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7904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原名叶绍均,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稻草人》、《诗》、《火灾》等。

说明:

课前用媒体播放和图片的形式引入,既能让学生了解爬山虎和作者,又为以后教学爬山虎的脚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主识字

①媒体出示:

我会读

均匀茎柄重叠空隙触着墙

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如,“均、匀”要读准前鼻音,“茎、柄”要读准后鼻音;

“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

nɡ;

“空隙”的“空”读kò

“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

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媒体出示:

我会写

逐叠茎

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

“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

“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②同桌交流,相互认读。

(2)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

读词语: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蛟龙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自主识字,老师在指导时注意各有侧重。

2.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无论学校还是家里都可以看到爬山虎;

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3—5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及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基本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读第一节。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1)读句子。

(2)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导读:

“满”“占了一大片地方”充分体现出爬山虎长得多而茂盛,从

“墙上”“房顶上”可以知道爬山虎的生长方式是“爬”,是一种攀援植物。

爬山虎引起了作者的观察兴致,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默读课文第二小节,说说你对爬山虎的叶子有了哪些了解?

爬山虎的叶子图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指名交流。

(3)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媒体演示)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引人注意加红点。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4)重点指导朗读第3、4、5句。

过渡:

爬山虎的叶子多美啊!

找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小组开火车读。

理解“均匀”、“漾”。

(5)媒体出示:

漾加红点。

①读句子。

②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读这句话。

(叶子引人注意的原因是绿得“新鲜”,在墙上铺得均匀而不重叠,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看着“舒服”,叶片铺得均匀而不重叠,而且不留一点空隙,好像哪位高明的画家画的一幅画。

一个“漾”字,生动地再现了满墙的绿叶,如绿海荡起的波纹,令人心潮为之一震。

) 

 

(6)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板书: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四、复习巩固

1.媒体出示:

读准词语:

2.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是因为他观察仔细。

通过朗读关键句子,让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静态美和动态美,获得美的体验,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以及作者观察的认真。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

2.抄写句子:

3.读课文。

(遍数自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3.学习课文第三至五节。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打开本子,听写。

媒体出示,快速纠正:

2.做回记录员:

听写句子。

爬山虎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课前字词句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积累关于字词的基础知识。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1.师: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笔下爬山虎的脚,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2.课文的第3、4、5小节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分小组来学习这几节吧!

3.媒体出示“学习小提示”:

(1)用喜欢的方法读第3、4、5小节。

(2)用“”划出写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的句子,并试着完成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反面,形状像,颜色是________的。

(3)用“~~~”划出写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句子。

4.学生交流

师:

谁来交流第一个问题。

(指名读)

(1)媒体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小结:

爬山虎的脚多有趣啊!

(3)教师引读。

(4)反馈填空,教师板书。

长在: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

……像……

颜色:

嫩红

(4)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呢?

(作者以蜗牛的触角来生动形象地比喻每根细丝的样子。

①媒体出示图片。

②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写得多具体啊!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5.师: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小画家,为爬山虎添上有趣的脚吧!

(1)师:

随机讲评。

(2)师:

瞧!

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啊!

老师也想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好吗?

(引读)

6.师小结:

本段采用总分结构,由以前的不知道到今年的注意观察,形象地描述出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样子。

可以看出,认真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7.交流爬山虎爬墙的句子。

(1)(媒体演示)

爬山虎又是怎样爬的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圈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突破了教学难点。

看这是爬山虎的脚又多像蛟龙的爪子啊!

(出示图片)为什么不把爬山虎的脚比作细勾或鸡爪呢?

请你联系上下文,读读第4、5小节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师:

细丝由直到弯,从而产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茎在墙上贴得很紧。

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那么多的小秘密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读这句话。

小结:

这两句话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枯萎,触着墙便会生长茂盛。

(4)师: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样牢牢地巴在墙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多么踏实和努力啊!

一起读第3、4、5小节。

(5)师小结:

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那么努力往上爬,才会有满墙的碧绿碧绿的叶子啊!

春天,爬山虎悄悄地给校园换上了一件艳丽的新衣,夏天,这件外衣又变得那么浓密,不留一点空隙,为的是给在教室里求学的我们添上一点凉意。

8.师:

那满墙的爬山虎,穿着艳丽的新衣,在风儿的拂动下正在唱着欢快的歌呢?

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大家都被爬山虎的努力、踏实的精神所感动,希望大家学习这种踏踏实实的精神,不断取得进步。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

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1.复习字词。

出示:

比一比组词:

均()柄()蜗()蛟()

钩()辆()锅()饺()

2.讨论问题: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学生交流:

“叶尖一顺儿朝下”很显然是爬山虎的脚朝上爬的原因,所以,爬上虎的脚在叶柄的反面,这样才能拉动整个茎向上,叶尖自然朝下。

因为茎上长叶柄处有间隔,所以叶子不重叠就很自然了。

可见作者观察得十分仔细。

1.背诵全文。

2.抄写本课词语。

3.抄写句子:

4.阅读链接《随身带着笔记本》,了解观察的重要性。

爬 位置: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第三课时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课内阅读训练。

3.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一、复习巩固

1.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词语。

3.做回记录员:

4.抽背课文。

5.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例:

牵牛花的特点

五片花瓣,花瓣的中心有几根细细的花蕊。

像一个小喇叭。

叶子:

像心形的。

繁多,:

有红的、紫的、粉的……还有白里透粉的。

习性:

每天早晨才开放,下午就耷拉下脑袋。

藤蔓:

爬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工夫,就爬满了墙头。

建议学生带盆喇叭花来观察,老师指导学生从远到近地细致观察,抓住叶子、花朵、藤蔓的特点及细微变化来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5.师: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1) 观察细致。

  

(2) 要抓住特点观察。

  (3)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课堂作业

(一)读一读,做一做。

1.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1)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在墙上。

( )

向着同一个方向  

沿、循  

趁、随  

服从

(2)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盼望、期望 

粘住 

挨近、靠近

四川东部

2.这一段中有好几个由“一”组成的词语,“一”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指出下面词语中“一”的词义。

数量 

一律,没有例外  

满,全  

表示数量最小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3.这一段主要写。

4.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

一是颜色,二是叶子的方向是,三是在墙上铺得很,既;

也没有。

(二)拓展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像,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脚的本领。

指导:

1.注意人称变化,以第一人称叙述。

2.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爬山虎的脚的本领。

例文: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来住在郊外的我和我的同伴们渐渐也在城市幽静的一角争先恐后地展现自我。

我可以像蜘蛛侠一样,不管多高的摩天大楼,我也能攀爬自如,毫不畏惧,这要归功于我的卷须前端的吸盘,它使我成为了享誉中外的爬山爬墙高手。

  我的叶子刚刚长出来时是嫩红色的,过几天叶子长大了,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嫩绿色,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呀?

  我还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植物哩!

为了让我的叶子吸收充足的阳光,我要求他们生长得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而又不重叠,叶子之间也不留一点儿缝隙。

这样也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只要有一阵微风吹来,我一墙的叶子就泛起阵阵绿色的波纹,好看极了!

  我的脚也很奇特,它生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条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般,也跟新叶一般,也是嫩红的,这就是我的脚。

当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就神奇地变成了小圆片,紧紧地巴住墙,同时小圆片的颜色也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了灰色。

我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我的脚,就会想到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另外,你可别瞧不起我的那些可爱的灰色脚,这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你要是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我的一根茎。

 小朋友们,希望我们以后能成为好朋友、好邻居!

以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为指导,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三、拓展作业

1.作业

积累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2.拓展作业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以“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范例:

牵牛花的秘密

姥姥家的院子里种着牵牛花。

它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喇叭花”。

牵牛花有着细长的花柄,花柄的尖端有五片花瓣,花瓣的中心有几根细细的花蕊,它好像很神气地向天空“嘀嘀哒哒”地吹着它那玫瑰色的大喇叭,难怪人们把牵牛花又叫做喇叭花呢!

牵牛花的叶子像心形的,非常漂亮。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牵牛花每天早晨才开放,下午就耷拉下脑袋。

喇叭花的颜色繁多:

红的、紫的、粉的……夏天在我姥姥的培育下,竟然开出白边、粉蕊和紫蕊的花。

而且,喇叭花还非常好客,只要你在阳台上拴上一根线,它就会上你家来做客。

牵牛花的藤蔓爬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工夫,就爬满了墙头。

它们互相缠着,有的还倒挂了下来。

那倒垂的嫩条顶端,像蛇头一样仰望,向上伸,与别的嫩条又互相缠在一起。

重叠的藤蔓,繁密的花叶,把墙头铺得厚厚实实的,那土墙成了绿藤嫩叶的墙。

通过这次观察喇叭花,我知道了它的生活习性、颜色和形状,我喜爱牵牛花!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