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549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BT1919工业氢氧化钾Word文档格式.docx

75.0

碳酸钾(K2CO3)ω/%≤

1.0

2.5

氯化物(以Cl计)ω/%≤

0.01

0.02

硫酸盐(以SO4计)ω/%≤

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以N计)ω/%≤

0.001

铁(Fe)ω/%≤

0.0010

0.0015

0.05

钠(Na)ω/%≤

2.0

注:

用户对硫酸盐和钠二项指标无要求时可不控制。

表2工业氢氧化钾溶液技术要求

氢氧化钾(KOH)ω/%≥

48.0

45.0

碳酸钾(K2CO3)ω/%≥

0.5

1.2

1.5

0.005

0.7

0.0005

用户对钠指标无要求时可不控制。

6试验方法

6.1一般规定

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HG/T3696.1、HG/T3696.2、HG/T3696.3的规定制备。

6.2外观检验

在自然光下,工业氢氧化钾固体于白色衬底的表面皿或白瓷板上用目视法判定外表;

工业氢氧化钾溶液置于比色管中,于白瓷板上用目视法判定外观。

6.3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含量的测定

6.3.1四笨硼钠重量法(仲裁法)

6.3.1.1方法提要

在弱酸性条件下,钾离子于四笨硼钠生成四苯硼钾沉淀。

过滤,烘干,称重。

6.3.1.2试剂

6.3.1.2.1无水乙醇。

6.3.1.2.2乙酸溶液:

100g/L。

6.3.1.2.3四苯硼钠乙醇溶液:

34g/L。

6.3.1.2.4四苯硼钾乙醇饱和溶液。

6.3.1.2.5甲基红指示液:

1g/L。

6.3.1.3仪器、设备

6.3.1.3.1玻璃砂坩埚:

滤板孔径5μm~15μm。

6.3.1.3.2电热恒温干燥箱:

温度能控制在120℃±

5℃。

6.3.1.4分析步骤

6.3.1.4.1试验溶液A的制备

用称量瓶迅速称取40g(固体)或80g(液体)试样,精确至0.01g。

置于250mL烧杯中,加适无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全部移入1000mL(V2)容量瓶中,用无二氧化碳的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立即置于1000mL清洁干燥的塑料瓶中保存。

此溶液为试验溶液A,用于氢氧化钾含量、碳酸钾含量、氯化物含量(汞量法)及钠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测定。

6.3.1.4.2测定

移取20mL(V1)试验溶液A置于500mL(V3)容量瓶中,用无二氧化碳的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必要时干过滤。

移取20mL(V4)此溶液,置于100mL烧杯中,加1滴甲基红指示液,用乙酸调至微红色。

加热至40℃取下,搅拌下逐滴加入四苯硼钠乙醇溶液8mL~9mL,约5min加完。

放置10min。

用已于120℃±

5℃条件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玻璃砂坩埚过滤,用40mL~50mL四苯硼钾乙醇饱和溶液洗涤沉淀,每次用5mL,每次都应抽干。

停止抽滤,用2mL无水乙醇洗一次,再抽干。

置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于120℃士5℃干燥至质量恒定。

配制的氢氧化钾溶液具腐蚀性,不得存放在玻璃瓶中;

所用的定量玻璃仪器均需要及时洗涤。

6.3.1.5结果计算

氢氧化钾含量以氢氧化钾(KOH)的质量分数ω1计,按式

(1)计算:

式中:

m1——四笨硼钾沉淀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试料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V1——移取试验溶液A(见6.3.1.4.2)的体积的数值(V1=20),单位为毫升(mL);

V2——配制试验溶液A(见6.3.1.4.1)的体积的数值(V2=1000),单位为毫升(mL);

V3——移取试验溶液(见6.3.1.4.2)的体积的数值(V3=20),单位为毫升(mL);

V4——配制试验溶液(见6.3.1.4.2)的体积的数值(V4=500),单位为毫升(mL);

ω2——由6.3.2测得的碳酸钾的质量分数;

ω3——由6.4测得的氯化物的质量分数;

0.1566——四笨硼钾换算为氢氧化钾的系数;

0.8119——碳酸钾换算为氢氧化钾的系数;

1.5825——氯换算为氢氧化钾的系数。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3%。

6.3.2酸碱滴定法

6.3.2.1方法提要

取一份试液,加入氯化钡与试液中的碳酸钾生成碳酸钡沉淀。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氢氧化钾。

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碳酸盐。

以两次滴定消耗的滴定剂的量计算氢氧化钾的含量和碳酸钾的含量。

6.3.2.2试剂

6.3.2.2.1氯化钡溶液:

100g/L(加入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变粉红色)。

6.3.2.2.2盐酸标准滴定溶液:

c(HCI)≈1mol/L。

6.3.2.2.3甲基橙指示液:

6.3.2.2.4酚酞指示液:

10g/L。

6.3.2.3分析步骤

移取50mL(V2)试验溶液A(见6.3.1.4.1)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加入10mL氯化钡溶液,摇匀,加入2-3滴酚酞指示液,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无色,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为V1;

向此溶液中加人1-2滴甲基橙指示液,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继续滴定至橙红色,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为V4。

6.3.2.4计算结果

氢氧化钾含量以氢氧化钾(KOH)的质量分数ω1计,按式

(2)计算:

碳酸钾含量以碳酸钾(K2CO3)的质量分数ω2计,按式(3)计算:

V1——以酚酞为指示液滴定消耗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2——移取试验溶液A(见6.3.2.3)的体积的数值(V2=50),单位为毫升(mL);

V3——配制试验溶液A(见6.3.1.4.1)的体积的数值(V3=1000),单位为毫升(mL);

V4——以甲基橙为指示液滴定消耗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试料(见6.3.1.4.1)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ω5——由6.8或6.9测得的钠的质量分数;

M1——氢氧化钾(KOH)摩尔质量的数值(M1=56.10),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M2——碳酸钾(K2CO3)摩尔质量的数值(M2=138.20),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2.4405——钠(Na)换算为氢氧化钾的系数。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氢氧化钾为不大于0.3%,碳酸钾为不大于0.1%。

6.4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6.4.1汞量法(仲裁法)

6.4.1.1方法提要

同GB/T3051—2000第3章。

6.4.1.2试剂和材料

同GB/T3051—2000第4章。

6.4.1.3仪器、设备

6.4.1.4分析步骤

移取试验溶液A(见6.3.1.4.1)(LM类固体取20mL,液体取50mL;

GM类取1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加水至约100mL,加3滴溴酚蓝指示液,滴加硝酸溶液(1+1)至试液呈黄色,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恰呈蓝色。

然后滴加硝酸溶液(1+15)至黄色,过量2滴,加人1mL二苯基偶氮碳酰肼指示液,用0.05mol/L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与标准终点比对溶液相同的紫红色。

标准终点比对溶液的配备:

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和3滴溴酚蓝指示剂,滴加硝酸溶液(1+1)至黄色,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呈蓝色,滴加硝酸溶液(1+15)至黄色,过量2滴。

加入1mL二苯基偶氮碳酰肼指示液,用0.05mol/L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紫红色。

将滴定后的含汞废液收集保留,参见附录A给出的方法进行处理。

6.4.1.5结果计算

氯化物含量以氯(Cl)的质量分数ω3计,按式(4)计算:

式中:

V——试验溶液消耗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0——标准终点比对溶液消耗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1——移取试验溶液A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2——配制试验溶液A(见6.3.1.4.1)体积的数值(V2=1000),单位为毫升(mL);

c——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氯(Cl)摩尔质量的数值(M=35.45),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LM类固体不大于0.001%,LM类溶液不大于0.0005%,GM类不大于0.01%。

6.4.2目视比浊法(LM产品)

6.4.2.1方法提要

在硝酸介质中,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难容的氯化银。

当氯离子含量较低时,在一定时间内氯化银呈悬浮体,使溶液浑浊,可用于氯化物的目视比浊法测定。

6.4.2.2试剂

6.4.2.2.1硝酸溶液:

1+3。

6.4.2.2.2硝酸银溶液:

17g/L。

6.4.2.2.3氯标准溶液:

1mL溶液含氯(Cl)0.01mg,用移液管移取10mL按HG/T3696.2配制的氯标准溶液,置于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试用期为一周。

6.4.2.3仪器

比色管:

50mL。

6.4.2.4分析步骤

称取1.00g±

0.01g试样,置于比色管中,加入20mL水溶解,用硝酸溶液中和,加1mL硝酸银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匀,于暗处放置10min。

溶液所呈浊度不得大于氯标准比浊溶液。

标准比浊溶液式按下列要求移取氯标准溶液,与试料同时同样处理:

固体产品的Ⅰ型、Ⅲ型为10.0mL,Ⅱ型为20mL,溶液产品为5.0mL。

6.5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6.5.1方法提要

盐酸介质中,硫酸根与钡离子生成白色细微的硫酸钡沉淀,悬浮在溶液中,与标准比浊溶液对比。

6.5.2试剂

6.5.2.1盐酸溶液:

6.5.2.2混合溶液:

称取70g氯化钠置于1000mL烧杯中,加500mL水溶解,加10mL盐酸,500mL丙三醇,加入50g氯化钡,混匀。

6.5.2.3硫酸盐标准溶液:

1mL溶液含0.1mgSO4,用移液管移取10mL按HG/T3696.2要求配制的硫酸盐标准溶液,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5.3仪器

100mL。

6.5.4分析步骤

称取2.00g±

0.01g试样,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0mL水溶解后,全部转移至比色管中。

用盐酸溶液中和至PH3-4(用PH试纸检验)。

加入10mL混合溶液,加水至刻度,摇动1min,放置5min。

溶液所呈浊度不大于标准比浊溶液。

标准比浊溶液的制备:

与试料同时同样处理:

Ⅰ型、Ⅱ型移取硫酸盐标准溶液4.0mL,Ⅲ型移取硫酸盐标准溶液2.0mL,与试验溶液同时同样处理。

6.6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6.6.1方法提要

在碱性条件下,试验溶液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定氮合金反应,生成的氨经蒸馏用硫酸溶液吸取。

加入纳氏试剂生成红色络合物,与标准比色溶液进行比对。

6.6.2试剂和材料

6.6.2.1定氮合金

6.6.2.2硫酸溶液:

1+333。

6.6.2.3氢氧化钾溶液:

250g/L,无氨。

6.6.2.4氮标准溶液:

1mL溶液含氮(N)0.01mg,用移液管移取1mL按HG/T3696.2配制的氨标准溶液,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该溶液现用现配。

6.6.2.5无氨的水。

6.6.2.6纳氏试剂。

6.6.3仪器、设备

定氨蒸馏装置如图1所示。

也可使用具有同样效果的其他蒸馏装置。

图1定氨蒸馏装置

说明:

1——蒸馏瓶;

2——气液分离器;

3——导管;

4——带有缓冲球的氨吸收管(插入比色管底部的管端处有6个直径为Φ1mm的小孔,均匀分布);

5——比色管。

6.6.4分析步骤

6.6.4.1分析准备

在蒸馏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加热至沸。

用沸腾产生的蒸汽清洗装置,至蒸馏液不再析出氮为止(用纳氏试剂检验:

取相同体积的吸收液和水,分别加入等量纳氏试剂,比较二者颜色)。

6.6.4.2测定

用移液管移取2mL氮标准溶液,置于蒸馏瓶中,加65mL无氨水、5mL氢氧化钠溶液、摇匀。

0.01g试样,置于另一个蒸馏瓶中,加25mL无氨水,5mL氢氧化钠溶液,摇匀。

各加1g定氨合金,迅速将蒸馏装置连接好。

于两个比色管中,各加入2mL硫酸溶液,加少量水使导管末端气孔淹没于溶液中。

混匀蒸馏瓶内的溶液,放置1h,期间定时摇动。

逐渐加热蒸馏瓶使溶液沸腾,至蒸馏出约40mL溶液为止。

取出导管,停止加热。

用少量水冲洗导管,洗液收集于比色管中。

再分别加入1mL氢氧化钠溶液、2mL纳氏试剂,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0min,试验溶液所呈颜色应不深于标准比色溶液。

6.7铁含量的测定

6.7.1方法提要

同GB/T3049—2006第3章。

6.7.2试剂

同GB/T3049—2006第4章。

6.7.3仪器

分光光度计:

带有厚度为1cm、4cm或5cm的比色皿。

6.7.4分析步骤

6.7.4.1标准曲线和绘制

按GB/T3049-2006中6.3的规定,绘制标准曲线。

LM类固体产品及LM类溶液的Ⅰ型产品使用4cm或5cm的比色皿;

LM类溶液的Ⅱ型产品及GM类产品使用1cm的比色皿。

6.7.4.2测定

称取适量试样(LM类产品约5g,GM类产品约0.5g),精确至0.0002g,置于100mL烧杯中,加50mL水溶解。

以下按GB/T3049-2006中6.4的规定从“必要时,加入至60mL·

·

”开始进行操作。

同时进行空白试验,空白试验溶液除不加试样外,其他加入试剂的种类与试验溶液相同。

6.7.4.3结果计算

铁含量以铁(Fe)的质量分数ω4计,按式(5)计算:

m1——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试验溶液中铁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毫克(mg);

m0——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空白试验溶液中铁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毫克(mg);

m——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001%。

6.8钠含量的测定——原子发射光谱法

在酸性条件下,用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于波长589.0nm处,测定辐射强度,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试祥中钠含量。

6.8.1试剂

6.8.1.1盐酸溶液:

1+5。

6.8.1.2氯化钾溶液:

5g/L。

6.8.1.3钠标准溶液Ⅰ:

1mL溶液含钠(Na)0.1mg,移取10mL按HG/T3696.2配制的钠标准溶液,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8.1.4钠标准溶液Ⅱ:

1mL溶液含钠(Na)0.01mg,移取10mL钠标准溶液Ⅰ(见6.8.1.3),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于调节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

6.8.1.5甲基橙指示液:

6.8.2仪器、设备

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

6.8.3分析步骤

6.8.3.1标准曲线和绘制

于6个1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人0.00mL、2.00mL、4.00mL、6.00mL、8.00mL、10.00mL钠标准溶液Ⅰ(见6.8.1.3),各加10mL氯化钾溶液、5mL盐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在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于波长589.0nm处,用水调零,用钠标准溶液Ⅱ(见6.8.1.4)调刻度为100。

依次测量上述溶液的辐射强度。

将所测定的辐射强度减去标准空白溶液的辐射强度,以钠的质量(mg)为横坐标,对应的辐射强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6.8.3.2测定

移取10.00mL(V1)试验溶液A(见6.3.1.4.1),置于100mL(V4)容量瓶中,加水溶解,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再移取10mL(V3)此溶液和10mL水(空白试验溶液).分别置于100mL容量瓶中,各加20mL水、2滴甲基橙指示液。

滴加盐酸溶液至指示剂变色,过量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在火焰发射分光光度计,于波长589.0nm处,用水调零,用钠标准溶液Ⅱ(见6.8.1.4)调刻度为100。

依次测量试剂空白溶液和试验溶液的辐射强度。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钠的质量。

6.8.4结果计算

钠含量以钠(Na)的质量分数ω5计,按式(6)计算:

m1——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试验溶液中钠质量的数值,单位为毫克(mg);

m0——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空白试验溶液中钠质量的数值,单位为毫克(mg);

m——试料(见6.3.1.4.1)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V1——移取试验溶液A的体积的数值(V1=10),单位为毫升(mL);

V2——配制试验溶液A(见6.3.1.4.1)的体积的数值(V2=1000),单位为毫升(mL);

V3——移取试验溶液A(见6.8.3.2)的体积的数值(V3=10),单位为毫升(mL);

V4——配制试验溶液(见6.8.3.2)体积的数值(V4=100),单位为毫升(mL);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1%。

6.9铁含量、钠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6.9.1方法提要

试样经盐酸溶解后,将试验溶液以气溶胶形式导入等离子体炬焰中,样品被蒸发和激发,发射出所含元素的特性波长光,测量其光谱强度并采用标准加入法计算元素的含量。

6.9.2试剂

6.9.2.1盐酸:

光谱纯。

6.9.2.2铁标准溶液:

1mL溶液含铁(Fe)0.02mg,移取2.00mL按HG/T3696.2配制的铁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9.2.3钠标准溶液:

1mL溶液含钠(Na)1mg。

6.9.2.4二级水:

符合GB/T6682-2008的规定。

6.9.3仪器、设备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6.9.4分析步骤

6.9.4.1试验溶液B的制备

用称量瓶迅速称取约40g试样,精确至0.01g,用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全部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9.4.2铁、钠含量的测定

6.9.4.2.1铁测试液的制备

移取试验溶液B(LM类50.00mL,GM类5.00mL),分别置于4个100mL容量瓶中,各加5mL盐酸,再分别加入0.00mL、2.00mL、4.00mL、8.00mL铁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9.4.2.2钠测试液的制备

移取10.00mL试验溶液B,分别置于4个100mL容量瓶中,各加5mL盐酸,再分别加入0.00mL、3.00mL、6.00mL、12.00mL钠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9.4.2.3测定

在仪器最佳的测定条件下,按表3给出的元素测定波长,利用标准加入测定铁、钠元素的光谱强度。

根据所输入的相关数据,仪器给出的铁、钠元素的质量。

表3铁、钠元素测定波长

杂质元素

测定波长/nm

259.940

589.592

6.9.5结果计算

待测元素含量以待测元素(Fe、Na)的质量分数ω6计,按式(7)计算:

m1——仪器给出被待测溶液中待测元素(Fe、Na)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微克(μg);

V——移取试验溶液B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1——配制试验溶液B(见6.9.4.1)的体积的数值(V1=1000),单位为毫升(mL);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

铁含量LM类不大于0.0001%,GM类不大于0.005%,钠含量不大于0.05%。

7检验规则

7.1检验采用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7.2所有指标项目均为型式检验项目,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6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在下列情况时进行型式检验:

a)更换关键设备和生产工艺;

b)主要原料有变化;

c)停产后恢复生产;

d)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

e)合同规定。

7.3本标准规定的氢氧化钾含量、碳酸钾含量、氯化物含量、铁含量为出厂检验项目,应逐批检验。

7.4生产企业用相同材料,基本相同的生产条件,连续生产或同一班组生产的同一级别的工业氢氧化钾为一批,工业氢氧化钾固体每批不超过120t,工业氢氧化钾溶液每批不超过500t。

7.5按GB/T6678规定的采样单元数随机抽样。

固体产品采样时,将采样器自袋的中心垂直插入至料层深度的3/4处采样。

将采出的样品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不小于500g。

将样品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塑料容器中,密封。

溶液样品采样时,将采样玻璃管插入至容器深度的2/3处采样,将采出的样品混匀,总量不少于500mL,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塑料瓶中,密封。

并粘贴标签,注明生产厂名、产品名称、批号、采样日期和采样者姓名。

一份供检验用,另一份保存备查,保存时间由生产企业根据需要确定。

7.6检验结果如有指标不符合本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