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完整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完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完整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推翻资本主义社会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
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思维依赖于存在D.存在就是被感知
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或者世界是否可
知的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划分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6、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观点或学派的对立和斗争,其中最基本的斗
争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A.客观实在性B.多样性C.运动属性D.时空属性
9、“物体是不依赖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
这种物质观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唯心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
11、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
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容是客观的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2、鲁迅说过: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一只眼,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人脑对鬼神的反映D.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5、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相对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6、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相对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统一的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是统一的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统一的D.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18、“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C.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的现实基础,指的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2、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生产实践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D.艺术创作活动
23、“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句话突出地说明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5、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6、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指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2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的绝对运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新事物:
A.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B.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C.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30、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
B.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
D.失败与成功是一致的
31、人们常说要注意发挥“后发优势”,这里的“后发”与“优势”的关系是:
A.后发是绝对的优势B.后发都能成为优势
C.在一定条件下后发才能成为优势D.后发只能是劣势
3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33、下列有关矛盾的观点中,错误的观点是:
A.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
D.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之争是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34、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35、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
据是:
A.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量互变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
3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7、黑格尔曾说: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不畏困难勤奋努力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D.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
39、条件对事物发展:
A.起决定作用B.不起任何作用
C.起促进或延缓作用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4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在根据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围
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4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和准备B.事物都是联系的
C.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要说明的是:
A.因和外因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D.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44、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45、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
4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方面指的是:
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促进其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代表旧的方面D.事物中决定其性质的方面
4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B.完全抛弃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48、决定事物性质的是:
A.主要矛盾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非主要矛盾
D.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49、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50、黑格尔说:
“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
A.可能离不开现实B.部分离不开整体C.结果离不开原因D.现实离不开本质
51、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说明了:
A.规律是客观的B.规律是可知的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作为的
52、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的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地活动来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是难以捉摸的
53、“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句话更好地说明了: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54、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5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容是主观的
56、中国有句俗话说: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句话说明:
A.意识具有主观性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对象的制约D.意识的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5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反作用于物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C.经验论
D.先验论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
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
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
和深刻。
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理性认识包含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20、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
21、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
属于:
A.唯理论B.经验论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22、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
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霍尔巴赫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起源于感觉,各种理智机能都是感觉机能派生出来的。
他说:
“只有物质才能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没有感官就不可能有任何东西被我们所认识”。
“经验要求人们活动,理性要求人们思考”。
“认真思考过的经验则把我们引向理性,而理性是不能欺骗我们的。
……理性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正本性,推知我们期待它们发生的结果。
”撇开他的机械主义的缺陷,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言,其观点是:
A.唯物主义经验论B.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物主义唯理论D.唯心主义经验论
24、人们常常不是先掌握了全部的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凭借少量的事实的启发,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实现对这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
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观点
2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7、“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9、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真理是: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1、关于真理,正确的说法是:
A.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B.有用就是真理
C.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3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一元性B.多元性C.实用性D.相对性
3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
3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3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片面性
3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容没有确定性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38、牛顿力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导人们的实践。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新的科学事实,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样的新的科学理论。
这些科学发展事实说明了:
A.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B.科学真理是绝对的
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科学真理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39、“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逻辑证明B.客观事物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
4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43、逻辑证明是: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4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5、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
46、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