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612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Word文档格式.docx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7.《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示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言之成理;

观点鲜明即可)

10.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问答题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

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二)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

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意思对即可)

4.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

从磨炼意志;

知错能改;

做事要有原则;

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四、《曹刿论战》(2005年)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

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3.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取信于民。

或: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曹刿说:

“夫战,勇气也。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说出理据5.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

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一鼓作气。

造句略。

6.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

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

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

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俗话说:

”本文中的邹忌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这句俗语是不是错了?

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那句俗话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的方式。

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6.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

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7.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至少要答对其中一方面)

9.“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句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第一问: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1.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

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2.“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

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现在用来形容:

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3.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

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4.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1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6.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7.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

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18.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9.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言之成理即可)

20.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21.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

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胸怀宽广;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六、《出师表》1.除文中外,《三国演义》中你还知道哪些事情体现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的事例,再写出两个来。

如舌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

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三顾茅庐、出山效命、临危委以重任、临崩寄大事。

作用:

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

鼓励后奋发图强;

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

劝后主效法先帝;

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

此处照相馆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根据你对《出师表》的理解,谈一谈诸葛亮是怎样的贤相?

知人善任,知恩图报,虑事慎密,能识时务,一片忠心的治世之能臣。

6.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7.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广开言路、严明法纪,赏罚分明,内外一致、亲贤远佞。

(可选择从能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角度;

或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

或选择从人际交往中,或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

七、《桃花源记》

1.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什么?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忘之,)

2.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3.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

4.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5.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7.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现在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

渊明采菊躬耕归隐田园;

五柳赋诗饮酒安贫乐道10.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

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

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

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1.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担心外界的战乱危及桃园,破坏这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的生活。

12.文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

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答出两个悬念即可)

13.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使桃花源增添神秘感,让人觉得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八、《三峡》

1.句子理解: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2.文章的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4.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

用词精当,趣;

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

的“飞”字。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7.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8.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9.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九、《杂说四》(2007年)

1.千里马辱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2.《马说》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由于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致使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社会现实。

3.你认为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

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4.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才和选才”。

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等。

5.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马说》中,怎么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

(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反面意思来回答。

6.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为开放题,选伯乐,千里马或伯乐和千里马均可,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

十、《陋室铭》

1.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

(自然条件;

品德高尚的人)

2.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

(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6.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7.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十一、《小石潭记》1.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

小石潭上柳宗元记文抒情。

3.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

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

说说你的看法。

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

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

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4.作者的心情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