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767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4焉Word下载.docx

(《论语·

卫灵公》)

二、     词,多表反问,可译为                 等。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三、兼词,兼有                  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②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促织》)

③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

(《国语》)

四、助词

1.     词,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表示肯定、反问、感叹等语气,可不译,

或译作          等。

  ①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

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黄州快哉

亭记》)

③然郑亡,子亦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

 

2.     词,用在句中,表示          ,不译。

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逍遥游》)

②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用在    词、   词或象声词之后,表示状态,可译作“地”“……似的”,或不译。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文言虚词检测训练

  高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指出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晏子治东阿》)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

3.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快哉亭记》)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劝学》) 

5.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8.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9.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1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2.制,巗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郑伯克段于鄢》)

13.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1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15.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

16.公曰:

17.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中山狼传》)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屈原列传》)

20.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

梁惠王上》) 

一、代词

1.疑问代词,用在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什么”。

2.人称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可译为“他(们)”“它(们)”。

(《愚溪诗序》)它

②众好之,必察焉;

众恶之,必察焉。

[众人喜爱他,就一定要考察他;

众人厌恶他,也一定要考察他]

二、疑问副词,多表反问,可译为“哪里”“何必”“怎么”“为什么”等。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何必

为什么

怎么

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是”的用法。

(《桃花源记》)              

于是:

从这里

(《促织》) 

在那里

于之:

比这个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用来加强语气,表示肯定、反问、感叹等语气,可不译,或译作“了”“呢”“啊”等。

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黄州快哉亭记》)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不译。

3.用在形容词、副词或象声词之后,表示状态,可译作“地”“……似的”,或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不译或译为“了”

3.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

风何与焉(《快哉亭记》)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作“呢”

(《劝学》)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

(《石钟山记》)

助词,表状态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

臾》)

 疑问副词,“何必”“为什么”

疑问副词,表反问,“哪里”

              于是:

兼词,译作“在那里”

(《愚溪诗序》)                代词,“它”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疑问代词,“哪里”

(《逍遥游》)     

       于是:

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助词,表疑问

1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疑问代词,译作“什么”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疑问副词,“怎样”“如何”

        助词,表状态,“……地”

(《劝学》)

         句末语气助词,“了”,表肯定

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了”

梁惠王上》)

       于之:

兼词,“比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