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518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仿真试题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濡养作用

C.促进生长发育

D.化生血液

E.运输代谢废料

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和排泄废物等。

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督脉

E.以上都不是

A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

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8.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阻气机

B.湿邪伤阳

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E.湿性趋下

湿为阴邪,黏腻停滞,临床表现多黏滞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

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9.“吐舌”提示

A.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B.阴液亏损,筋脉失养

C.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D.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

E.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吐舌”提示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中风或中风之先兆多见歪舌。

阴液亏损,筋脉失养多见痿软舌。

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多见镜面舌。

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多见颤动舌。

10.太阳经头痛的特点是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背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

D.巅顶头痛

E.头痛连齿

头痛:

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11.口中泛酸,多为

A.肝胃蕴热

B.食积内停

C.脾虚不运

D.脾胃湿热

E.肝胆实热

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多为脾虚不运;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

12.带下色赤,淋滴不断,微有臭味,多属

A.肝经郁热

B.气血亏虚

C.脾虚湿注

D.肝肾阴虚

E.湿热下注

带下色赤,淋滴不断,微有臭味,多属肝经郁热;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多属脾虚湿注;

带下色黄,黏稠臭秽,或伴有外阴瘙痒疼痛,多属湿热下注;

带下晦暗,质稀薄而多,腰腹酸冷,多属肾虚。

13.口渴而不多饮者属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湿邪困脾

E.热入营血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14.下列不属阳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畏寒肢冷

B.面白无华

C.尿清便溏

D.头晕目眩

E.口淡不渴

阳虚证可见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嫩,苔白,脉沉弱或细迟。

头晕目眩是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15.最宜辨证为心火亢盛证的表现是

A.高热

B.口渴

C.心烦

D.失眠

E.舌赤烂痛

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齟血。

口舌糜烂疼痛是其典型症状。

16.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可诊为

A.寒湿困脾

B.脾虚下陷

C.脾胃湿热

D.脾阳虚

E.脾气虚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为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发热、口苦、脘腹胀满、身重、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17.某女,常自觉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晨起口苦欲呕,月经延期伴紫黯血块,经行腹痛,苔白,脉弦,应诊为

A.心脉痹阻证

B.瘀血阻络证

C.肝阴虚证

D.肝气郁结证

E.肝血虚证

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

脉弦,舌苔白滑。

18.血寒证的辨证要点是

A.出血

B.闭经

C.畏寒

D.全身虚弱

E.局部冷痛

血寒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

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

辨证要点是手足局部冷痛,肤色紫黯。

19.适用于出血证的治则是

A.急则治标

B.缓则治本

C.标本同治

D.扶正兼祛邪

E.祛邪兼扶正

急则治其标:

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

又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

大小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

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当新病较急之时,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0.不属于反治法的是

A.以热治热

B.以补开塞

C.以寒治寒

D.以热治寒

E.以通治通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主要有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21.治疗虚劳阴虚证用

A.四君子汤加减

B.四物汤加减

C.桂附地黄丸加减

D.理中汤加减

E.沙参麦冬汤加减

虚劳阴证的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质红,舌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生津。

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天王补心丹。

22.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

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选用

A.白虎汤加减

B.清暑益气汤加减

C.清暑解毒颗粒

D.香薷饮加减

本题为阴暑。

治疗宜解表散寒,去暑化湿。

方剂选用香薷饮加减,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十滴水。

23.蒙药中传统剂型不包括

A.灰剂

B.丹剂

C.散剂

D.油剂

E.膏剂

蒙药的传统剂型有8种:

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此外还有搅全剂与酒剂,现已不常用。

24.空腹血糖的正常参考值是

A.3.0~7.1mmol/L

B.2.8~6.5mmol/L

C.3.9~6.1mmol/L

D.3.2~7.8mmol/L

E.4.1~6.6mmol/L

空腹血糖的正常参考值是3.9~6.1mmol/L。

25.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是

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B.《巢氏诸病源候论》

C.《肘后备急方》

D.《外台秘要》

E.《金匮要略方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官府颁行,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荟萃宋以前历代方剂之精华。

26.属于处方正文内容的是

A.患者姓名

B.规格

C.临床诊断

D.药价

E.药师签名

处方正文内容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27.川芎茶调散的“药引”是

A.姜汤

B.米汤

C.盐水

D.清茶

E.黄酒

中成药的药引。

黄酒:

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

姜汤:

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

淡盐水: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焦三仙汤:

至宝锭;

鲜芦根汤:

银翘解毒丸;

清茶:

川芎茶调散;

米汤:

四神丸、更衣丸。

28.处方中书写炒三仙,应付

A.炒谷芽、炒白术、炒神曲

B.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

C.炒麦芽、炒白术、炒山楂

D.炒苍术、炒谷芽、炒栀子

E.炒神曲、炒山楂、炒麦芽

炒三仙是指三种中药,是指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有健胃消食的功效。

常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症状。

29.常放在斗架中上层的是

A.黄芩、黄连、黄柏

B.地骨皮、千年健、五加皮

C.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

D.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

E.大黄炭、黄芩炭、黄柏炭

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常置于高层,如月季花、白梅花与佛手花;

玫瑰花、代代花与厚朴花;

地骨皮、千年健与五加皮,络石藤、青风藤与海风藤;

密蒙花、谷精草与木贼草等。

30.属于“十八反”的组药是

A.硫黄与朴硝

B.郁金与丁香

C.乌头与半夏

D.牙硝与三棱

E.人参与五灵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31.不属于妊娠禁用中药的是

A.丁公藤

B.巴豆霜

C.马兜铃

D.白附子

E.天仙藤

《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收载的妊娠禁用中药有:

丁公藤、三棱、干漆、土鳖虫、大皂角、千金子、千金子霜、川乌、马钱子、马钱子粉、马兜铃、天山雪莲、天仙子、天仙藤、巴豆、巴豆霜、水蛭、甘遂、朱砂、全蝎、红大戟、红粉、芫花、两头尖、阿魏、京大戟、闹羊花、草乌、牵牛子、轻粉、洋金花、莪术、猪牙皂、商陆、斑蝥、雄黄、黑种草子、蜈蚣、罂粟壳、麝香。

32.因易泛油而需置阴凉干燥处贮存的饮片是

A.山药

B.苦参

C.半夏

D.当归

E.黄柏

泛油:

习称"

走油"

,是指因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在受热或受潮时其表面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呈现油状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饮片泛油是一种酸败变质现象,影响疗效,甚至可产生不良反应。

含油脂多的饮片,常因受热而使其内部油脂易于溢出表面而造成走油现象,如柏子仁、桃仁、杏仁、炒苏子、当归、炒酸枣仁、炒莱菔子等。

含糖量多的饮片,常因受潮而造成返软而“走油”,如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黄精等。

33.极易吸湿粘连的饮片是

A.炙当归

B.炙黄连

C.炙黄芪

D.炙川芎

E.炙泽泻

粘连:

是指有些固体饮片,因受热发粘而连结在一起,使原来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如芦荟、没药、阿胶、乳香、鹿角胶、龟甲胶、儿茶等。

34.在霉菌与害虫繁殖生长的旺季,对饮片的养护宜采用

A.通风养护法

B.密封养护法

C.高温养护法

D.清洁养护法

E.对抗贮存法

采用密封养护法使饮片及炮制品与外界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细菌、害虫等隔离,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药物的影响,保持饮片的原有质量,以防虫蛀、霉变。

35.贮藏饮片时,水分应严格控制在

A.1%~5%之间

B.5%~9%之间

C.7%~13%之间

D.13%~17%之间

E.17%~21%之间

一般炮制品的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5%~75%。

36.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中,有效的含义是

A.有效的药学服务

B.选用的药物对患者不造成伤害

C.有效地保证用药安全

D.保证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E.最大限度的减少卫生资源的消耗

所谓有效,即确保有药有效。

一名合格的执业药师在建议临床医师或指导患者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时,必须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37.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会降低疗效的是

A.补中益气汤与抗胆碱酶药联用

B.黄连解毒汤与降血脂药联用

C.六君子汤与抗震颤麻痹药联用

D.黄连与抗生素联用

E.瓦楞子与酸性药物联用

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酯酶药联用,治肌无力疗效较好。

黄连解毒汤、大柴胡汤与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剂联用,可增强疗效。

六君子汤等与抗震颤麻痹药联用,可减轻其胃肠道副作用,也可能影响其吸收、代谢和排泄。

黄连、黄柏葛根等具有较强抗菌作用的中药与抗生素类药联用,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如瓦楞子、海螵蛸、朱砂等,不宜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阿司匹林等联用,以免因联用而疗效降低。

38.婴幼儿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不包括

A.宜用轻清之品

B.宜用滋补之品

C.宜用消食导滞之品

D.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E.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用药及时,用量宜轻;

宜用轻清之品;

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39.不属于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的中毒症状的是

A.心律不齐

B.胸闷、心悸

C.恶心、呕吐

D.血压上升

E.大汗虚脱

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的中毒表现为两方面。

循环系统:

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

严重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搏骤停而死亡。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40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是

A.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相关的反应

B.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C.人接受超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D.人接受超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有关的反应

E.以上均不是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是指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41~4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与肾

B.脾与肾

C.脾与肝

D.心与肾

E.心与脾

41.与“水火既济”生理功能相关的两脏是

42.与“水不涵木”病理变化相关的两脏是

41.D、42.A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

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

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

肝肾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如肾阴不足常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则称之为“水不涵木”。

(43~5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

B.脾

C.肾

D.肝

E.肺

43.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是

44.称为“水之上源”的是

45.称为“封藏之本”的是

46.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是

47.为“脏腑阴阳之本”的是

48.称为“娇脏”的是

49称为“刚脏”的是

50.称为“华盖”的是

43.A、44.E、45.C、46.B、47.C、48.E、49.D、50.E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主行水,所谓“肺为水之上源”。

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又称“娇脏”。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所以,肾为“封藏之本”“先天之本”“阴阳之本”。

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51~5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痰多易咯

B.风寒表证

C.寒饮内停

D.风热表证

E.干燥少津

51.风寒犯肺一般以咳嗽兼见

52.风热犯肺一般以咳嗽兼见

53.燥邪犯肺一般以咳嗽兼见

54.痰浊阻肺一般以咳嗽兼见

51.B、52.D、53.E、54.A

咳嗽的辨证论治。

风寒犯肺证:

临床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选用杏苏散加减。

中成药可用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浆、杏苏止咳糖浆。

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粗,咯痰黏稠,色白或黄,咽痛,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选用桑菊饮加减。

中成药可用蛇胆川贝枇杷膏、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燥邪伤肺证的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辛凉清润。

选用桑杏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

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肃肺。

选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液。

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耳鸣。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养阴清肺丸、参贝北瓜膏。

(55~57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火炽盛

B.肝气郁结

C.阴血亏虚

D.心脾两虚

E.心肾不交

55.症见心烦不寐,小便短赤,证属

56.症见不寐多梦,急躁易怒,证属

57.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食少便溏,证属

55.A、56.C、57.D

不寐的辨证论治。

心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为不寐,心烦,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舌尖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宜清心泻火。

选用朱砂安神丸加减。

中成药可用朱砂安神丸;

如兼心肝火旺者,可选泻肝安神丸。

肝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为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平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嗳气时作,或胸闷喜太息。

舌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

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成药可用解郁安神颗粒、逍遥丸。

阴血亏虚证:

临床表现为不寐,健忘,心悸怔忡,虚烦不安,甚则盗汗、梦遗等。

舌偏淡,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治宜滋阴养血。

选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中成药可用天王补心丸、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宜健脾养心。

选用归脾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58~61题共用备选答案)

A.保和丸

B.葛根芩连汤

C.参苓白术散

D.四神丸

E.大承气汤

58.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宜

59.泄泻腹痛,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0.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61.黎明之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58.A、59.B、60.C、61.D

泄泻的辨证论治。

食伤肠胃证:

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选用保和丸加减。

中成药可用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开胃健脾丸。

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

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水古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成药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丸、香砂六君丸。

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为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选用四神丸加减。

中成药可用四神丸、涩肠止泻散、固本益肠丸、固肠止泻丸。

(62~64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不换金正气散

B.异功散

C.养胃增液汤

D.枳实导滞丸

E.麻仁丸

62.小儿厌食,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调,面色少华,舌苔薄白或薄腻。

63.小儿厌食,食而不化,面色萎黄,神倦多汗,大便偏稀,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苔薄白,脉无力。

64.小儿厌食,口干多饮,皮失润泽,大便偏干,手足心热。

舌偏红少津,苔少,花剥,脉细数。

62.A、63.B、64.C

小儿厌食的辨证论治。

脾运失健证:

临床表现为纳呆,食无味,或拒食,形体尚可,常伴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调,面色少华。

舌苔薄白或薄腻。

治宜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选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中成药可用枳术丸、健儿消食口服液、健脾消食丸。

脾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为不思进食,食而不化,面色萎黄,神倦多汗,大便偏稀,面色少华,形体偏瘦。

苔薄白,脉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选用异功散加减,中成药可用参苓白术散、小儿消食片。

胃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纳呆食少,皮失润泽,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

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宜养胃育阴,佐以助运。

选用养胃增液汤加减。

中成药可用龙牡壮骨冲剂。

(65~6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蚤休

B.莎草根

C.大腹子

D.坤草子

E.鼠黏子

65.香附的别名是

66.槟榔的别名是

67.重楼的别名是

68.茺蔚子的别名是

65.B、66.C、67.A、68.D

记忆性知识点,常用的中药正名与相关别名。

(69~72题共用备选答案)

A.麻黄

B.芦荟

C.白果

D.何首乌

E.千金子

69.易霉变的饮片是

70.易泛油的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