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897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Word文件下载.docx

“岭上梅子熟未?

座中木樨香乎?

”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侧面衬托;

一是反面衬托。

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

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

“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

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

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

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

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

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

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

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

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

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

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

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

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

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

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上联为《沁园春·

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

会昌》词句。

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

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

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对联的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一)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

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

地表达某种意思。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

南北

此联的寓意:

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三)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

对联意中有意。

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四)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五)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六)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

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七)针顶

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

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八)数字

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九)歇后联

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十)同旁

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十一)混异

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十二)拟声

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作联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针对性。

联语要切合季节、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情操、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切合事物与场合。

如写喜联、寿联、挽联时,对所写对象的情况及与自己的关系必须写对,否则就会出笑话。

再拿一些可“通用”的联语来讲,其通用范围也是限的,如“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这副婚联,就婚姻本身来讲,它可以“通用”于不同人的婚姻,但就时间意义来说,它只能用于冬日结婚,如用于春夏秋就不行。

正是从对联的针对性这点来讲,可通用的对联,大多缺乏针对性,所以往往欠缺生动、准确、鲜明,最好的办法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过学习借鉴,自己动手,写出针对性强的好的对联来。

  二要反映时代精神。

对联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时代变了,对联的内容也应起相应的变化。

如果现在有人送一副婚联还是“绣阁灯明,鸳鸯并立齐欢笑;

妆台镜照,鸾凤和鸣共谈心”,再配一条“天定良缘”的横批,则是不合时宜的。

传统春、婚、挽、寿联,让读者对联语的发展有所了解,并可借鉴其表现手法,好创作出新的对联来。

如将旧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改作“生意兴隆富民富国做生意,财源茂盛献计献策找财源”,横批也把“生财有道”换作“繁荣经济”,那就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

再如湖南邱阳一个体饮食店开张时,店主从旧楹书上抄得一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联中的“酒”和“茶”倒含饮食店特点,可联语反映的旧社会时消极颓废的情绪不适宜于今天的时代,经群众提出意见后,店主将此联改为:

劳心苦,劳力苦,劳逸结合拿壶酒来

为国忙,为民忙,忙中有闲饮杯茶去

  这一改,有了新的内容,行人顾客都满意了,小店的生意也是对联的广告作用而更加兴隆。

对联创作六原则

  工,首先是指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

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

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

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

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

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对联的创作产生疑虑。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

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

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

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

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

  编号“283”联:

  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

  编号“272”联: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

  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

  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

  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还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

  稳

  稳,即平稳安定的意思。

循规蹈矩,能求得安稳;

标新立异,也同样能求得安稳。

如同建筑,无论样式如何,都必须基础稳固,形象端正。

作对联也是这个道理。

  稳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

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就比六四句式显得稳重;

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居多;

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

十八言联,一般为六五七句式,若“六六六”则呆板,若“七六五”则不稳,几乎没有人这样用,道理就在于最后用字数多的句子,可以把前面的话“托”住。

另外,还有一种领字的情况,领字可以理解为是合起来“托”住全联,如昆明大观楼联,其结尾应分别为: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也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

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

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例如:

  知多世事胸襟阔

  阅尽人情眼界宽 (格言联)

  家居绿水青山畔

  人在春风和气中 (春联)

  这样的对联居多。

但有些是有强弱变化的,主要是上弱下强,这样的对联也很多,如《羊城晚报》征联力拔头城的一联: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上下联都是发愤争胜的意思,下联的力度自然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

再如广州翠园酒家征联中独占鳖头的一副作品:

  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

  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比起出句的具象感受,对句在气韵和感情升华方面,都高出一筹。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弱之分,不是好坏之分。

无论强弱相当,还是上弱下强,每一句都要尽力去做。

倘有一句败笔,则如同房基柱塌陷,建筑物是不会稳固的。

  至于上强下弱的情况,比较少见,除非一些趣联,否则,谁也不愿做“虎头蛇尾”的事。

  稳,还有一个“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一个人思想反复无常,对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感情上浮躁夸饰,他的对联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稳。

  贴

  贴,即妥当的意思。

好比人做件衣服,经过妥当地剪裁、缝纫,穿起来很合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自己穿着合体,别人看着也舒服。

作对联也要像穿衣服一样。

好的对联可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地步。

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

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

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

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不贴”,常表现为夸大其词,仿佛一个矮人穿了长衫,戴了高帽一般。

题名胜,则“世上第一”、“天下无双”;

“胜西湖”、“胜蓬瀛”……;

写挽联,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即使作广告,写悼词,恐怕也没有这样写的。

  “不贴”也常表现为用词不当,特别是对同义、近义词,未能精细选择。

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副应征联:

  东临碣石涛声旧

  西近阳关柳色新

  此联在立意、情绪、对仗、平仄诸方面都不错,只是“旧”字为与“新”字对仗,字下得太拘束,反而意思不清:

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

评委们决定把这个字换掉,用一个近义词“古”代替:

  东临碣石涛声古

  这样,“抢救”了一副好联。

  不贴,也表现为上下联主题不集中,即立意上不那么一致。

这是征联中大量作品初评落选的一个原因。

1988年春节的“环宇大团圆”征联,第一联为征下联,终评时遇到达样一个对句:

  出句:

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

  对句:

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

  这一对句,立意不错,切合征联时令(始自中秋节),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而且“晚节”一词形成双关,既说黄花(菊花)开在晚些的节日(中秋)中,又说老人保持晚年的情操。

因此,这一对句颇受评委会中老年评委的喜爱。

不过,又发现它与大团圆征联的主题虽有一定关系,但“贴”的不紧,因此,只能评为二等,且排列靠后了。

  切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

  《楹联丛话·

卷四》载: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

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

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

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

  其一 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其二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其三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其四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

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调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名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挽)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

  敌乎?

友乎?

余惟自问

  知我?

罪我?

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

首先切合鲁迅:

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

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

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

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

有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

其次切合作者自己:

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

陈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

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

徐联在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

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

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

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

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新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

如果不出“新”,对联就不能发展。

  对联要立意新,这是最主要的。

对于同一题材,同一名胜,同一人物,后来者一定要以最新的立意取胜前人,否则,低于前人或者模仿前人,还不如搁笔。

  试看几副理发店的传统名联:

  其一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其二 到来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其三 修就一番新气象

     剪去千缕旧东西

  其四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其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几副联,各有其立意角度,尽管都带有双关意味,却不令人感到重复。

一联是自赞手艺好,“毫末”与“顶上”双关用得极为精当;

二联是写顾客情态的,“弹冠”与“搔首”写出理发前后客人的有代表性的动作;

三联是写“修剪”这一行业的特点;

四联是写理发师的高尚精神境界;

五联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借理发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面对这些名联,再创作就一定要另辟蹊径,如: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也有些借前人对联意思,加以改造:

  俯首甘为毫末业

  立足就显绝顶功

  它与前面所引用一联有近似之处,但“俯首”、“立足”将理发师形态、神态写入,也有新意。

然而,也有些改造得不好的,如:

  磨砺以须,工夫纯熟

  及须而试,手段精良

  在创作新对联时,更要注意创新。

有一副很有特点:

  技术革新,头头是道

  容光焕发,面面皆春

  “头头是道”双关极巧。

而一当把那些操作过程写入,便索然无味了:

  推剪剃刮使您满意

  烫吹洗理令君称心

  由此可见,立意新实在是对联创作的关键,当今若干对联,却恰恰是没有新的立意,尤其春联创作,这方面问题更突出些。

我们提倡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要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观念。

许多对联作家为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绩斐然。

而一般初学者常常对时代精神进行狭隘和片面的理解。

他们以为写春联一定要写上“责任田”,要写上“实现四化”,要写上“振兴中华”,仿佛只有这些新名词,这些标语口号,才能体现“思想性”。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

  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的。

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也要杜绝。

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才能创造出佳作。

有些同志每年都写作和发表几十乃至数百副春联,却不注意创新,试将其历年作品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意境和语言上雷同的太多了。

  奇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

  趣联常以奇取胜,以巧夺人。

拆字联自古以来,数量很多,论构思之奇,下面这副是不可多得的: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再以数字联为例,有一种数字灌顶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

出句以“三”分领三个名词,对句必避开“三”,但必须也领三个名词,十分奇特。

于是,引动人们写了不少这类的对子。

古往今来,只有华罗庚先生的一副,能称得上“奇中之奇”: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是50年代初,华罗庚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途中所作,不但所领三个名词都有出处(韩赵魏为战国三强,勾股弦定理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一书),而且用进在座的钱三强,赵九章二人的名字,比起“三光、四诗”来,又多了一层意思。

  除趣联外,其他各类对联中都有一些构思奇特的。

比如写太白楼的对联,多写李白的飘零身世,斯楼的幽雅环境,甚至以扬李抑他的办法,尽写李白的诗才。

王有才一联堪称奇绝:

  我辈此中惟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也有人称其为“太白酒楼”联。

不管怎样,此联构思不凡,用劝人只饮酒莫题诗的主意来反衬李白的诗才,写法不同一般。

  应该看到一些新而奇的对联,常常能促进对联品种的多样化。

比如,以嵌本年天干地支的干支联,是春联的发展;

自挽联,是挽联的发展等。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的基本法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

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奇,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

因此,初学者应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作联不必贪多,能做到“创作一副,满意一副”,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