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6328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工咨丙

法定代表人:

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会计师

上级主管单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电话:

1.1.3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承办单位:

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人民政府

五里镇位于宜君县城以东26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宜白、五黄公路穿境而过,是宜君县东部塬区4个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东与西村乡、尧生乡、雷塬乡依次相连,西与城关镇、彭镇为界、南与棋盘镇毗邻,北与黄陵县接壤。

全镇辖17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有1752户,7545人,其中城镇居民1050人,耕地面积19413亩,林地面积3320亩,森林覆盖率达96%,境内山、川、塬并存,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

全镇规划建设面积0.3平方公里,已建成0.2平方公里。

镇区位于五里镇河东岸约1.5公里长的狭长川道,有公路桥2座,主街道、背街道2条主干道,人口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完备、商贸流通繁荣、配套设施完善。

背街为镇政府驻地,主街道有宜君县第二中学、镇中心卫生院、供电、工商、税务、信用社等20多个驻镇单位和100余家沿街商户,其中半数以上单位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宜君县东部塬区四个乡镇。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五里镇已形成了蔬菜、果业、畜牧、旅游四大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别是设施蔬菜一枝独秀,全镇现有温室大棚100余座,弓棚200余座,呈现出“十里川道,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

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

1.1.4拟建地点

拟建项目位于五里镇政府院内,项目占地600平方米。

1.1.5建设规模与目标

新建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四层,砖混结构。

一层设为劳动就业服务室、社会保障服务室、便面服务室等,;

二层为图书室、阅览室、警务室、调解室等;

三层为各业务办公室、会议室,四层为书画室及文体活动室及培训室、流动人口服务室等。

社区服务内容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安全等服务。

项目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满足功能、服务社会”的原则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可以改善该片区街道、项目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维护员工队伍稳定性,增强员工队伍的积极性,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街道和社区服务,另一方面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项目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将能够有效满足项目所在片区人们对公共服务增长的要求和便民服务的需要。

1.1.6项目总体规划及服务宗旨

1、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经宜君县政府同意,同宜君县总体规划相匹配,完全符合宜君县总体规划的各项要求。

2、该项目在总体规划上着重突出了该建筑的实际用途,做到布局合理,体现用途,完全按人们生活起居习惯人性化设计。

3、该项目是集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就业和保险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社区老年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等各种社会工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4、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后,将改变宜君县原有社会福利事业设备陈旧、环境较差等这一现状,将完善服务功能,亮化美化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作用,更好地履行“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的服务宗旨。

1.1.7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前期工作安排2个月,项目建设工期6个月。

工程于2012年8月至2012年9月完成前期工作,2012年10月动工,2013年3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1.1.8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203.82万元。

其中建筑工程费用18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4.42万元,基本预备费9.71万元。

1.1.9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03.82万元,资金来源为:

申请国家投资163.06万元,占总投资80%,地方配套40.76万元,占总投资20%。

1.1.10主要建设条件

1、项目建设用地已落实,拟建项目位于五里镇政府院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2、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

场址区域交通通畅便利,区位条件较好。

本项目施工供电、供水接自区域现有供电、供水设施。

工程区域施工供电、供水有保证。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试行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国家计委计办投资[2002]15号《投资项目可行研究指南(试用版)》;

(3)、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十二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

(5)、《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

(6)、《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006】36号);

(7)、《陕西省民政厅“十二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8)、项目研究人员现场了解的其他资料。

2、编制原则

(1)建筑的主流精神,将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

(2)注重结合环境的设计,平衡创新地设计与理性地解决问题。

每个项目的灵感都必须来源于基地的状态和使用者的需求、文化和经济技术的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因素。

(3)满足宜君县城市总体规划,周边道路绿化合理均衡,人流、物流疏密得当,既便利通行,又无互相干扰。

(4)平面布置,功能分区要明确、布局紧凑、流线合理、使用舒适;

竖向布置要现代、新颖,同时与周围已有建筑物协调一致。

(5)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环保、消防等规定、标准和规范。

(6)项目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兼顾发展的原则。

(7)科技与管理相结合,体现现代文明,重视和完善交通、能源、保健等各种服务体系。

(8)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完善中心一体化服务的功能,节约投资,尽量做到实用、创新、简洁、大方。

1.3问题及建议

1.3.1项目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宜君县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给宜君县的社区服务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但是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也带来挑战,本研究报告尚未对建后管理工作深入研究。

1.3.2项目进一步研究建议

建议项目业主组织专班对同类地区成熟的建设项目进行深入考察,并结合实际制订建后运行管理模式。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和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拓展到所有居民;

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就业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文化教育和体育、便民利民等领域。

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现有的社区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满足社区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

但是,我国社区服务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其中,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

针对这一点,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专门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重点指出:

“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

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面向社区的老年大学、市民学校、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社区体育设施。

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

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培育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面对镇区5000多流动人口、500多退休职工、2200多困难群众和1400多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服务的压力不断加大,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已成为满足社区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差距,社区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加之随着城市常住人口的急剧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长,未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相关政策规划,进一步加快宜君县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强化社区和谐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

2.2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2.2.1.推进社区建设,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则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承接主体。

新形势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分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新的经济模式、日益增加的城市流动人口,统统进入城市社区这个最基础的载体之中;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管理人员的精简和分流、政府部分权力和职责的下移、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引发的管理方式的改变;

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管理的市场化取向、医疗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及户籍管理的改革、城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等,也都汇集到城市社区这个载体之中;

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改革街居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选择。

无论是上海推行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街居管理模式,还是“区划重组,民主自治”的沈阳模式,都是顺应改革变化和城市变化后的新格局的一种创新。

2.2.2推进社区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措施。

社区是城市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只有抓住社区建设这个最佳切入点,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使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在建设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近年来,各地还通过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

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区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

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2.2.3推进社区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居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行政化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不高。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原有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居委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工作条件较差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包括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和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两个主要部分,也包括社区内其他社团的建设。

各地在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

各地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

同时,在各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社区成员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群众性自发组织的团体就有79个之多,促进了政事分离、政社分离,有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加强社区建设,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提高。

各地普遍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既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又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实践证明,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居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是解决城市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2.2.4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有效办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

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程的加快,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社区来承接。

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

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我国的社区建设的最初形式就是社区服务,这种服务是在合理、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引导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通过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同时向社区成员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绿化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需要。

在社区服务方面,北京西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青岛的社区服务网络、上海的社区服务中心,等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加强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以体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2.5推进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

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基础构成单元,基础的稳定对整个城市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转换必然会产生权力和利益的重新组合与定位,不免会带来一些利益冲突和矛盾,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不仅使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加强社区建设,要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整合力量和参与意识,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加强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来多方控制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许多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加强社区建设,必须增强社区的功能和责任,依托社区,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到基层,把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有效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2.2.6推进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楼大厦不断崛起,新区开发方兴未艾。

这只是展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进入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其基本要求是: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培育社区成员的现代化观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是社区成员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育社区成员的高尚社会公德、良好的文明意识、纪律观念、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保护环境和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等,也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形势多样的社区教育。

只有加强社区建设,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统一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实现较大程度和谐,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动科学发展。

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成后,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的要求,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1)推进社区就业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

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

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2)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平台,使生活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建立社区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信息档案,提供和解决安居工程信息。

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社区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3)推进社区救助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4)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大力培养社区服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

建立民主监督制度,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完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

(5)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不断增强居民体质。

(6)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7)推进社区安全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大力实现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范网络。

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

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

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

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

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3.2是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的需要

该项目的建设将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政府有关部门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

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