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7818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docx

因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校内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

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音乐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音乐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

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开展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努力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体现学生主体,高效实现目标。

教师在合作的课例研究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共同的合作与研究,诊断课堂教学的问题,改进和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界定

课例研究:

以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为研究内容,以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把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素材,作为课题小组研究、探讨、实践、分析、反思、提高的研究材料,由一组教师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一系列工作,形成合理的、艺术的、创新的教学范例,为同行的研究、学习提供借鉴,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盛群力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所阐述的有效教学的“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的四条标准,结合音乐学科教学的具体特点,本课题所探讨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

从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教材内容的审美性、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教学手段的便利性、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技巧的艺术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协调发展和提高,有效达成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操作性,选择有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深入探讨和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

2.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3.如何实现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

4.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三)预期目标

1.本课题以音乐课程标准为研究宗旨,以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坐标,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行动研究为研究方法,以课例研究为研究主体,以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为研究内容,以合作小组为研究手段,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研究目标。

2.探讨总结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案例、论文集等研究成果。

三、研究步骤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总课题组负责制”下的“研究小组合作制”,抓住研究的两项关键问题:

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课题组进行分工和合作,明确职责,采用“全员实践,明确主题,小组交流,大组研究”的“研究过程阶段性”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实施,从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一)总课题组负责制

1.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选择课题组成员,成立小学低段组、小学中段组、小学高段组和初中组等四个课题研究组。

并要求各小组制定实施计划。

2.负责课题资料的搜集,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并提供有关学习内容和专题,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和交流.提出课题研究设想。

3.我们根据本课题的特殊性提出了课题研究方式,要求课题小组以行动研究(提出课题、研究讨论、筛选、行动、再讨论评价、确定方案、分组实施、讨论评价结果、课堂教学有效性定位)为抓手,通过对比教学:

对比课例研究方案、对比课堂实践、对比教学效果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形成程序化。

4.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指导,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提升和总结课题组研究实践经验,汇总课题研究成果等,整理、归类、总结全面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标。

(二)研究小组合作制

1.研究学习总课题方案,参与总课题组的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活动,根据本小组特点制定小组实施计划。

2.小组合作分析需要研究的教材教学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教材(欣赏、歌曲教学、综合课)进行实践研究。

3.按照总课题组布置的要求,按照课例研究操作四大环节进行实践与研究。

4.各研究者对照研究已定稿课例,分析提炼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各自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过程阶段性

第一阶段(05年6月至07年6月):

我们分主题和阶段进行大组的交流和探讨,主要围绕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材料分析、音乐教学形式、音乐教学评价等展开研究。

如:

关于音乐教学目标,每小组组长阐述本组研究成果,然后展示一堂体现本课题组设计理念的课。

再由大组进行探讨和提炼,形成这方面的有效措施,我们主要通过构建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目标脉络、围绕学期目标确定课时目标、围绕课时目标选择教学材料、从音乐材料中挖掘音乐要素、从挖掘出的要素中根据学生提炼教学点、通过这些教学点完成目标,我们认为这是比较关键的。

第二阶段(06年6月至07年5月):

各小组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独特做法:

从小学低段就开始为学生建立和声环境、以指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以开放的教材观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以体态律动让初中的音乐教学更灵动。

主要通过寻找理论依据,增强组员的音乐和理论修养,研究、探讨、确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人人进行教学实践,成立小组QQ群,及时交流各自的实践情况。

每人拿出一堂最能说明做法效果的课,进行上课和理论结合的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作法,形成一套有效措施,最后由总课题组进行汇总,全面提炼总结课题成果。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探索了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课例研究九步法提升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九步法的过程是这样的:

“确定课例内容——制定课前计划——实施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反思——修订教学方案——再次实施教学——再次评价反思——共享研究结果——总结理论成果”。

确定课例内容。

确定贯穿研课始终的长远目标后,选择确立具体的内容目标。

制定课前计划。

小组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定拟定草稿,然后把最初的方案提交到课题组进行集体讨论。

通过反馈,对草案进行再度修改,然后准备实施。

实施课堂教学。

确定实施这节课的时间,然后由小组的一位教师来讲授这节课,小组中的其他人则全部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观察。

课后评价反思。

由授课教师先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然后,由其他教师提出观点和建议,共同讨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带有批评性的意见。

修订教学方案。

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课后其他教师的评价及教师本人的反思,调整目标定位和教学方法,对某些内容进行修订。

再次实施教学。

在修订的课准备好之后,再由这个教师或小组的其他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这节课,邀请课题组所有教师来听课和观察。

再次评价反思。

课题组所有教师参与讨论,适时邀请其他的专家参加进行指导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教师思考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对于教和学来说,我可以从这节课及其实施中学到什么。

共享研究结果。

两种形式:

一是写一份书面报告分发给研究组的教师们和组外的其他教师;

二是邀请其他教师来观摩这节课最新版本的教学情况。

总结理论成果。

分析提炼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总结全面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标。

2.课题研究环节化注重研究细节

第一环节(个人或小组完成):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查找资料钻研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一次上课、二次上课(可以邀请小组成员或其他同行听课和评价)——进行反思修改——三次上课等——记录每次上课的情景——研究理论反思教学——撰写出有价值的案例。

第二环节(大组交流完成):

个人汇报自己的教学案例、同行补充——互相学习、研究和探讨,指出存在问题和精彩设计片断——大家充分讨论,确定设计比较优秀、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的案例。

第三环节(现场教学案例研讨):

由优秀案例设计者执教——通过录像、文字实录等形式记录课堂教学实况——现场分析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环节(整理修改定稿):

由执教者整理教学案例及反思并初步定稿。

(二)提出了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在研究操作中,我们发现,“加强目标定位、抓住学科特征、精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注重评价反馈”等五大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1.从音乐教学目标的层面构建目标脉络,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1)构建从1至8册、13至16册的学期目标

我们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要求来总体把握;

按照音乐学科教育的逻辑,制订的教学目标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色,体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学科功能。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目标充分体现针对性、适切性和层次性。

我们通过螺旋循环上升的目标网络,使每学期音乐学科的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得到充分体现,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附1至8册、13至16册学期目标)

(2)根据学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

针对本学科不同的课型(小学:

听、唱、学、玩、创;

中学:

欣赏、唱歌、吹奏、活动与创造等课型),制订较具体而有所侧重的教学目标;

克服教学目标过于大、空、虚等现象,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如对《漫步音画中》一课教学的音乐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我们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A.使学生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对交响音画体裁有初步印象。

B.能熟悉并背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曲调,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

C.能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感受主题音乐在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配器上的丰富表现。

上述这样的定位,如第一点要求学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对交响音画体裁有初步印象,如果学生能够对标题音乐产生学习的兴趣,则可以在课外继续学习和聆听,对交相音画有更深的了解,所以,学生初步接触标题音乐,如要求太高,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得不偿失。

如第三点,能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感受主题音乐在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配器上的丰富表现。

这是本课的重点,主题音乐非常明显,学生能够接受,但它通过不同的处理,色彩变化相当丰富,所以目标的定位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主题旋律的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3)根据课时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环节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能达成课时目标的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

如何在教学环节里细分教学目标,分配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如在《孤独的牧羊人》一课教学中,课时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A、欣赏中、英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情绪特点。

B、通过歌曲中衬词的学唱、律动,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C、用各种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初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情感的表现力。

我们通过设计“律动激趣,情境导入;

感受体验,深入欣赏;

自由聆听,人文感悟。

”等三个环节达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其中在第二环节的设计目标是这样的:

“针对每一段的欣赏着手点不同,让学生从音乐的情绪、节奏、音高、旋律上行等要素来体会歌曲的风格,并通过律动、模唱、游戏等手段引领学生关注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表达情绪和情感,用肢体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2.从学科的层面把握音乐学科特征,加强学科教学的音乐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把握好音乐学科特征——听觉至上。

必须充分认识到:

音乐这门独特的语言,文字无法阐述清楚,只有听觉上的理解和体验,才是真正的认识。

所以,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如听赏的兴趣、听赏的体验等达到对学生内在品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我们的教学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知识点,如,蒙古长调的特点,文字上会这样阐述:

歌腔舒展、节奏自由、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但这些文字无法概括它内在旋律中饱含的蒙古气质。

因此,我们就要追求只可意会的听觉感悟,这需要教师选用一些优秀的长调音乐:

《牧歌》、《母亲》等,然后找到切入点:

长音、颤音(波折音)和力度起伏等,再通过听、唱、动等音乐活动越来越深入地体验。

如先听出长音,并用手势表现长音带来的感受(宽广),再在手势中唱出长音;

在能唱出长调的宽广后继续听,听出颤音,再在充分体味颤音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表现颤音;

然后在老师的指挥中唱出力度的起伏------,这样,通过长音、颤音和力度起伏三个点,把学生的听觉和内心越来越深地带进蒙古长调的意蕴中,使他们真正在听觉认识上对长调有一定的理解。

其次,我们感到,对音乐语言的认识只有达到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改变。

如还是认识蒙古长调,还需要对长调音乐一定数量的听觉积累。

因此,让学生不断地听赏和积累,达到一定的冗余度,才会由耳及心地认识和感受,这才是音乐的学习。

3.从音乐学习内容的层面选择教学材料,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可以让学生欣赏带有表现性的儿童歌曲和生动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短小器乐曲;

也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形象鲜明的器乐曲;

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难度大的童声合唱曲,甚至听一些成人的声乐曲等等。

不仅可以欣赏经典的、传统的乐曲,也可选用时下深受大家喜爱的熟悉的作品。

合理的选材,可以使音乐教学更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最后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总之,我们力求在课堂中选择艺术美感强的音乐材料,强化音乐学科的人文内涵,选择艺术表现力丰富的音乐材料,选择音响效果好的音乐材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材料,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体现音乐学科的人文性。

(1)选择流行音乐融合到课堂。

如在学唱歌曲《生日蜡烛》时将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融入到教学中,把学生带入过生日的甜蜜幸福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并用歌声表达这份喜悦和关爱,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在音乐中许下愿望,把爱升华。

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时,为了让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由腾格尔演唱的流行歌曲《天堂》,一下子把学生带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境界,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选择经典音乐作品拓宽课堂。

经典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突出表现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欣赏琵琶独奏曲《浔阳月夜》,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通过对琵琶独奏曲旋律美感的分析,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韵味。

在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同类型题材的作品补充或同作曲家作品的扩展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让学生再欣赏他的《木偶圆舞曲》,感受他的作品特色。

如在欣赏学习《单簧管波尔卡》时,为了让学生对波尔卡的体裁特点有充分的掌握,我们通过《闲聊波尔卡》、《微笑波尔卡》等作品,让学生在重复和对比中,对经典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充分完全的了解。

(3)选择民族或原生态的作品铺垫课堂。

原生态的音响资料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直接的接触。

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时,为了让学生对蒙古音乐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我们选择了让学生聆听蒙古马头琴演奏的原创音乐,感受内蒙长调所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感情的倾诉。

如在欣赏教材中的劳动号子时,我们往往会让学生欣赏艺术化了的音响作品,虽然比较流畅动听,但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号子的表现力,所以,我们选择了原始的劳动号子的录音作品,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的原汁原味,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劳动号子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4)选择音像俱佳的声像作品丰富课堂。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让学生对音乐有敏锐的感觉,必须宽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享受、体验美的同时能得到审美量的满足,从而辨析审视音乐风格,让孩子们自由的徜徉在音乐美的天堂。

在欣赏教学《孤独的牧羊人》时,为了让学生分享、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上安排了让学生观看电影版本的木偶剧表演,精彩绝伦的音乐和表演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保持长久的想象和回忆,产生了多种感官的刺激。

我们还选择欣赏了《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经典电影歌曲,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4.从音乐教学过程的层面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科教学的审美性

(1)教学形式能直指音乐教学的要素。

因为教学的元素是音乐,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玩味音乐一个重要前提就是:

音乐教学中所有的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

即从音乐出发,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关注音乐的旋律、调性、曲式、织体等等。

在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整体地感受这两条旋律的不同特点,体味它们的不同美感,教师弹琴,男生起立唱有力的第一旋律,女生坐着唱柔美的第二旋律,时而分开唱时而同时唱,同时唱则产生复调的效果。

男、女生分别唱第一、二旋律,出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有分有合的歌唱,使学生对这两条旋律的组合有了一定的整体感受,并在美感的呈现中,内心充满愉悦。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古典音乐中“对称”这一形式美,完整聆听呈示部时,要求学生看着老师左、右手的对称指挥,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从老师的指挥中感受古典音乐一个重要的形式美——对称,然后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中歌唱,在歌唱中再次体味对称美。

本片段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看指挥聆听、歌唱,使学生能一直感受“对称”这一音乐表现形式。

因此,老师对音乐要素的把握要非常到位,要明确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什么,然后所有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素而展开,把学生的听觉越来越深入地引导到想让他们关注的音乐,充分地体味着,这就是从音乐到音乐。

(2)教学形式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

因为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

音乐的“愉悦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音乐的要素上(音色、旋律、节奏、和声);

音乐一旦离开了音乐要素,“音乐”也就无法愉悦,“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所以音乐课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突出音乐教学的“音乐味”,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表现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音乐作品内部,揣摩作品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音乐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学科活动的热情,教师组织教学要采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学方法,以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

如在《许愿》一课教学时,教师安排了一个“为世界和平许愿”的环节,观看世界上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及其环境的图片,播放悲伤的音乐,并以语言讲述的方式、问答的方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最后,师生一起在歌声中许愿,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许愿,最后加上肢体动作,一起放飞愿望,在音乐中自然的结束本课。

本课把音乐和图片综合,营造出融视、听、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听觉上,学生的情感从表现歌曲的喜一下子进入到音乐和图片带来的悲,学生内心的情感自发自然地形成,并把这份情感和爱从自己延伸到世界,把爱升华。

(3)教学形式能动静交替促进学生听觉的转化。

动与静是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

“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

比如,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踊跃发言和激烈地讨论等。

“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

例如,学生静心听赏音乐和静静思考等。

一节音乐课若一直处于动态,学生疲于应付,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缺少学生听赏和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形式的表面热闹现象,但对音乐教学本质的要素——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能效果不佳。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深入到音乐的本质,当然其音乐的思维能力、音乐的想象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若一节音乐课自始至终沉浸在静寂的气氛中,那么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教学的特点,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明显。

因此,动静交替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通过动静交替,引导学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自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5.从音乐教学评价的层面指导课堂,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就课堂教学而言,评价总是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和教学的每一环节紧密相关。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鼓励而鼓励,而在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改进工作。

我们觉得,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通过教师对学生展示出来的强项、优势的肯定、激发和引导,带动和唤醒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如果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了,那么有时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了教学有效性的判断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实现有效的音乐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的音乐学习,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决定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教的评价标准和学生学的评价标准是判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依据。

(附表1、表2)

1.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1)教学有准备。

包括音乐教学的设计、音乐教案的编制、教学课件制作、音乐技能操作准备和音乐教具与学具准备,围绕音乐教学内容进行。

(2)目标求合理。

目标能使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