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移动Word下载.docx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移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移动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
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
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1.图表解说法:
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归纳法:
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3.演绎法:
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4.练习法:
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理由
1.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困难较大,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
2.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传统教学能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教学设计思路】
1.三圈环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作出“北半球单圈环流”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这样由浅入深,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
2.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
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有了北半球的样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构成不了问题了。
3.借助手势或口诀进行理解和记忆。
学生各科知识记忆量太大,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需要借助记忆窍门儿。
4.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网站下载一些用“FLASH”做成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课件进行教学,又节约时间,又能触动学生的感官,效果会更好。
【教学资源】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地图出版社)
《地理图册必修一》(中国地图出版社)
《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一》(中国地图出版社)
《大气的运动》powerpoint(网上下载)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Flash(网上下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习题回顾
1.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此图是热力环流
侧视图,A、B、C、D四处比较,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热力环流,巩固其形成过程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
知识落实
课堂小结②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则A、B中___处是城区。
讲故事“马纬度”,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南北纬30°
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
提问:
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北极,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2.承转:
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3.提问:
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
(尝试画出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
(1)赤道附近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2)纬度30°
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3)纬度60°
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4)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5)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让学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纬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并提问学生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应如何绘制教师让每位学生在北半球示意图上写出所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标出风向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问题回归“马纬度无风的原因”教师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Flash演示反馈检测
本节课通过不断设定条件,逐步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首先假定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地表气流运动为单圈环流;
然后假定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
但实际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那么实际情况下大气环流状况是怎样的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学生听故事并思考
学生进行思考
读书P37,学生尝试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分组讨论,画出三圈环流图,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
学生画图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画图
学生画图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完成检测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课后思考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得出全球大气会有规律地运动起来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绘图分析能力
强化记忆
知识巩固、迁移
学以致用
归纳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
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再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同时课堂上也存在学生不能理解而又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问题,如:
问题1: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
(中纬西风上升)
问题2:
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
(如右图所示,在赤道上和极点上分别画出4个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和下沉箭头就迎刃而解了)
习题:
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
(2)写出a、b、c所代表的风带;
(3)E、F、D所代表的气压带。
2.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问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南亚吹偏南风
D.常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
(2)风带、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交角的存在,导致的回归运动。
(3)此时A、B、C、D中点最干热;
最湿热的是点;
气压较低的是、两点;
气压较高的是、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