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862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一中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文档格式.docx

这样的事情就在比亚迪汽车4S店发生,令人瞠目结舌。

D.“是个好主意,那就由我出头吧,我来设鸿门宴,让他自投罗网,然后罗织背叛满洲国的罪名,将他处决。

”“对,就是采取这样的手段!

4.下列各选项中,句意明确无误的一项是()

A.据统计,在首批10家创业板企业中,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的机构共有13家,对企业投资的基金最短才3个月。

B.由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于2002年为女性患者和心脏病人发起的“红裙秀”活动,已经成为纽约时装周上一年一度的慈善盛会。

C.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塑造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D.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也透露了即将召开的足代会将从运行机制到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改革的建议,重点肯定是紧扣青少年足球。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这是戴望舒《寂寞》里的诗句,把它用在考古工作者身上很合适。

B.“这可怎么行?

”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

“您在说什么呀?

C.散文家这位“魔术师”,凭靠的并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有伶俐的耳目,有沉着的心思”(《小品文作法论》),这使他独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

D.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

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

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列选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个民族相同的待人态度、方式的标准。

C.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D.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7.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

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8.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

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

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

“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

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

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

“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人或怪之,云:

“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答曰:

“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

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

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

恺之曰:

“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

”仲堪乃从之。

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

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

“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

“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才绝,画绝,痴绝。

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侮辱

B.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打开

C.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欺骗

D.恺之矜伐过实夸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C.甚见亲昵就之而不见所畏也

D.恺之尝因假还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喜欢上邻家女子,大胆追求却被拒绝,于是画女子的像并用针扎使邻家女子患上心痛病。

顾恺之趁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邻家女子接受了他的追求,悄悄地将针取掉而使自己痊愈。

B.殷仲堪特别照顾顾恺之,借船给他便于他回乡休假,后来还主动配合顾恺之的作画

请求。

C.顾恺之认为人的四肢体态对作品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价值,真正优秀的作品传神之处

在眼睛中。

D.谢瞻想睡觉时命令别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而顾恺之不觉有异,长咏到天明;

顾恺

之用柳叶遮挡自己,并且相信桓玄没有看到他:

这都表现了顾恺之痴绝的特点。

第二卷(共117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所在哭声振野。

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诏,南诏诱之深入,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

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

(《容斋随笔》卷四·

李宓伐南诏)

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所在哭声振野

13.将上面两则文言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

(3分)

(2)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5.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填空。

(10分)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

(2)《过秦论》是一篇论秦王朝之过的史论。

文章最后揭露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3),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6)悦亲戚之情话,。

(7)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8)阿Q、孔乙己、祥子、吴荪甫、翠翠、方鸿渐、江姐这些著名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中国现当代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骆驼祥子》《子夜》《》《围城》《红岩》中的主人公。

(9)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

亨利齐名的,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0)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1)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

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

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2)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

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

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3)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和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

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4)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

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5)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

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

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

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

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

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6)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

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7)我很替普希金难过。

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

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

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

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8)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

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9)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

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10)朋友告诉我:

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

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

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11)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12)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

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

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

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

“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

”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13)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14)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

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15)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

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

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

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

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

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16)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更被猫咬一般难受。

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

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17)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

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6.解释文中画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

(1)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

(2)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17.阅读第7段,作者写到“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

请问作者写这个场景的用意何在?

(4分)

18.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19.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

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20.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三个关键词。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脸部会出现皱纹,这是脸部骨骼萎缩造成的,而不是皮肤本身的变化。

研究人员对60名年龄在25~65岁之间男女的面部骨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当面部一部分骨骼溶解、骨量紧缩后,就会在皮肤下面留下空隙,进而出现皱纹。

21.国庆六十周年之际,人们以各种形式为共和国六十岁生日倾注爱国之情。

有人拟写对联以表此情。

请你完成以下对联的空缺部分。

(1)上联:

绘崭新华夏下联:

(2)上联:

翠柏苍松,装点祖国千年秀下联:

22.下列是近年来我国汽油价格与国际汽油价格(美元/桶)的变化对照图,实线代表国内油价变化情况,虚线代表国际油价变化情况。

请根据图示,补充下面文段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对比国内外油价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三条结论:

(1)从价格的总体水平来看,A,国内消费者无疑要承受更大的消费压力;

(2)从价格的变化幅度来看,B,究其原因,国际原油价格对市场的供求变化更为敏感,而国内油价则更多受到人为因素(例如国家发改委为了确保经济平稳发展而进行宏观调控)影响。

(3)从价格的同步性来看,C,由此可见,国内油价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油价接轨,仍然任重道远。

七、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或是一座城市,或是一个场镇,或是一个村落。

这个地方可能是故乡,也可能是求学之地,甚至仅仅是旅游所到之处。

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湘西,徐志摩有他的康桥,梭罗有他的瓦尔登湖……这些地方的自然与人情风俗都曾给他们留下记忆,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分。

你对自己所生活过、学习过或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又有怎样的印象?

这个地方在你眼中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它牵动了你怎样的情思?

它涵养了你怎样的性情?

请在以下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①这座城

②这个镇

③这个村

要求:

①请在横线上补充你熟悉的城市(镇、村)的名字,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

可以多方面表现这个城(镇、村),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表现这个城(镇、村)。

③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