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4619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文档格式.docx

●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②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

3.1950年打着联合国旗号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燃到中国国土。

同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抗美援朝。

1953年美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阶段。

5.充当“世界警察”,谋求世界霸权:

1999年,绕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袭击。

从18世纪英国的殖民地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最雄厚的头号经济大国,哪些重大的事件对美国经济崛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

英国殖民统治)、

美国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

黑人奴隶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日本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最近,中日政治关系“雪上加霜”:

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争夺东海油气田,致使两国政治关系持续低温;

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失利,迁怒中国……。

1.古代中日和平交流的史实: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鉴真东渡日本。

2.近代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3.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⑴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及影响: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割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始了资本输出)

⑵参与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⑶1931—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二战的一部分)

●侵华的原因:

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所以想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而摆脱危机。

●侵华事件及暴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组建731部队,实施细菌战等

●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等

中国战胜,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 

②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 

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

4.一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5.二战后,日本逐步走上经济大国之路:

20世纪40年代末,恢复战前水平;

50年代,进一步发展;

70年代初,高速增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①20世纪70年代后,致力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奉行不同于美国的中东政策③90年代后,提出改造联合国安理会的想法,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

6.日本历史的历次巨变,对我们的启示:

要重视科技、人才;

实行改革开放等

俄国

2006年被定为中国的“俄罗斯年”

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2.侵华活动:

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瑷珲条约》等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成为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⑵1871年,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危急。

左宗棠率军收复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中俄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⑶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一战

⑴加入“协约国”集团

⑵1917年11月,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一战。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推动了我国革命的发展。

4.列宁:

在探索苏俄富强之路时先后施行了两种经济政策: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⑵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5.斯大林:

⑴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利: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⑵二战中:

(领导苏联的卫国战争)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三次重大战役及其作用:

①莫斯科保卫战:

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②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场及二战的转折点 

③柏林战役:

迫使德国战败投降,结束欧洲战事

●1942年与中美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参加雅尔塔会议,并根据会议决议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6.赫鲁晓夫:

⑴1953年改革:

虽取得一些成效,,但并没打破斯大林模式,而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⑵美苏争霸:

为对抗北约组织,1955年,成立了以其为首的华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7.戈尔巴乔夫:

(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苏共总书记)

其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1922年底成立,共存在69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使两极化格局被打破,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①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要始终坚持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要坚持改革开放 

⑤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二:

科技

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用途:

防洪灌溉,观光旅游。

秦汉时期:

1.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医学:

①“医圣”张仲景(东汉):

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②“神医”华佗:

研制成“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数学:

《九章算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祖冲之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3.地理学——郦道元著《水经注》。

隋唐时期:

1.隋朝:

大运河、赵州桥2.唐朝:

雕版印刷术、火药。

宋元时期:

1.宋朝:

活字印刷术(毕升)、指南针、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2.元朝: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

明清时期:

1.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2.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时期的科技特点:

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但总体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时期:

1.国防科技:

1964年原子弹、1966年导弹、1967年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代新型杂交水稻。

3.国家制定发展高新科技的“八六三计划”。

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动力:

蒸汽机

◆成就: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瓦特:

蒸汽机、史蒂芬森:

火车

◆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无从受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电力的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动力:

电机和内燃机

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等、亨利·

福特改进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德国卡尔·

本茨发明汽车。

◆当时中国虽有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更加反动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现实,中国受益微乎其微。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人类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

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

生物工程(克隆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此时中国逐渐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融入到世界科技潮流中去。

认识和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专题三:

经济(经济是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社会大变革,封建制度确立):

1.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2.商鞅变法中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秦国)。

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秦始皇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空前发展):

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隆盛时代):

表现:

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

措施:

唐太宗:

改革赋役制度,减少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实物代替服役。

武则天: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唐玄宗:

改革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3.元世祖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

①把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②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③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

④编定《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仍保持领先地位,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但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

近代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1953年,党中央公布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据此制订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建立起东北工业基地。

3.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失误:

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⑴1982年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⑵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979年广东、福建→1980年经济特区→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经济开放区,海南建省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⑶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专题四:

土地所有制

中国:

1.秦国商鞅变法:

承认土地私有(地主所有)

2.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农民所有

3.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集体所有

4.改革开放后:

土地公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农民赎买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归地主

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

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新兴地主所有)

专题五:

改革

一、中国古代改革

●春秋时期:

管仲改革——使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中原(标志:

葵丘会盟)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富国:

①奖励生产②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

①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②推行县制 

③统一度量衡

◆意义(影响):

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确立了封建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潮流

◆内容:

①迁都洛阳(494年)

②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忽必烈改革 

大力推行以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政治上: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经济上:

推行重农政策。

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世界近代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赎买份地 

③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实质:

对农民的掠夺。

◆评价:

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沙皇专制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

①政治上:

废藩置县 

②经济上:

殖产兴业 

③文化上:

文明开化。

俄、日改革的相同点:

①目的:

摆脱危机,巩固统治②方式、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③影响: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中国戊戌变法:

◆序幕:

公车上书。

◆时间及标志: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①政治: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②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③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文化教育:

创办刊物,开放言论;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作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比较中日改革:

中国失败、日本成功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②改革派力量不同

三、现代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成功的:

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

中国的邓小平改革

失败的:

苏联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资本主义改革:

罗斯福新政

认识:

①改革势在必行②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③改革要实事求是、坚定不移等

专题六:

中国对外交往

一、古代:

汉:

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路线: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唐:

政策:

开放 

对外交流频繁: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宋:

海外贸易发达。

明:

活跃频繁。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清:

闭关政策 

影响:

①积极影响:

防御西方殖民势力 

②消极影响: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二、近代

一战后:

参加了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0—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

中国的权益受到侵犯:

①虽为战胜国,但巴黎和会却无视中国的合法权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②作为华盛顿会议的参加国,却被迫接受“机会均等”、“门户开放”的原则。

二战后:

1945年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现代(新中国)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1年重返联合国(26届联大)

4.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5.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6.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②正确的外交政策③外交家们的才能

中国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国际关系大变动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变化:

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⑵雅尔塔体系下,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⑶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从中得出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专题七: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平友好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朝:

⑴秦始皇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⑵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⑶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管辖

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同为一家”。

民族政策:

开明;

史实: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辽宋夏金元时期: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

澶州之战;

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和: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44年宋夏和约;

1141年宋金和议。

少数民族政权简表

元朝:

民族进一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清朝民族政策:

恩威并重措施:

①镇压准噶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②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③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

④会盟、联姻,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与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这些措施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专题八:

政治

一、古代雅典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代达到极盛,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但其民主原则仅限于男性成年公民

二、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秦朝: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汉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⑴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②强化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十三州部刺史。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

尚书、中书、门下;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元朝:

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

(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明清: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政治:

明:

废宰相制度;

设厂卫特务机构;

设廷杖制度

清:

雍正时设军机处;

思想文化:

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方式及代表国家:

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民族解放运动:

美国(总统制)

资产阶级改革:

日本(君主立宪制);

俄国(沙皇专制)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 

◆ 

时间:

1848年2月;

◆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地区:

欧洲

2.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巴黎公社(1871年)

3.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5.20世纪末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表现:

苏东剧变

◆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6.20世纪晚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进入了崭新的时期。

◆开始的标志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可得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①要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②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③要加强执党的自身建设等

专题九:

近代化的历程

从14—18世纪整个世界开始逐步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