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575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docx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樊新建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学号:

0922001211)

摘要:

科技、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中。

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张是当今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式出发,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世界观和方法论;科技、经济与社会;历史观;协调发展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十一五”以来我们国家科技界的主旋律。

“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向科技进步提出如此迫切的需求;中国科技的进步从未像今天这样,对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如此至关重要。

但是,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后果。

如果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就会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样,经济、社会如果不是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方向发展,也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果经济建设不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科学技术的功能就得不到发挥,最终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果社会制度、各种体制和政策乃至文化教育、思想观念有背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都将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维持这种协调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它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出发,深刻理解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提高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能力;我们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与作用。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和我们头脑中不科学的发展观念有关。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

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出发,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出发,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轻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它离开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事物发展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运用唯物辩证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

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

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办法解决这些矛盾。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

辩证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

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兼顾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

只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各构成要素全面发展,社会整体才能进步。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原则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普遍联系,实质上是讲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它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顿。

辩证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的实现。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发展将难以为继。

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是保持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

社会资源可分为物的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三个部分。

因此,保持物的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的可持续性,是辩证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

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的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把握社会发展,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

二是强调历史辩证法。

不能仅仅把社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生产力、经济、物质,还要讲人的作用,讲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总是既强调社会发展的重点方面,又强调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强调自然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经济、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也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决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从而对生产力起制约和反作用,政治、文化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对经济、物质文明起制约和反作用。

按照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它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忽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只讲物质生产而不讲其他,是理论上的又一个误区。

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二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三是精神生产,主要指思想、观念、意识、宗教、法、道德、理论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四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以上四方面的生产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构成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可以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可以搞清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不是指单一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会关系的生产。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弄清发展的目的、动力、主体是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只重视物,不重视人,是人的缺位理论。

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均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巨大的规模,它们各自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其它领域的相当巨大的支持力,而且还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就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当前世界上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更显得相对滞后,因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切实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先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整体发展的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1]丁长青.科学技术学[M].江苏: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0年

[4]樊翠香.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S1):

34-35

[5]刘维兰.论科技、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0(5):

79-81

[6]任阿娟,袁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的当代解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9(6):

17-21

 

《科学技术学》

课堂笔记

 

授课老师:

丁老师

地点:

闻天馆312

时间:

3-18周,周二上午

学生姓名:

樊新建,学号:

0922001211

 

《科学技术学》课堂笔记

授课老师:

丁老师

地点:

闻天馆312

时间:

3-18周,周二上午

 

一、导论

1、科学技术学的缘起与定位

2、性质与特征

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性质、特征、历史发展、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1)宏观考察科学与技术总体

(2)是科技体系的“本体”性、务实性考察

(3)可统摄多门二级、三级学科

(4)既是理论建设又是学科建设

3、内容与结构

4、核心领域和发展方向

(1)科学技术学与科学学

(2)科学技术学与科学技术哲学

(3)科学技术学与自然辨证法

核心:

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社会应用及其价值

第一章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定

1、科学知识

符合逻辑性、适合性(全称问题)、具有可证实性、可验证性(非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知识,其不是经验同思想体系相对应。

2、科学认识

康德:

感觉—知觉—经验﹢认识基准(洞察力、抽象力、“天分”)﹦认识

3、合理性

科学通过增加确认度(实证论)、否认度(波普尔)、解决更多问题(劳丹)而进步,朝向真理。

4、技术环境

是中介、工具、是人体器官投影(E·卡普),是自然法则﹢加工制造目的(F·哉沙沃)具有自主性,决定科学、经济、国家形式形成人为“技术环境”系统,成为有幸福感和普遍投向的毁灭性武器(雅克·埃吕尔)

5、技术选择

既是“政治批判和行动的客体”(A·费耶阿本德)又是“人类进化的组成部分”(杜威),其发展决定于社会诸因素,具有可选择性。

 

第二章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体系结构

2、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