需求,还有交往与联系的需要。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与联系,完全封闭自我的人心态是不会健康的。

社会特征会给人带来新的审美观念,如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更需要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在沟通与了解中不断完善自我。

人际交往的需要对休憩空间提出了—定的要求,要做到人与人相互了解,则空间必须是相对开放的、互相连通的,人们可以走来走去,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空间范围,也就是既分又合的状态。

2)交往距离:

人的交往距离根据对象、事件以及场所的不同,会有所调整。

这种距离对交往的空间形态又会产生影响,直接影响整个公共休憩空间的设计。

爱德华·

霍尔(EdwardT.Hall)在《隐匿的尺度》中定义了一系列社会距离,这是根据人们在各类活动中所保持的距离设定的,它们也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习惯距离。

亲密距离(intimatedistance):

相距0—0.45米,是指父母爱抚子女和恋人之间的距离,表示爱抚、体贴、舒适等强烈感情的距离,不保留个人空间;

个人距离(personaldistance):

在0.4—1.3米之间,是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各种活动的距离,非常亲近,但又保留个人空间;

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e):

在1.3—3.75之间,是同事之间,一般朋友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进行日常交流的距离,一般是群体的交流。

公共距离(publicdistance):

3.75米以上的距离,适合讲演、集会、讲课等大型活动,也是彼此不相干的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单项交流的距离。

四种距离方式决定了空间内的布局,如一对恋人在相爱时,仅需一个双人椅和一个较为隐蔽的环境,这个小尺度空间就是亲密距离决定的。

性别、年龄的差异,对个人空间与交往距离的影响也很显著。

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个人空间小;

儿童之间的接近距离较小,到了8~10岁,儿童才开始出现明确的个人空间反应;

到了老年,个人空间又趋于缩小,这一特点,对于空间中老年人的聚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的社交距离是公共休憩空间的设计的基础。

休憩空间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使用人群,对满足各种距离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布,形成有序的整体,并且获得各种形式的交流。

2.2公共休憩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

人是空间活动的主体,是空间的“主宰”。

正如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

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所言:

“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一种告诉我们环境与我们自身之间真正关系的方法”。

研究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规划师、建筑师、人类学者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人性化休憩空间的创造,使空间具有宜人的尺度、比例,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同时要求空间的设计发展为设计一种公共及社会交往方式。

其中一切设计手法及空间操作介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