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662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达标提高题学能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扶桑:

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

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

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绝(注)

陈与义

其一

街头女儿双髻鸦①,随蜂趁蝶学夭邪②。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③一树花。

其二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④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注):

宣和四年(1122),诗人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

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

①双髻(jì

)鸦:

又称双鸦,少女头上的双髻。

鸦:

比喻黑色,形容妇女鬓发,所谓“双发若鸦”,“云鬓堆鸦”。

②夭(妖)邪:

袅娜多姿。

③来禽:

即沙果。

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

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

④了:

了结,度过。

A.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

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

B.第一首诗中用一“作”字将东风拟人化,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点缀清明节。

C.第二首诗中的“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D.第二首诗中,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拘谨端坐,突出作者的谦虚。

(2)两首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诗句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耕织叹(其一)

(南宋)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本诗前八句记叙农民从________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一年辛苦后,以________这一动作透露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

(2)赏析本诗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酬周参军

吴均

日幕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

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适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

过黄河

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注】①槎:

竹、木複。

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

“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

“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田园乐(二首)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

“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

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

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

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

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海棠脉脉要诗催,

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

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寒③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1125年北宋时期。

②紫绵:

最名贵的海棠品种。

③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

④园公:

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寒未了怯园公”一句中的“怯”字,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B.《春寒》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画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C.古代诗词中的花草很多具有象征含义,比如牡丹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

桂花是阖家团圆的象征。

这两首诗中的海棠都是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D.苏轼有《海棠》诗云: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

而陈与义笔下的海棠也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2)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

请指出并分别举例。

(3)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通过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1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

(唐)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

陆游①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

孝宗干道八年(1172),陆游47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聘请,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投身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九年,奉调摄知嘉州,期间创作此诗。

A.“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怀抱报国丹心的爱国志士群体。

B.“南山晓雪玉嶙峋”,雪光与刀光相辉映,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增色,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C.本诗题为“金错刀行”,是一首咏物诗,它旨在铺陈描绘宝刀的锋芒铮亮、珍贵难得,也是借宝刀来述怀言志。

D.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最后两句却先用“呜呼”提唱,以九字反诘句作结,读来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

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

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

整齐。

③仡戏:

可爱。

④春盘:

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

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

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

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

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

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额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

苏 

屋土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释】述古:

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A.山中鸟儿殷勤招唤诗人,门前水池里的水像鱼鳞似的泛起波纹,描绘出早春时节鸟儿清脆啼鸣、池塘冰消水动的画面。

B.诗中“红裙”一词所用的修辞手法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红巾翠袖”相同。

C.“惊”字写出诗人发现新增白发的震惊,“空”写出诗人面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和无奈。

D.虽仍卧病在床,但听到友人邀约寻春的鼓角声便毅然起身,可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诗歌的尾联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以“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为例分析这首诗歌的扣题艺术。

(2)在《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

请结合本诗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

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

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而且平凉在明朝时属于陕西。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2)尾联突出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1)B

(2)同:

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

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

解析:

(1)B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

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

(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故选B。

(2)本诗中说“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意思是“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前尘梦”是对过去读书生活的回顾,“匣中孤剑”是现状,现实是书不能读、剑不能舞,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结合尾联目断征鸿可知,还有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前一句“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剑”代指词人报国的志向,而词人只能醉酒之后挑灯看剑,说明他空有报国志向却无法施展,流露出壮志难酬之感,后一句“梦回连营”是梦境,从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悲愤之中又含有壮怀。

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两首诗歌中都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有壮志难酬之悲愤,但分析两篇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本诗中最后说“征鸿目断”流露出的是复国无望的绝望,而辛弃疾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中更让我们看到词人的壮怀激烈。

故答案为:

⑴B;

⑵同: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