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862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鱼体运动的实验报告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验方法: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教师辅助

实验时间:

实验内容:

鼠妇的生活环境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通过试验知道鼠妇的生活环境与什么有关

实验假设:

鼠妇的生活环境与潮湿度和阳光照射度有关吗?

实验器材:

鼠妇若干、培养皿两个、潮湿泥土若干

实验步骤:

1.将鼠妇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份,分别置于培养皿甲和培养皿乙中

2.其中,培养皿甲放入适量的潮湿泥土,并放在阴凉处,培养皿乙,不放入潮湿泥土,并放在阳光充足处。

3.观察并记录。

实验记录:

放在阴凉处的鼠妇正常生长,放在阳光下的鼠妇逐渐死亡

实验结果:

鼠妇的生活环境与潮湿度和阳光照射度有关

实验小结:

课后实验拓展:

鼠妇的生活环境还和其他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性试验是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

倡导学生自主设计、积极动手,鼓励学生表达和交流。

探究实验报告单:

探究实验: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评价报告单

实验过程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班级   小组  姓名   时间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实验准备

1. 

我们组想探究的环境条件是(Ö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

2.根据要探究的条件,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

种子:

绿豆()红豆()玉米()大豆()

容器:

培养皿()塑料口杯()带盖容器()

其他材料:

锡箔纸()吸水纸()标签()土壤()

清水()蜡烛()烧杯()

3.我们组选择的实验样本为:

2—4粒种子()

10—20粒种子()50—100粒种子()

理由是                 

4.我们需要几个容器来进行探究实验:

1个()  2个() 3个()

理由是                    

探究过程

在哪种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制定计划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后开展探究实验。

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是或否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制定出可以验证自己假设的实验方案?

是否考虑了对照的原则?

实施计划

课后开展探究实验是否认真定时观察,?

是否进行了详尽的记录?

得出结论

能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当实验结论与假设不同时能否认真分析原因?

是否积极地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过程?

当本组与其他组结果和结论不一致时,是否认真分析了原因?

或进一步讲行研究?

经过实验你们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你们能制定出探究方案吗?

老师期待你们的下一节课会有精彩的探索和重大的发现!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这次探究活动中,我们小组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2. 

哪些方面我们还应做得更好:

3. 

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

等级

A

B

C

D

请同学们认真预习实验报告单,本次实验将成为你成长和进步的真实记录,相信通过你自己努力、同学帮助、老师的指导,你的实验会获得成功,胜利属于你!

此探究实验综合利用评价的主体性策略、形成性策略、全面性策略、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策略,针对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在实验中设置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并把实验报告单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档案,是发挥评价的反馈的作用。

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报告单

实验日期:

一,资料

蚯蚓在农村是随处可见的动物,学生很容易采到。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陆生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白天穴居,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二,材料用具

蚯蚓(每组3条,6人一组)、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

三,提出问题

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蚯蚓的?

采集来的蚯蚓主要分布在容器中的什么地方?

这与光线有关系吗?

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四,作出假设

针对你的问题,作出假设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 

五制定并实施计划

(一)实验装置的设计:

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或书,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思考:

为什么要在解剖盘内铺上湿布?

(二)将蚯蚓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

提示:

想想看:

下列放置蚯蚓的方法中,哪种最科学?

(三)2分钟后,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统计3次。

环境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共计

明亮

阴暗

(四)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经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是:

明亮处 

条,黑暗处 

条。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各小组进行交流,说明各小组观察到现象。

讨论与思考

1.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蚯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控性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即使受到震动逃逸时也是朝向黑暗处,而不是四处乱串,并且容易采集和饲养;

方法简便。

我认为,通过实验获得一个明确的实验结论,这对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活动“重过程”,但初次接触探究实验,“结果”也同样重要,,使学生能较充分地理解“变量”、“对照实验”等术语,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报告单

2011 

11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

一般体小(0.5mm-3c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昆虫,经常见到许多蚂蚁聚集在一起搬食物。

它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呢?

又是怎样将食物搬回家?

糖,面包,辣椒酱,醋,计时表,放大镜,白纸,线,皮尺

明确问题作出假设

你的问题是 

针对问题,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的依据是 

制定计划预测结果

(一)建造蚁窝

利用一个较大的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上面覆盖一些蚁巢土壤。

(二)采集蚂蚁

捕捉10蚂蚁置于玻璃槽内,盖上两层纱布或玻璃板。

将上述装置放在暗处,注意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进行饥饿处理1-2天。

(三)实验装置的设计:

(1)取一些小儿平的器皿,器皿分别放入等量(10克)的4种食物。

(2)将装有食物的器皿放到玻璃槽内

(3)每种食物距玻璃槽中心距离相等

(三)将蚂蚁放在玻璃槽中心,每隔30秒观察一次蚂蚁的取食活动,记录在每种食物附近停留的蚂蚁的数目,连续观察8-10次

(四)3天后,称量每个器皿中剩余事物的重量,比较哪种食物减少得多。

实施计划搜集数据

(1)完成实验记录表:

食物种类

面包

辣椒酱

蚂蚁个数

观察次数

剩余食物重量

(2)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经过计算,平均值是:

糖剩余( 

)克,面包剩余( 

)克,辣椒酱剩余( 

)克,醋剩余( 

)克 

(3)想想看:

本次探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这与你们之前的假设一致吗?

还有其他的探究收获吗?

交流评价进行反思

(1)各小组进行交流,说明各小组观察到现象。

(2)思考讨论:

1、项羽被刘邦追杀,逃到乌江边,看到地上有一群蚂蚁组成的几个大字“项羽自刎于乌江”。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根据蚂蚁的觅食行为进行解释。

2、各组的探究结果有没有不同之处?

如果有的话,应该怎样进一步探究?

操作应准确,观察应仔细。

3.你们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观察、记录?

记录是否准确?

4.探究结果是一个人还是全组同学的努力?

这样做有什么有利和不足之处?

探究总结

1、 

体会小组的协同分工的收益,观察其他同学的长处

2、 

蚂蚁的“行为”,对你的心灵有触及、震撼吗?

3、 

大自然蕴藏的秘密,激发了你的探究兴趣,有何启示?

4、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她!

那么,用于探究后的的蚂蚁,该何去何从?

1、“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个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提高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2、本次探究活动,我采用了综合的评价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学生预习实验的意识加强,实验班的同学逐渐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意识也明显增强。

同时加强了实验教学课堂管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标具体,不用教师过多的维持实验课纪律,实验教学活泼而有序,实验效果较好。

3、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变得更加自信,对生活充满热爱,这就是生命科学的魅力!

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报告

探究课题:

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

废电池是否对种子萌发或者生长产生影响?

作出假设:

废电池会使种子萌发率降低,并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依据:

废电池内含汞、银、镉等重金属,而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

(一)实验材料及用具:

绿豆(完整饱满而没有破损、霉变、虫蛀)共300粒;

6个杯子;

6块碎布;

废电池浸出液1000毫升;

适量清水;

一个小勺子

(二)实验组:

1,2,3号 

对照组:

4,5,6号

(三)实验的方法步骤: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备用,也准备好适量的清水。

2、将300粒绿豆平均放入6个杯子中,每杯各放50粒绿豆,每个杯子里垫着一层碎布。

3、将装有绿豆的6个杯子分别标上数字,1、2、3号是实验组,4、5、6号是对照组。

4、1、2、3号杯子各倒入废电池浸出液一勺,4、5、6号杯子各倒入清水一勺。

5、4天后观察结果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注意:

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

分组

实验组(废电池浸出液)

对照组(清水)

杯子号数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种子总数

50

种子发芽个数

种子发芽率%

100

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组的平均值为100%,而对照组的平均值也为100%,两者数值相等。

得出结论:

废电池浸出液没有影响到种子的正常萌发,没有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而从种子的生长状况来看,实验组的种子比对照组的种子矮小了一点,但无明显差别,与假设不相符。

但由此我产生了疑问:

既然废电池对种子萌发与生长没有负面影响,那为什么说废电池对生物有害?

还是我的实验出了差错?

所以,我就检查了实验的每一步和查找了有关资料。

原来,废电池对种子产生危害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变化一般先是土壤变质。

植物在这样的土壤中,重金属被植物的根系吸入植物的体内,直接扼杀了植物的生命。

并且,不同的植物对废电池的抵抗力是不同的。

废电池里面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汞、银、镉等重金属。

这些重金属不仅可以对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危害,对任何生物的生活都有不少的影响。

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只是一种短期内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则是长期的。

通过这个实验和之后的资料查阅,我们了解到废电池内的污染物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危害,而我国是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产量达140亿枚,占世界产量的1/3,而且我国目前废电池的回收率很低,大量废电池随着垃圾扔掉了,有些甚至随地乱丢。

废电池这个“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需要的是分类回收,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要控制废电池危害,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和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特别是含汞或镉的电池;

对其他重金属污染源,也应严加防范和治理。

生物实验报告——探究保护色的形成

一.提出问题。

当一种动物长时间生活在一种环境内,它的外表颜色会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为什么会形成保护色,保护色又有什么用?

二.作出假设。

保护色可以起到使捕食自己的动物不易发现自己,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

三. 

实验步骤。

准备一块可以模拟草地的塑料草皮、红绿黄蓝白五种颜色的长约的小棒各100根;

从小棒中任意拿出100根(每种颜色都要有),并记录各种颜色小棒的根数;

将小棒撒在草皮上,以最快的速度捡起最易发现的小棒,直到草皮上剩余25根,并记录剩余各种颜色小棒的根数;

4. 

向草皮上撒剩余25根小棒各种颜色小棒根数4倍的小棒,并记录各种颜色小棒的根数;

5. 

重复3、4两步骤三遍。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分析。

在这个实验中,草皮代表草原生态系统,不同颜色的小棒代表不同颜色的动物,捡起小棒代表这种颜色的动物被吃掉,最后剩余小棒的颜色代表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最不易被发现的颜色。

实验开始时有红色小棒a根,绿色b根,黄色c根,蓝色d根,白色e根,在第五次试验后剩余红色f根,绿色g根,黄色h根,蓝色i根,白色j根。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或更好的隐藏以捕食形成了近似于周围环境颜色的保护色,而且保护色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六.实验结论。

保护色起到使动物不易被发现的保护作用,而且自然选择形成保护色。

1活动目的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而调查活动就是一种学生乐于参与,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是根据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下)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教材中安排了设计活动“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尽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但近年中国青少年体质调查显示,情况不容乐观。

青少年普遍身体素质较差,肥胖率偏高。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烹调方法不正确,饮食习惯不科学,不能做到平衡膳食等。

另外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对身体都会造成极大伤害。

而且家长普遍缺乏食品营养、安全等知识,对饮食也有很多误区。

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把孩子放在如“小饭桌”等地方吃饭,营养、卫生、安全都成问题。

全国每年饮食卫生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还有一些地区的伪劣食品泛滥,如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通过本次活动,有利于家长、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对食品选择、安全营养等知识加深认识。

2活动内容设计和步骤

2.1设计思路

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体贴人微。

许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不能体察父母的辛苦,缺乏对父母的关心。

通过本次活动,对增进父母和子女的感情,体恤父母的艰辛都有积极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家庭饮食习惯的问题,找出父母和子女在食品选择上的误区,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从而改正其不良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食品挑选能力,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吃出健康和营养。

通过让学生亲自下厨房,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父母的良好品德口

2.2活动步骤

2.2.1调查活动

(1)家庭烹调习惯调查(调查表见附录)。

(2)食品营养、安全、卫生调查(调查表见附录)。

(3)调查家庭近几日食谱,做好详细记录。

(4)调查家庭成员身体状况,有无疾病、饮食禁忌等。

2.2.2分析评价

学生间互相探讨,比较饮食习惯是否合理,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是否丰富。

教师讲评:

教师对学生调查情况进行总结。

然后利用幻灯片对科学饮食习惯进行讲解,对食品安全卫生知识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减少其盲目性。

2.2.3设计一天的食谱

参照“一日三餐热量分配比例”、“平衡膳食宝塔”、“常见食物成分表”以及调查到的家庭成员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必要的食品安全、营养、卫生知识等多方面因素设计食谱。

2.2.4实际操作

(1)家长、学生共同进行一次购物活动,注意挑选的依据,食品营养、安全和卫生。

(2)家长、学生共同做一次晚餐,以学生为主,注意烹调习惯。

2.2.5活动报告

教师收集学生完成的报告,组织学生评比、展览。

3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次有意义的家务劳动,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更体会了父母的辛苦,因此更加尊敬父母,努力学习。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素质,符合新课程理念,使教师认识到生物实践活动对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重要辅助作用,加强了教师教好新教材的信心。

本次活动同时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减少家庭支出,减少浪费;

最大限度利用课程资源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附录调查表

一、烹调习惯方面

1.家里做菜前,鲜菜是先洗后切还是先切后洗?

2.包饮子剁馅是否挤汁?

3.炒菜前是否用开水焯菜?

4.炒菜用大火快炒还是小火慢炒?

5.炒菜是否匀芡?

6.烧合菜是否注意下菜时间和顺序?

7.鲜菜切后是否放很长时间再炒?

8.炒菜什么时间放盐?

9.熬粥时是否放碱?

10.淘米次数,是否搓米?

11.是否经常做泡饭,米汤如何处理?

12.是否经常做面条,面汤如何处理?

13.烹调骨头汤时,是否放一些醋?

二、食品营养卫生方面

1.经常吃快餐吗?

2.是否经常吃油炸食品、烧烤食品或熏制食品?

3.是否经常吃腌菜?

腌菜腌制多长时间后吃才安全?

4.是否知道食品的合理搭配?

平衡膳食?

5.知道什么是膳食纤维吗?

有什么作用?

6.是否了解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如何使人体处于酸碱平衡状态?

7.知道黄曲霉毒素吗?

什么食品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8.是否关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信息?

9.是否了解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10.是否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

11.是否了解食品防腐剂的种类和功能?

12.是否了解食品保鲜的方法?

13.是否了解食品分类等级?

14.是否会挑选食品?

挑选的依据是什么?

15.食品过了保质期应如何处理?

16.是否经常吃保健品和营养品?

17.你认为食品价格越高越有营养吗?

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

一活动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