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511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哈勒尔(A.Haller)的田园诗《阿尔卑斯山》(DieAlpen)也显示出重归自然的愿望。

克洛普施托克(Klopstock)、克莱斯特(Kleist)、拉姆勒(Rammler)以及晚一点的科劳迪乌斯(Klaudius)等人都有大量歌颂大自然的作品。

画家兼诗人格斯内(Gessner)明确表示:

“我喜欢乡间的草地和原野式的树丛,反对修剪的绿篱组成的迷宫式的花园。

”诗人哈格多恩(F.vonHagedorn)写道:

“尊重自然吧,让人工的东西远远地离开。

  除英国外,法国的自然风景园也对德国,特别是德国南部的园林有很大影响,尽管在时间上德国与法国几乎同时出现自然风景园。

但是法国、德国与英国却不同,英国在1750年后以布朗(L.Brown)为代表的纯净的风景园已发展成为以钱伯斯(W.Chambers)为代表的英中式或中英式园林,而这时法国和德国才刚刚出现风景园的思想。

法国人坚信,英国风景园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园林的推动。

法国最早的风景园就是这种掺杂着中国园林的英中式园林。

德国也一样,大片的英国式园林作为整个画面,中国式的园林或小建筑则成为园中的道具。

由于园主不同或地点不同,园林中有时英国式多,有时中国式多。

德国人把这种园林称为感伤主义园林,把它归属于后巴洛克或洛可可时期,把中国式园林建筑称为点景物。

这种点景物还有假山、山洞、叠水、小桥及村寨,后来又有土尔其、印度式建筑及模仿古罗马或中世纪时期的建筑废墟等。

  可以说德国风景园就是从模仿这种英中式园林开始出现的,并且常常是很盲目地模仿。

那时德国人把这种园林叫做中国式或英国式的,这种模仿完全是处于好奇心,但结果却带来了园林的根本变革。

早期的风景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渐渐地侵入原有的几何园中,使之自然风景化;

二是新设计的自然风景园。

  几何园转变为风景园是当时的大趋势。

从1770年开始,德国历史上众多的巴洛克园林大多部分或全部地被改为自然风景园了,不过绝大多数几何园并没有彻底改变其基本骨架,特别是中轴线,水渠等多保留着。

几何式园林转变成自然风景园的主要作品有波茨坦的无忧宫(Sanssouci)、卡塞尔的威廉山(Wilhelmshohe)和曼海姆附近的什未钦根(Schwetzingen)。

  无忧宫是一座巴洛克及洛可可式园林,洛可可宫殿建于1745年(图1),它最初是弗罗德里希一世的夏宫。

园林的主轴线是一条东西向的林荫大道,它始于园林入口,从宫殿前穿过,延伸到新宫(NeuePalais)。

严谨的轴线上有喷泉、雕像,但是整座园林并不是中轴对称的。

早在1754-1757年园中就建了一座中国式建筑——中国茶亭(ChinesischesTeehaus)(图2),这是德国园林中较早的中国式建筑,它尺度较大,在镀金柱廊内有一圈中国人物雕像,不过除了室内陈列着中国瓷器外,整座建筑与中国建筑相差甚远,外观上它更象一座蒙古包,雕像也如同是穿着中国服饰的西方人。

1770年在园的北部建了龙塔(Drachenhaus),它是受钱伯斯1762年在丘园(KewGardens)中所建的中国塔的影响而建的。

与钱伯斯的塔一样,龙塔也犯了个大错误,即塔的层数是偶数,并且建筑不伦不类。

1772年无忧宫的中轴线旁建了规模较大的自然式的狍园,从而打破了中轴线,改变了巴洛克几何园的面貌。

  卡塞尔的威廉山最初是山地巴洛克园林。

黑森的亲王卡尔(Karl)1699-1700年冬天曾去意大利旅行,他对在弗拉斯卡蒂(Frascati)的花园别墅,特别是阿尔多布兰迪花园(VillaAldobrandini)和罗马附近的法尔尼斯花园(VillaFrnese)非常欣赏,回国时他带回了意大利建筑师古尔尼罗(G.F.Guerniero),让他在卡塞尔以这种园林为蓝本,设计当时还叫威森斯坦(Weissenstein)的山地巴洛克园林,并于1718年建成。

园林的主轴线由山顶一直延续到卡塞尔市区,长达5公里,其中在园内有2公里(图3),花园高差约300米,设计中水沿着这条轴线从山顶一级级跌下,共600级,后来只建了200级,轴线上设有水剧场,雕塑等。

  50年以后,曾在英国学习过自然风景园的施瓦茨考夫(Schwarzkopf)重新规划该园,他大量引入英中式园林,同时建了很多异国情调的点景物,有1782-1785年建造的一个中国村寨,名木兰(Mulang),村寨坐落在一条小溪旁,以一重檐中国亭为中心(图4),周围散落着中国农舍及小桥。

其它点景物有规模宏大的古罗马水渠废墟,英国式的古堡,还有清真寺,小金字塔的等。

  几何园的风景式转变在当时最完善的实例是什未钦根花园,它是由皮家格(Pigage)1753年设计建造的法国式园林,其主体是半圆形的宫殿,宫外是圆形的花园。

皮家格在这座几何式花园里也建造了些英中式的小建筑和假山,其中中国式木桥有十余座(图5)。

1777-1785年该园由斯开尔(F.L.vonSckell)重新规划,当时斯开尔刚丛英国学成归来,他的规划把园的北部彻底变成了自然风景式园林。

几何形方池变为自然式的湖泊,水渠作为几何式与自然式的过渡,其岸线在几何园一面多保留原状,而在自然式一侧则改为自然曲折的驳岸了,这样风景式与几何式就很理想地结合了起来。

斯开尔在园里也建造了一些点景物,有一座清真寺和一些古罗马的建筑废墟(图6)。

  就在一些几何园被改为风景园的同时,德国的一些新建园林则直接采用了自然风景园的风格,最早的实例是德骚(Dessau)附近的沃尔利兹(Worlitz)园,它已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英中式园林了,而是从观念上形式上都有了发展。

德骚的弗兰茨亲王(Franz)在1763和1766年两次与他的建筑师冯.挨德曼斯多福特(F.W.vonErdmannsdorft)及园林师艾瑟贝克(J.F.Eyserbeck)去英国考察风景园及历史建筑。

后来他们又去意大利,学习文艺复兴建筑,回国后于1769年开始建造夏宫沃尔利兹园。

由于受英国与意大利园林及建筑的双重影响,沃尔利兹园成为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出色作品。

  面积110公顷,位于易北河边凹地的沃尔利兹园是河谷式风景,中心是长条形的沃尔利兹湖,水面向四方广泛延伸,又通过水渠联系一些小湖面,湖中有岛,景色十分深远(图7)。

通过水面把全园划分为几个景区,园中有多条深远的视景线,其终点多为沿湖布置的点景物。

这些点景物尺度都较小,整个园林是自然风景式的,园外是牧草地,充满大自然的野趣。

为便于借景,特加高了沃尔利兹城中的教堂钟塔,使该教堂在视线上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图8)。

  沃尔利兹园位于德骚园林群中心,周围还有很多大小园林,重要的有奥兰尼报姆(Oranienbaum)、路易袖姆(Luisium)、给奥揪姆(Georgium)、某西考(Mosigkau)、西哥里姿山(SiglitzerBerg)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大的园林文化圈。

  沃尔利兹园在刚建好时就成为一个出色的园林而吸引了大批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对以后风景园在德国的发展起过关键的作用。

德国当时著名的园林理论家希尔施菲尔德(C.C.Hirschfeld1742-92)1785年说:

沃尔利兹园是“德国的最高贵的园林,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自然式园林。

”歌德(J.W.Goethe)在1778年的一封信中写道:

“这里(指沃尔利兹)无限美丽,当我们走过湖泊、水渠及林地时非常激动......这里是天堂中的田园。

”歌德还说,沃尔利兹园和希尔施菲尔德的书籍使他产生了对园林艺术的兴趣,魏玛(Weimar)园就是这一兴趣的产物。

  魏玛园没有特定的设计者,之所以成为风景式园林主要是由于歌德的影响。

早些时候这里仅有围绕宫殿布置的小的几何式园林,但是1774年宫殿和主要园林部分被烧毁了。

歌德到魏玛后不久,于1776年搬进了伊尔姆河(Ilm)边上的园林屋(Gartenhaus)(图9),并长期在此写作。

1778年歌德与魏玛的君主奥古斯特(H.K.August)作为弗兰茨亲王的客人游历了沃尔利兹,从此对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一直参与魏玛园的规划,并且先后去德国中部的哈尔茨山(Harz)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这两处风景地对他建造魏玛园都有很大启发。

  歌德于1778年在园中建了一处隐居所—路易森寺院(Luisenkloster),它是一个小圆亭,周围有中国式的假山叠水。

这时园中还都是些局部的风景片段,如同一个个单独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建筑点缀在一丛丛植物群里。

1787年有了总的规划,把这些建筑通过由树丛限定的视景线联系起来,并扩建了园林,大片的草地、树丛,高低起伏的谷地使园林产生了特有的魅力。

歌德在1788年还参与了园中罗马屋的设计。

这时的魏玛园已是大片的风景园了,不过这种早期的风景园中仍有英中式园林的影子,难怪俾德曼(W.F.vonBiedermann)说:

“歌德的魏玛园创造了一所根据中国艺术精神的最宏伟的中国风格的风景园林(图10)。

  德累斯顿也有两座著名的早期风景园——塞菲斯多夫谷(SeifersdorferTal)和普牢恩舍园(PlauenscheGrund)。

前者是一条几公里长的谷溪,作为市民的郊游地;

后者是上层社会的散步园。

两园中都建有一些茅舍、小寺庙和纪念物等景物。

  霍恩海姆(Hohenheim)的“英国园”(EnglischeAnlage)是1774年开始建造的,20公顷的长条形的园林完全是自然风景式的。

园中有众多点景物,包括古罗马的废墟,中世纪的小教堂等。

歌德曾游览该园,但是他并不欣赏这座园林,认为它“仅仅是一些小的景物”。

而希尔施菲尔德和席勒(W.Schiller)则比较欣赏它。

  风景园发展到1785年以后开始了净化的过程,英中式园林越来越少,自然式园林越来越多。

其主要原因是建造的中国式建筑大多不成功,比例失调,不伦不类又矫柔造作,加上一些园林理论家抨击对中国建筑的模仿,使得中国建筑也越来越少。

尽管点景物并没有彻底消失,但主要以欧洲本身的建筑形式为主,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或建筑废墟等,而整个园林是逐渐地向纯净的表现自然质朴的风景园方向发展。

  前面提到的卡塞尔威廉山在1785年以后风景式成为其主导风格,那条2公里长的巴洛克主轴线尽管仍然保留着,但已成为自然式的大草坡,成为一条视线轴了,轴线旁的林缘线也不再是一条直线。

很多处叠水变成了小溪、瀑布、湖泊等景观,原有的数条附轴线已完全消失(图11)。

(二)园林理论书籍

  德国的园林理论书籍差不多是和第一个德国的风景园同时出现的,它们不仅仅是评论风景园这一新的园林形式,总结新的设计手法,而且也是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莱比锡的美学家苏尔泽(J.G.Sulzer1720-79)在1771-1774年写了《艺术美的普遍原理》(AllgemeineTheoriederschonenKunste),这是德国最早的有关园林理论的著作之一,其中心思想是:

园林必需象大自然一样,人工必需模仿自然。

在书中他还确立了园林艺术在艺术范畴中的地位,他说:

“园林艺术应该与建筑艺术具有同等的权利,园林属于艺术范畴,它直接来于自然,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园林师.....园林要模仿大自然。

”苏尔泽的书后来曾多次再版。

  当时最有名的园林理论家是基尔大学教授希尔施非尔德。

他说:

“苏尔泽是德国第一个把园林作为艺术范畴来考虑的人,我要把春天里的第一枝花献给他。

  希尔施非尔德1779年出版的五卷本的《园林艺术原理》(TheoriederGartenkunst)是风景园的经典理论著作,他认为设计一个风景园有三个步骤:

  ①园林作为“缩小的自然”必需以自然为蓝本;

  ②园林要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差别,要与大自然的风景不同;

  ③这种不同不是要园林以不自然对抗周围的大自然,而是园林必需有“艺术的升华”。

  这三点概括起来与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极为相似,它是自然风景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极为精辟的总结。

  希尔施非尔德对当时英、德、法三国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风景园都作了评论,由此他系统地逐条论述了园林的各个组成要素,如:

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山洞、废墟、纪念物等,还解释了一些心理因素,如:

舒适性、美学、情感、画境等,并且阐述了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关系。

  他认为:

“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丰富,园子也因此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更加活跃。

”“在高处或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景观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观变化都是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反一块平地不适合于造园,“因为它太单调,而做地形处理又花费太多。

”“园林师要回避平地与丛山,选择美丽的缓坡丘陵地造园。

”“风景园与几何园不同,在这里园林师的任务才算开始,而建筑师已无用武之力。

在风景园中设计师根据植物的种类、高度、形状、色彩来设计。

”“绿色是优美的风景最重要的色彩。

”“风景园中的水面如同建筑里的镜子、人的眼睛......”他对动水、静水及各种水的动态,如:

湖、溪、瀑布、泉等均有描述。

  他还把园林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时间分为早、中、晚园;

根据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园;

根据位置分为山地、谷地、林地园;

根据园主分为帝侯园林、贵族园林、私家园林等。

他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大众园林(Volksgarten),一个开放的为所有公民享用的园林。

最后他对园林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

“园林是这样一个场所,在那里人们能够舒适地、安逸地享受乡村生活的利益。

能够享受自由、观赏、散步、空气、凉爽,可以陶冶精神。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消遣的场所,它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它是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大自然的景物,它是哲学上的避难所,它是乡间的大自然的景致。

”“园林的基本规则是唤起风景的自然美,同时要唤起艺术的情感,使自然美得以升华。

  希尔施非尔德把园林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围,他的理论对十九世纪的园林设计都有指导意义,比如公园设计。

  在书中他还论及了中国园林,那时欧洲的中国热正处于高潮中,他说:

“世界各地的园林中,中国的园林是最令人注意,最被人叙述的可爱。

最少我们确然知道,英国人强烈的偏爱这种园林,而法国人和德国人,也开始放任他们倾向这偏爱,人们现在所要求的,并不是依照他们的理想而造成园林,乃是中国的或中英的园林”(陈受颐:

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

他对当时大量仿建中国园林持否定态度,在1777年出版的《中国园林统治概念的驳斥》(WiederlegungdesherrschendenBegriffsvondenchinesischenGarten)中,他甚至还有极为偏激的描述:

“中国人只懂得种植谷物和水稻,他们对植物几乎一无所知。

  1782年希尔施非尔德还写了《园林爱好者手册》(Taschenbuchfü

rGartenfreunde)。

  1779-1780年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对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它的实质是主张反扑归真,追求个性解放。

歌德的《感伤主义的胜利》(TriumphderEmpfindsamkeit)和《择邻记》(Wahlverwandtschaften)影响极为深远。

其它一些重要文献有瓦尔特(J.J.Walther)1779年的《园林艺术实践》(PractischeAnleitungzurGartenkunst),美地库斯(F.C.Medicus)1782年的《园林艺术文集》(BeitrogezurschonenGartenkunst)。

这两本书主要内容是园林实践。

另外还有贝克尔(W.G.Becker)1795年的《园林之友手册》(Taschenbuchfü

rGarten-Freunde),科塔(Cotta)1795年的《自然园林之友手册》(Taschenbuchfü

rNatur-undGartenfreunde),格罗曼(J.G.Grohmann)的《思想杂志》(Ideenmagazin),其中《思想杂志》在1779-1850年间共出了60册。

(三)高潮期的风景园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风景式园林已经是德国园林设计的主导风格,但是这些园林还不是纯净的自然风景园,他们大的面貌多是英中式园林,至少是自然风景式园林加上众多点景物。

中国式小建筑在这期间广受喜爱,成为必不可少的景物。

除此之外还有隐居所、废墟等等一些感伤情调的景观。

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掺加着一些好奇古怪的兴趣,这种兴趣在一开始是促进风景园发展的,但是到了1800年以后,其手法已完全僵化,当初精巧轻盈的感伤情调的景致到这时往往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病态的寄托,因而渐渐遭到反对。

  风景园在德国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净化的过程,自然风景式比重越来越大,点景物越来越少,到1800年后纯净的自然风景园终于出现了,并且涌现出大批经典作品,风景园在德国达到了高潮。

这些经典的作品是与三位设计大师紧密联系的,即斯开尔(FriedrichLudwigvonSckell1750-1823),莱内(PeterJosefLenne1789-1866)和平克勒(LudwigHeinrichFü

rstvonPü

ckler-Muskau1785-1871)。

  斯开尔1750年出生于园林世家,父亲是宫廷园艺师,曾和皮加格一起完成了什未钦根巴洛克园林设计。

斯开尔1773年在凡尔塞花园中工作并学习勒瑙特(LeNotre)的设计手法。

1773-1776年他得到法耳茨的君主特奥多尔(C.Theodor)的资助去英国,拜布朗和钱伯斯为师学习自然风景园,并且考察了大量的英国园林,如布朗的斯道威(Stowe)和勃棱海姆(Blenheim)以及钱伯斯的丘园(KewGardens)。

回德国后他在法耳茨(Pfalz)任职近三十年(1776-1804)。

后来特奥多尔成为巴伐利亚的选帝侯赴慕尼黑,这对斯开尔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斯开尔最早的作品是对什未钦根进行了风景式的改造。

他1780年设计的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的顺恩布什园(Schonbusch)可以说是德国最早的纯净的自然风景园。

在这里他把原来狩猎园中的多条放射状大道改造成为一条条深远的视景线。

他已不再用什未钦根园中曾用过的废墟等伤感情调的点景物,也不再用异国情调的素材,而是根据自然风景的特征把园林的景观加以强化,成为大自然风景的艺术升华。

该园面积有50公顷,中心是湖泊及开阔的大草地,湖中有岛,水位很高,他把园林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美茵河(Main)也引入了园中,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图12)。

  1789年曼海姆的城墙拆除后,他设计了环城绿带。

同年受特奥多尔之托,他参与了慕尼黑的“英国园”(EnglischerGarten)设计,但当时主要是提一些建议。

  由于为特奥多尔设计园林,斯开尔于1840年去慕尼黑定居。

在慕尼黑一带他留下了大量作品,主要有“英国园”和纽芬堡(Numpfenburg),这是他一生中设计的高潮时期,也是德国风景园走向成熟的开始。

  特奥多尔最初只是希望把“英国园”建设成为一军事用地,最终之所以建成风景园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出于当时的形势,特奥多尔在1789年颁布法律,把英国园建成一个大众公园。

当时的设计师是鲁姆福特(Rumford)。

1790年依萨尔河(Isar)的大坝建成,使得这片被水淹没的河谷地排除积水,在此基础上种植了上万棵树木,形成了四大片景区:

草地、林地、田野、及湖泊。

当时鲁姆福特建造了多处感伤式的点景物,引人注目的有弗莱(J.Frey)1789年设计的中国塔(ChinesischerTurm),这个五层高的木塔可以说是德国风景园中最成功的中国式建筑(图13)。

在中国塔附近还有中国农庄。

其他景区还有中国式的小店及小桥。

1792年中国塔一带的公园建成并开放。

  斯开尔1804年开始着手“英国园”的设计,对于他来说设计一个公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尽管这以前欧洲很多亲王的园林都已开放,但是从一开始就作为公园来设计却是全新的。

希尔施非尔德在《园林艺术原理》中已提出公园的概念,不过他担心园林向公众开放以后,“人群混合会带来无秩序的混乱,”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忍受对称,也可以采用直线。

”也就是说公园可以是几何式的。

但是斯开尔的“英国园”却完全是自然风景式的。

他强烈批评鲁姆福特的规划,“认为那并不是风景如画的景致,大部分区域单调乏味。

”他也反对已建好的中国式和其它异国情调的景观。

“我们必须奉劝那些刚刚从事造园艺术的人,要他们反对古怪的、不成型的、趣味低劣的中国建筑,至多只能模仿它们一点点儿,最好是一点点儿也不模仿。

”他曾试图把已建成的中国塔等点景物拆除。

在这里斯开尔象布朗一样只用三个要素:

草地、树丛和水面来塑造空间。

他所追求的是布朗那种清淡的原野景致。

  斯开尔在园子南部把城市中心的景致引入公园,使之与公园成为一体,“以便让人们同时感到城市风景如画。

”园北不太理想的城市建筑用密林隔开。

扩大湖面并堆了几个岛,除开阔的湖泊外,其它水系或设计成河谷式风景,或穿过大草地,为草地开阔的空间带来活跃的气氛(图14)。

  “英国园”也是城市规划的杰作,它把城市中心与公园相连,把大自然引入了闹市区,城市风景从而转变为自然风景,它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