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3年新课程高考全国卷1地理试题及答案.docx
《近13年新课程高考全国卷1地理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13年新课程高考全国卷1地理试题及答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13年新课程高考全国卷1地理试题及答案
2007年高考【新课改】文综地理试题
读图1,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B)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D)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
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期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
回答3~4题。
3.该地区(A)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4.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D)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图3)。
回答5~6题。
5.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
的是(C)
A.①B.②C.③D.④
6.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D)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读表1数据,回答7~8题。
表1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海拔/m
纬度
经度
北京
31
39°55′N
116°24′E
兰州
1517
36°03′N
103°49′E
福州
84
26°02′N
119°19′E
甲地
110
34°44′N
113°42′E
乙地
1891
25°04′N
102°42′E
7.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B)
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8.图4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C)
A.①B.②C.③D.④
图5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回答9~11题。
9.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A)
A.4℃B.3℃C.2℃D.1℃
10.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B)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11.图6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C)
A.①B.②C.③D.④
36.(32分)图8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
完成下列要求。
(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半球。
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洋,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洋。
(6分)
(2)两岛相比,实际面积较大的是()岛。
当乙岛的区时为6月9日6时,甲岛所在的时区的区时为6月()日()时。
我国处在隆冬季节,甲岛盛行风向为()风。
(6分)
(3)乙岛主要是由()(内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以()为主,地势特点是()。
(8分)
(4)甲、乙两岛中,公路密度较低的是()岛,导致该岛公路密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4分)
(5)判断甲岛最大城镇所在地,并在图上把该城镇的符合圈出来;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8分)
答案:
(1)西太平印度
(2)乙815(下午3)东南(3)内山地(丘陵)中间高,四周低(高差大,坡度陡)(4)乙地形(5)甲岛西侧中部交通线交点处为该岛最大的城镇,如图。
理由:
①位于环岛公路与横穿岛屿公路的交点(交通枢纽);②附近有机场;③地处海滨。
37.(24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10分)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4分)(提示:
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
答案:
(1)有利条件:
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
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对策:
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措施等。
(2)b地有利:
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
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
C地有利:
(通过填海兴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
不利:
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
(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改】地理试题部分)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表1,完成1~2题。
表1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单位:
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0
0
注:
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
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
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1,完成3~4题。
3、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1月、2月B、3月、4月C、6月、7月D、11月、12月
4、在图示月份中
A、2地夜长超过10小时B、三地中1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D、三地中3地昼长变化最大
图2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读图2,完成5~6题。
5、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6、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
读图3,完成7~9题。
7、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B、N地C、P地D、Q地
8、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洋流D、距海远近
9、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C、大牧场放牧业D、游牧业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图4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4中有机污染源在
A、1B、2C、3D、4
11、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A、MB、NC、OD、P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14分)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14分)
37、(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图6),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12分)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
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千米。
(4分)
(3)是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
(12分)
【新课改】地理高考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B2.C3.A4.D5.D6.B7.A8.A9.B10.B11.C
36.答案要点:
⑴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⑵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37.答案要点:
⑴①海域宽阔②台风多③潮差大④流速急⑤水深,风浪大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⑦桥墩地基
⑵(在85~105间的值均可得分)
⑶降低交通成本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增进区域经济整合)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运输油耗及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改】)
地理部分
图1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1.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坐标图、比例构成图的分析、解读能力。
考生需读图分析,并解答该特定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1)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的变化:
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据此判断其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
(2)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
说明该地正在发生“退耕还林”的变化。
【答案】:
1.B2.D
【区分度】:
低
南极中山站(
,
)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
,
)正式开站。
根据此完成3-5题。
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
4.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A.820千米B.1020千米C.1220千米D.1420千米
5.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A.年降雪量较大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D.年均风力较小
【解析】:
该题命题意图在于综合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1)中山站时区:
76/15,东五区,时间9:
25;东八区,时间:
9:
25+3:
00=12:
25
(2)两点间的距离计算,该题对这一距离问题予以粗略估计的命题呈现要求;据题意可知:
两地经度相当,因此,分析距离看纬度差;纬度相差约11度,则距离约为:
11*110
(3)略
【答案】:
3.C4.C5.D
【区分度】:
中
图2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2,完成6-8题。
6.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解析】:
本题以特定的区域图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定位、分析、判断,对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6)据图分析,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
甲:
荷兰,乙:
肯尼亚。
继而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判别。
(7)地处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高原地形、草原气候不能成为对比后的优势)。
(8)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
“土地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答案】:
6.B7.A8.D
【区分度】:
中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9)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
气候(纬度地、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
(10)“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
(11)“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
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答案】:
9.A10.C11.B
【区分度】:
低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
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图5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
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7分)
(2)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10分)
(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
为什么?
(11分)
(4)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分析信息,阐述规律、原因的能力,当然其中涉及简单的区域判读思考。
以“钢铁工业的布局”,临海型工业布局中港口的作用为考点依托。
判读海岸线轮廓,联系区域特征:
甲上海宝钢,乙宁波北仑港,丙广西防城港。
依托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厂,着眼点在于:
交通最有,便于原料或产品的运输。
港口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
甲地,上海发展大型港口的陆域条件、经济腹地等皆具备,但水域条件中的水深、航行条件不佳。
乙地作为甲地钢铁工业生产的铁矿石转运港,处于外国铁矿石的输入第一地,因此两地间的生产环节分工,也即较为明晰。
乙地用铁矿石炼铁,甲地用乙地提供的产品炼钢,减少了大比重减重型原料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费在丙地建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可从:
港口优势(深水良港)、距离优势(靠近原料输出国澳大利亚)、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带(地价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
【答案】:
(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输成本便于钢材进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甲地位于长江口附近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持续大量沉积,导致甲地沿岸地区水浅且水深不稳定
(3)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4)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条件,可停泊大型货轮)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建设成本低(地价低)
【区分度】:
低
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①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14分)
【解析】:
命题类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
综合考察考生的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迁移转化、总结阐释的能力。
读材料,明确新颖命题;w.w.w.k.s.5.u.c.o.m
分析已知图,区域定位,经纬线、年降水量线、图例、注记。
内蒙古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2问,为“自圆其说”的开放性命题,
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化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立足于:
恢复植被;且已知题干明确点明: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进而降水增多,气候趋于湿润,干旱得以缓解。
【答案】:
(1)干旱、半干旱地区距海远近
(2)选①选②或③理由:
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区分度】:
中
201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新课改】)
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l~3题。
.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C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D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C
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
A.2019年,2066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
.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B
A.数量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
表1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读表l,完成6~8题。
.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A
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
.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C
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
.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D
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
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
据此完成9~11题。
.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B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D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12分)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6分)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8分)
参考答案:
(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
(2分)表明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
(2分)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
(4分)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4分)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
(3分)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分)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5分)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3分)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8分)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8分)
答案要点二: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8分)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2分)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2分)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2分)
(3)造成。
理由:
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6分)
或不造成。
理由:
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6分)
.(10分)旅游地理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析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
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