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4853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专业中级综合知识大纲及回答熟悉部分文档格式.docx

质量成本占销售额比例

19熟悉劣质成本的概念及组成

概念:

不增值的质量成本,包括非符合性成本和符合性成本中不增值的部分

20熟悉质量信息管理的要求

①识别信息需求

②识别并获得信息来源

③转化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④利用信息来确定并实现战略和目标

⑤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

⑥评估收益,以便改进

21熟悉质量教育培训的范围及各层次培训的目的

1高层管理者培训:

了解意义、责任,身体力行

2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员工培训:

建立理解,分享经验教训

3特殊职能部门人员培训:

明确影响因素和所需技能

4广泛的基础培训:

建立认识,掌握常识

22熟悉设计策划培训的含义和培训的制约条件

含义:

根据需求制订培训计划的过程

制约条件:

①制度②人力资源方针③财务④时间周期⑤态度和水平⑥资源

23熟悉常用培训方式和选择培训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①评估、评价的形式②培训目标③费用④时间地点、时间和顺序⑤学员的基本情况⑥设备

24熟悉培训实施过程管理的主要活动

①培训前:

提供支持,介绍信息

②培训中:

提供应用能力的机会

③培训后:

收集并提供反馈信息

25熟悉强制性标准的形式

1全文强制:

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

2条文强制:

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

26熟悉推荐制性标准的概念

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

27熟悉制定标准的对象

国家标准的对象:

①互换配合

②保障人体健康

③基本原料、燃料

④通用基础件

⑤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

⑥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

⑦工程建设

⑧其他重要产品

行业标准的对象:

①产品结构要素和互换配合

②技术术语、符号等通用技术语言

③信息能源等

④通用零部件

⑤工农业产品的设计生产等

⑥工农业产品的品种规格等

⑦工程建设的勘察规划

地方标准的对象:

①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

②药品、兽药等法律要求

③其他法律要求

企业标准的对象:

①企业生产的产品

②补充的技术要求

③工艺工装等技术要求

④可制定严于国标、行标、地标的产品标准

28熟悉标准制定的一般程序、标准的备案和复审

程序:

①预备阶段②立项阶段③起草阶段④征求意见阶段⑤审查阶段⑥批准阶段⑦出版阶段⑧复审阶段⑨废止阶段

备案:

将标准文本报送到备案受理机构,进行登记和存档,以备查阅

复审:

确认现阶段标准继续有效或者可以修订、废止

29熟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的概念

简化:

缩减类型数目

统一化:

归并表现形态

通用化:

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的子系统

30熟悉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1贯彻执行

2贯彻实施

3正确地制定企业标准

4积极承担任务

5建立和健全体系

6监督检查

31熟悉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32熟悉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及表示方法

①等同采用IDT②修改采用MOD

33熟悉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原则:

①符合法律

②以相应国际标准为基础

③尽可能等同采用

④尽可能采用一个国际标准

⑤尽可能同步

⑥同国情相结合

⑦制定、审批等要符合法律

⑧无标准时可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34熟悉WTO/TBT协议的基本原则

①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

②非歧视原则

③标准协调原则

④同等效力原则

⑤相互承认原则

⑥透明度原则

35熟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主要结构

①领导②战略③顾客与市场④资源⑤过程管理⑥测量、分析与改进⑦经营结果

36熟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概要

①评价作为

②评价制定、部署情况

③评价方法

④评价资源

⑤评价过程管理,包括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

⑥评价方法

⑦评价绩效和改进,包括主要绩效指标、对比结果

37熟悉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原则

1有限范围原则

2统一立法、区别管理

3实行行政区域统一管理、组织协调的属地化原则

4奖优罚劣原则

38熟悉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

违反规定的产品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9熟悉《产品质量法》明令禁止的产品质量欺诈行为

1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

2伪造产地

3标注厂名厂址不真实

4掺杂、掺假

40熟悉《产品质量法》对企业及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引导措施

①推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②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③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④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⑤实行奖励制度

41熟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行为准则: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②诚实公正、全心全意地服务

③认真学习

④充分运用知识技能

⑤加强法制观念

相关要求:

①处理好公共关系

②处理好与企业、顾客的关系

③处理好同事关系

42熟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企业内部要求:

①质量评定

②质量检验

③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

④质量审核

⑤安全、环境鉴定

社会评价要求:

①质量认定

②质量监督

③质量仲裁

④质量咨询

第二章供应商质量控制与顾客关系管理

1熟悉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典型形式

①竞争关系②合作伙伴关系

2熟悉企业自产-外购的决策影响因素

1经营环境分析

2市场供应情况

3企业自身情况

3熟悉供应商评价的基本原则

1全面兼顾与突出重点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熟悉产品质量要求信息和质量协议的基本内容

质量要求信息①技术文件

②法规要求和强制性标准

质量协议:

质量管理的契约,规定了权利和义务

5熟悉供应商业绩的评定方法

①不合格评分法

②综合评分法

③模糊综合评价法

6熟悉KANO模型的含义

1理所当然质量

2一元质量

3魅力质量

7熟悉顾客要求的识别与确认

①描绘和分析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

②分析产品要求

③分析相互作用的输出要求

④在此基础上确定产品服务要求和过程要求

8熟悉顾客满意度指标

确定顾客满意度指标是测量与评价的核心部分

①绩效指标必须是重要的

②绩效指标必须能够控制

③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和可测量的

9熟悉顾客关系管理的含义

企业为了最终获得顾客长期价值的一种管理方法

10熟悉顾客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收集顾客信息

②顾客识别

③与顾客接触

④调整产品和服务

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

1熟悉ISO9000族文件的结构

①GB/T19000基础和术语

②GB/T19001要求

③GB/T19004业绩改进指南

④GB/T1901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2熟悉标准应用的范围

①需要证实有能力提供产品

②通过应用体系,增强顾客满意

3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①符合②文件③实施④保持⑤改进

4熟悉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及要求

①作出承诺

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③正式发布质量方针

④确保建立质量目标

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⑥规定组织的职责和权限

⑦指定管理者代表

⑧确保内部沟通

⑨进行管理评审

5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至少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

还应包括信息、合作伙伴、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

6熟悉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及控制要求

(1)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①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②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③顾客沟通

(2)设计和开发:

①策划②输入③输出④评审⑤验证⑥确认⑦更改

(3)采购:

①加强采购过程的控制②采购信息应准确③对采购产品的验证应作出规定

(4)生产和服务提供:

①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②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③标识和可追溯性④顾客财产⑤产品防护

(5)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①校准或检定②调整③标识④防止失效⑤防止损坏

7熟悉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要求

①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②获得作业指导书

③使用适宜的设备

④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⑤实施监视和测量

⑥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8熟悉对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①顾客满意的监视②内部审核③过程的监视和测量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9熟悉对不合格品控制的基本要求

确保识别不合格品并加以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仍按预期的要求交付使用

10熟悉数据分析的要求

数据分析提供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1顾客满意

2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3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4供方

11熟悉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纠正: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对象:

不合格)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对象:

不合格的原因)

1评审不合格

2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4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5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6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①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②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③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④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⑤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12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①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

②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③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④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⑤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⑥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⑦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

⑧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13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和分类

审核目的:

①确定受审方管理体系或其一部分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适宜性)

②评价管理体系确保满足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的能力(充分性)

③评价管理体系实现特定目标的有效性(有效性)

④识别管理体系潜在的改进方面(效率)

审核分类:

①第一方审核:

内部审核

②第二方审核:

对组织感兴趣的相关方

③第三方审核:

外部独立的组织

14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活动及主要内容

(1)审核的启动:

①指定审核组长②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准则③确定审核的可行性④选择审核组⑤与受审核方建立初步联系

(2)文件评审的实施:

确定文件所述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性

(3)现场审核的准备:

①编制审核计划②审核组工作分配③准备工作文件

(4)现场审核的实施:

①举行首次会议②审核中的沟通③向导和观察员的作用和职责④信息的收集和证实⑤形成审核发现⑥准备审核结论⑦举行末次会议

(5)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①审核报告的编制②审核报告的批准和分发

(6)审核的完成

15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区别及联系

①认证包括了审核的全部活动

②审核是认证的基础和核心

③审核仅需提交报告,认证需要颁发证书

④审核报告发出即告结束,颁发证书后认证活动并未终止

⑤认证包括纠正措施的验证,但审核不包括

⑥审核不仅只有第三方审核,但认证是第三方审核

第四章质量检验

1熟悉产品验证及监视的概念

验证: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监视:

对某项事物按规定要求给予应有的观察、注视、检查和验证的活动

2熟悉理化检验的内容

1物理检验:

应用物理学原理和各种检测仪器对产品性能或物理量进行的检验

2化学检验:

应用化学物质和试验仪器,依据一定的测试方法以确定产品的化学组分及含量

3熟悉感官检验的内容

依靠感觉器官进行质量评价或判断

4熟悉在线检测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①扩大检测范围、节省检测时间、节省搬运过程

②主动测量,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工艺过程参数

③消除人为影响因素

④效率高、速度快

局限性①要配合生产设备,无法应用于传统的生产设备上

②准确度、精密度不高

③环境要求较高

④要求有较高技术素质的能力的作业人员

⑤不可能完全取消人工检测(如首、末件的人工检测)

5熟悉质量检验机构的主要工作范围

①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律法规

②编制和控制质量检验程序文件

③质量检验用文件的准备和管理

④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检验

⑤检测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⑥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6熟悉质量检验机构的设置

①集中管理型质量检验机构(按职能划分、按产品划分)

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质量检验机构

7熟悉检验站设置的基本原则

①要重点考虑设在质量控制的关键作业部位和控制点

②要能满足生产作业过程的需要,并和生产作业节拍同步和衔接

③要有适宜的工作环境

④要考虑节约检验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8熟悉几种主要检验站设置的特点

①进货检验站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产品实现的本组织检验,二是在供货单位进行检验

②工序检验站有两种形式:

一是分散的,二是集中的

③完工检验站:

产品在某一作业过程、环节全部工序完成以后的检验

9熟悉质量检验计划的作用

①降低质量成本中的鉴定费用,降低产品成本

②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物质和劳动消耗

③充分发挥检验职能的有效性,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④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使产品质量能够更好地处于受控状态

10熟悉检验计划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检验流程图,确定适合作业特点的检验程序

②合理设置检验站、

③编制质量特性分析表。

制定产品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

④对关键组分编制检验规程

⑤编制检验手册

⑥选择适宜的检验方式方法

⑦编制测量工具、仪器设备明细表,提出补充计划

⑧确定检验人员的组织形式、培训计划和资格认定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等

11熟悉编制检验计划的原则

①充分体现检验目的

②对检验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③关键质量应优先保证

④综合考虑检验成本

⑤详细说明场所、方式、方法、数量、要求,并经双方共同评审确认

⑥随产品变化作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12熟悉检验流程图的编制过程

①首先要熟悉和了解产品技术文件和质量特性分析

②其次要熟悉作业文件,了解作业流程

③然后确定检验工序和作业工序的衔接点及主要检验方法,绘制检验流程图

④最后评审

13熟悉编制检验指导书的要求

①所有质量特性应全部逐一列出,不可遗漏

②合理选择适用的测量工具或仪表,并标明型号、规格、编号

③正确选择并说明抽样方案

14熟悉检验指导书的基本内容

①检测对象:

受检产品名称、型号等

②质量特性值:

按产品质量要求转化的技术要求

③检验方法:

规定基准、程序、方法、频次等

④检测手段:

检测计量器具的名称和编号

⑤检验判定:

规定判定准则

⑥记录和报告:

规定记录事项、报告内容

⑦其他说明

15熟悉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的原则

①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

②对产品适用性的影响程度

③顾客可能反映的不满意强烈程度

④非功能性影响因素(如外观、包装等)

⑤不合格对下一作业过程的影响程度

16熟悉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的内容

根据不合格严重性分级原则,针对具体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特性不合格对其严重性分级,分级表应明确列出不合格的项目、状况及严重性级别

17熟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为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质量特性要求的产品,并规定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18熟悉不合格品的处置

①纠正(包括返工、降级、返修)

②报废:

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采取的措施

③让步:

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

19熟悉检测误差

质量检验结果的质量综合表征。

检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20熟悉检测误差产生的来源

①计量器具、仪器设备和试剂误差

②环境条件误差

③方法误差

④检验人员误差

⑤受检产品误差

第五章计量基础

1熟悉计量的分类和特点

分类:

①科学计量(基础性)

②工程计量(应用性)

③法制计量(公益性)

特点:

①准确性: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②一致性:

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可重复、可再现、可比较)

③溯源性:

任何一个测量结果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④法制性:

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2熟悉《计量法》的基本内容

①计量立法宗旨

②调整范围

③计量单位制

④计量器具管理

⑤计量监督

⑥计量授权

⑦计量认证

⑧计量纠纷的处理

⑨计量法律责任

3熟悉SI导出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

量的名称

SI导出单位

名称

符号

用SI基本单位和SI导出单位表示

[平面]角

弧度

rad

1rad=1m/m=1

立体角

球面度

sr

1sr=1m2/m2=1

频率

赫[兹]

Hz

1Hz=1s-1

牛[顿]

N

1N=1kgm/s2

压强

帕[斯卡]

Pa

1Pa=1N/m2

能[量],功,热量

焦[耳]

J

1J=1N·

m

功率,辐射通量

瓦[特]

W

1W=1J/s

电荷[量]

库[仑]

C

1C=1A·

s

电压,电动势,电位,(电势)

伏[特]

V

1V=1W/A

电容

法[拉]

F

1F=1C/A

电阻

欧[姆]

Ω

1Ω=1V/A

电导

西[门子]

S

1S=1Ω-1

磁[通量]

韦[伯]

Wb

1Wb=1V·

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

特[斯拉]

T

1T=1Wb/m2

电感

亨[利]

H

1H=1Wb/A

摄氏温度

摄氏度

1℃=1K

光通量

流[明]

lm

1lm=1cd·

[光]照度

勒[克斯]

lx

1lx=1lm/m2

[放射性]活度

贝可[勒尔]

Bq

1Bq=1s-1

吸收剂量

戈[瑞]

Gy

1Gy=1J/kg

剂量当量

希[沃特]

Sv

1Sv=1J/kg

因数

英文

中文

1024

yotta

尧[它]

Y

1021

zetta

泽[它]

Z

1018

exa

艾[可萨]

E

1015

peta

拍[它]

P

1012

tera

太[拉]

109

giga

吉[咖]

G

106

mega

M

103

kilo

k

102

hecto

h

101

deca

da

10-1

deci

d

10-2

centi

c

10-3

milli

10-6

micro

μ

10-9

nano

纳[诺]

n

10-12

pico

皮[可]

p

10-15

femto

飞[母托]

f

10-18

atto

阿[托]

a

10-21

zepto

仄[普托]

z

10-24

yoct

幺[科托]

y

4熟悉测量仪器、测量设备的定义

测量仪器: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测量设备:

为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的组合

5熟悉标称范围、量程和测量范围的概念

标称范围:

测量仪器的操纵器件调到特定位置时可得到的示值范围

量程:

标称范围的上限与下限之差的绝对值

测量范围:

测量仪器的误差处于规定的极限范围内的被测量的示值范围

6熟悉稳定性、漂移的概念

稳定性:

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漂移:

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慢变化

7熟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

系统误差:

在对同一量的多次测量结果中,结果保持常量或以一种可预测的形式的变化

随机误差:

在对同一量的多次测量结果中,结果以不可预测的形式变化

8熟悉标准不确定度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概念

标准不确定度:

以标准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个其他量的值求得时,这些其他量的方差和协方差适当和的正平方根

9熟悉扩展不确定度的概念

用标准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半宽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10熟悉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常用方法

①已知扩展不确定度和包含因子

②已知扩展不确定度和置信水平的正态分布

③t分布、均匀分布、反正弦分布、三角分布、梯形分布、两点分布等

④由重复性限或再现性限求不确定度

11熟悉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U=ku(y)

11熟悉测量控制体系的概念

为实现测量过程的连续控制和计量确认所需的一组相关的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