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6448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3)知识产权视同资源,与其他能力等整合形成竞争体系研究(朱伟民2009[11];

杨晨,施学哲2010[12];

夏钰2011[13])。

1.3将绩效作为一个视角对知识产权的评价研究

(1)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等宏观层面评价。

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研究框架,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对知识经济,知识产权的管理等进行测度和评价。

(2)国内知识产权评价研究

专注于企业(冯缨等2010[14])、产业(马慧民2009[15])、高校(张垒,唐恒2010[16])等微观层面评价和区域(马兆虎等2007[17];

赵昭2007[18];

杨晨等2009[19])层面,选取知识产权战略、绩效、综合实力等视角构建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也有选取知识产权的一个点如专利竞争力(吴玉桐等2008[20])对区域的专利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在评价研究中选取宏观层面的较少(陈洁2006[21];

柳晓莹2008[22]),其侧重于知识产权竞争行为、绩效等内部机理方面研究。

国外学者在评价中主要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国内学者在评价中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

2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2.1调研过程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Likert五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测量研究变量。

首先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数据型态编码方式,编制知识产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量表。

选取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03份,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84.3%。

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80,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数值小于0.001,拒绝相关系数为单位矩阵的零假设,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

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

.780

Bartlett'

sTestofphericity

Approx.Chi-Square

3364.890

df

120

Sig.

.000

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采用极大相等法正交旋转进行因素抽取,4个因子对问卷总变异的解释率累计达78.245%。

各因子的项目构成较为清晰,可以认为具有较好的因素结构。

将问卷随机抽取201份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预期编写的条目中“开发项目制定专利中申请计划情况”、“知识产权开发目标和战略”同时在第1个因子和第2个因子上负荷都很高,按照释义,将其归纳为“开发项目知识产权计划与申请”并入第1个因子。

“知识产权专门机构设置”同时在第1个因子和第2个因子负荷都较高,且和“专业知识产权人员参与”语义有些重复,所以将其删除。

剔除后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KMO=0.83,而Bartells球形检验值是2458.34(df=238,P≤1)。

对这4个因子进行命名:

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研发、运用与保护是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影响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4个因素分别由不同的项目释义组成。

2.2调研过程的特殊因素讨论

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即知识产权形成的不确定性及管理过程中的疏漏或制度的不健全,会带来相应的风险。

知识产权被侵权、窃取等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尤其是合作企业之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知识外溢引起的风险、契约不完备风险(何瑞卿,2006[23]),另一方面的风险来自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都会带来知识产权风险。

因此在考虑知识产权对绩效的正向因素的同时,要考虑风险因素是影响绩效的重要的负面因素。

3.知识产权对绩效驱动的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的提出

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综述,知识产权微观层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运用调研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知识产权驱动绩效的结构因素包括4个方面,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研发、运用与保护。

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被试者和专家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存在风险,因此在考虑知识产权对绩效影响因素时,知识产权风险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自变量。

在此提出以下假设:

H1:

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管理的完善性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高。

H2:

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的增加和研发力度的增强,对企业绩效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

H3:

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的增强,对企业绩效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

H4: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健全对企业绩效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

H5:

知识产权风险对企业绩效有负面的影响。

3.2变量解释与模型设计

3.2.1变量定义

(一)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R)

企业的知识产权体现为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或者技术秘密。

以往学者衡量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企业绩效用企业新增利润中知识产权贡献率、知识产权成果市场化率、专利产业化产值、知识产权产品率等指标,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专利来反映知识产权的绩效,这与商标权、版权、技术秘密等对于企业而言属于无形资产,其外在的表现只有在出售是其价值才能体现。

在此,选择使用专利产品年销售增长率来反映知识产权在企业绩效中的体现。

基于以下理由:

(1)专利申请在高新技术或注重创新企业是非常普遍的,但在多数企业专利申请量很小,用专利产品年销售增长率既能反映专利申请量增加的结果,同时历史年度知识产权对销售的影响也能够体现;

(2)用增长率这一数值,可以避免量纲不一致带来的计算困扰。

(3)由于专利申请后体现在销售效益中的时间相对滞后,因此预期运用的数据比其他的数据滞后1年时间。

(二)解释变量

(1)知识产权战略框架体系(S)

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市场基础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都自主的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形成实施和反馈监督等一系列机制,自主研发能力弱、企业主动性不够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体系和框架,尚停留在国家或区域层面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指令性内容。

参考杨晨、徐文东、孙运德等学者的研究,在评价中都使用了知识产权战略这个指标。

以往研究表明,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逆势而上均取得较好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很大意义,企业如有明确的自己的知识产权框架和体系,S取值为1,如没有,取值为0,以此来考察知识产权战略对绩效的影响。

(2)知识产权管理(M)

参考杜晓君、徐建中等学者的研究及调研过程,知识产权管理主要在于专门机构的设置、从事知识管理人员占总员工比例等方面,在此用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占比来衡量管理水平和规模。

(3)知识产权研发(R&

D)

知识产权研发投入越多,知识产权产出越多,知识产权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成正比关系。

用知识产权国内外申请数量,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重等衡量。

(4)知识产权的运用(U)

知识产权运用具体表现在知识产权运用于产品中新增加利润。

(5)知识产权保护(P)

知识产权保护一般体现在“侵权纠纷案件年平均数”,“产品出售前侵权调查的实施”等。

由于这个指标本身对企业绩效创造无直接影响,参照樊纲等[24]的研究,把其作为知识产权环境因素,在回归分析中用做调节变量来验证此指标的作用。

(6)知识产权风险(Risk)

知识产权风险通常指流失与投入风险,知识产权的投入风险是与企业的知识产权研发能力相关,流失风险通常与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三)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ize)

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企业比小规模企业更注重创新和知识产权,在创新上投入多,知识产权的产出也多,且更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Humphrey和Schmitz(2000)[25]认为,规模大的企业通常有产业内最高的创新能力。

(2)技术人员的比例(TECH)

参考王玉荣、李军[26]的研究,本文将使用公司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作为控制变量。

该变量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研发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研发人员越多,创新成果也就越多,相应的获取的知识产权成果越多,是影响企业研发绩效的重要因素。

3.2.2模型设计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和变量分析,考察调研中几个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且注重知识产权风险的反向影响。

鉴于此,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其中,

截距项,e为残差项,

至为回归系数。

3.3实证分析与检验

本文选取江苏省苏锡常三个区域的一共363家企业作为样本。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在样本选择的过程中,将按照以下标准选择样本:

(1)规模以上企业(年营业收入4000万以上企业);

(2)具有明确的研发机构的设置的企业。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鉴》,并参考《中国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鉴》。

3.3.1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企业进行初步分析,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下:

表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

样本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R

363

-1

5.5

0.137

1.32

Size

19.53

24.762

20.887

0.345

TECH

0.0321

0.876

0.324

0.123

S

1

0.540

0.156

M

23.852

54.340

33.780

0.546

R&

D

3.534

7.651

4.982

0.352

U

0.982

5.432

4.534

0.435

P

3

1.325

0.121

Risk

0.322

2.541

1.768

0.132

根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直观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好的企业,知识产权的风险较小。

从事研发人员多的企业,销售收入较高,创新绩效就高。

而且样本整体的波动性更小。

从整体上看,创新绩效高的样本分布在知识产权保护较好和知识产权成果市场化率较高的地区。

3.3.2相关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1)Pearson相关性分析

在进入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做相关分析,以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做一初步的了解。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有如下发现:

(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与知识产权的研究与开发和知识产权运用护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即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下显著。

这与假设2和3是一致的。

(2)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均在10%的水平下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说明知识产权的内部环境要素在企业绩效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解释变量之间如知识产权的研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绝对值超过了0.3,因此需要检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0.213

0.128

-0.234

0.288

0.111

0.453**

0.012

-0.543*

0.618*

-0.123*

0.211

0.320

0.201

0.568**

0.321

0.089

0.107

0.324**

0.101

0.221*

0.431

0.202

-0.048

0.210

0.221

-0.421

-0.300

-0.121

0.110

注:

**,*分别表示在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如果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它会使回归结果失真或难以估计,因此要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此,采用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对其做检验,容忍度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0表示多重共线性越强;

方差膨胀因子(VIF)取值是大于等于1,当其值大于10,认为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4各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容差

0.423

0.579

0.902

0.744

0.311

0.877

0.543

VIF

1.322

2.101

1.234

1.540

1.100

1.890

1.674

通过检验结果看,各个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VIF基本上都在2以下,都明显小于判别法多重共线性的临界点,而且各个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判定多重共线性的临界点。

由此,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3.3多元回归分析

(1)拟合优度检验与方差分析

表5拟合优度检验与方差分析表

R2

调整后的R2

F值

显著性

模型

0.624

0.628

112.34

0.000

如表5所示,模型均在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

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624,表明当前模型的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能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因素做出62.4%的解释,拟合水平相对较高。

(2)回归结果分析

表6回归方程系数

回归系数

t值

截距

-120.32

-3.544

0.159

***

4.321

控制

0.009

-1.143

0.564

0.005

-0.231

0.001

0.027

-1.876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

表6报告了建立的企业绩效方程的回归系数。

实证结果显示,S的符号为正,表明企业绩效与知识产权战略有着显著的关系,假设1得到验证。

同样的,假设2-4也得以验证。

知识产权风险系数为-1.876,验证了知识产权风险对企业绩效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另外,对于控制变量,企业规模自然对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则拥有的资源越多,可以越多的资源投入开发更多的创新技术,实现更多的知识产权,也可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升企业研发的绩效。

企业研发人员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企业的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多,创新知识产权的可能性越大,影响企业研发的绩效。

因此,企业的研发人员的规模大小与研发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从调研入手,研究知识产权不同的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调研结果发现,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研发、运用与保护是知识产权形成过程中影响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

但在调研中,知识产权风险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是企业新产品实现效益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产品的正向外部性作用,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知识产权诸因素影响企业绩效的模型。

通过对363家企业进行数据收集,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企业外部和内部知识产权环境的健全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高。

区域内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越高,就会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方法,一方面能够防止知识产权的外部性挫伤企业的创新的积极性,产生知识产权的正的外部性,虽然社会收益增多,但是由于企业或个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创造成本不能得以全部补偿,就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市场氛围,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

另一方面,当一个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越健全,知识产权成果市场转化率越高的时候,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就会增大。

同时,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知识产权成果市场转化率越髙,对于企业研发绩效提升的效果更强。

知识产权价值不断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和重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定位是战略规划的核心。

一个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机制,才能保护、使用好自己的知识产权。

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包括合格的管理和法律人员,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范和规章。

这个机构以追踪行业内知识产权发展动态为要务,向企业提供相关知识产权分析报告和法律警示信息;

建立商业机密、专利技术等保护程序,形成制度化体系;

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通畅的知识产权申请、等级制度等。

(2)知识产权管理过程对企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知识产权投入、研发、专利申请保护等流程在实证研究中充分显示,与企业绩效有着强的正相关作用。

知识产权的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前提和基石,目标在于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促进研发尽可能转化为专利和技术秘密等形式。

知识产权研发是创新的前端,其投入数量和强度对知识产权有着直接影响,研发活动与产出绩效有着直接的驱动作用。

知识产权的运用包括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收益等,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有密切关系,技术创新收益的衡量,与企业新产品销售等密切相关,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参考。

(3)企业知识产权环境对于企业也是重要控制变量,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能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并保障知识产权的流转与运用。

企业不但可以选择维权手段和途径,且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使员工能够充分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4.2政策建议

(1)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知识产权战略要服从、服务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即绩效发展战略。

现阶段知识产权战略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联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知识产权战略要贯彻于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应用保护的全过程,且从强化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入手,推动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组成部分的全面、协调发展。

(2)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建立查处与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盗版、假冒等违法行为制度;

对知识产权保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构筑知识产权保护预警及应急的公共服务平台与机制,防范和控制知识产权风险;

实现从专利技术、技术秘密保护到专利产品,范围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产品的一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构建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体系,以专利产出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推动知识产权影响绩效的主要要素,即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的整个过程,从设计、研发、生产、创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

专利是创新成果的有效保障,是衡量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绩效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企业应关注科技含量高的专利产出。

参考文献

[1]ChinJudithC.AndGeneM.Grossman.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dNorth-SouthTrade.in:

RonaldW.JonesandAnneO.Krneger.eds:

EssaysinHonorofRobertE.Bladwin.Blakwell.Cambridge,MA,1990.

[2]DavidM.GouldandWillanc.Groben,TheRole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nEconomicGrowth.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48,1996,pp.323-350.

[3]Lai.E.L.C.1998.International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

Protectionandthesaleofproductinnov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55),133-153.

[4]ElhartanHelpman.Innovation,Imitation,andIntellectualP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