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441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6.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7.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10.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过失B.执行皇帝意旨

C.草拟皇帝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

11.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2.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13.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

14.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到了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又“有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钱穆史论的是(  )

A.秦汉正式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并建立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

B.秦汉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于不同的部门

C.汉代选官为选举、首重门第标准,唐代选官为考试、打破门第限制

D.汉、唐、宋时期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明代立国后不久即废止宰相

15.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

“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

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

”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16.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

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

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

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

17.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

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18.《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

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

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D.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19.据《明史》记载:

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

“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

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

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21.1876年葛元煦在《游沪杂记》中写道:

“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2.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

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

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

利之所在,对敌如戏

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

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

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

23.“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

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

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

”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  )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24.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

“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区域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

”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5甲午战争时期,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

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  )

A.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B.想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

C.深爱民族国家并据理力争D.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

26.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27.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8.1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

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义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B.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事实

C.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可信度更高D.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29.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

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

“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

”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30.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

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活动,我偏静坐;

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

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

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A.太平天国运动中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D.新文化运动中

31《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

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

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

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

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32.《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3.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

34.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竭尽全力论证满洲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论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性超强的民族,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多民族搭起来的积木。

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是(  )

A.批判排满兴汉主张B.揭露日本侵华野心

C.开启民众家国情怀D.激发国人守土抗战

3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

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36.孙中山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

这一运动应是(  )

A.戊戌变法B.太平天国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这段材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38.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

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39.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中写道:

“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

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

”下列史实中,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袁世凯劝退清帝,赞成共和,化解南北对峙

C.孙中山信守承诺,辞职下野,让位于袁世凯

D.袁世凯力图恢复秩序,废除共和,重建帝制

40.列宁说: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  )

A.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

B.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

C.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

4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42.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

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43.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认为“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4.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45.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

“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

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

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

“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46.“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

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

”材料描绘的事件(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47.“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

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决定的提出

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D.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重大转折

48.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

“……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

“……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49.“帝国主义者既使军阀窃取政权,又使军阀盗卖国家;

既使军阀永演阋墙之争,令吾民受尽兵刀之苦,更唆使军阀压迫革命运动,欲吾民永无自决之日;

……而民心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下列各项中旨在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是(  )

A.北伐战争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50.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2道大题,51题25分,52题25分,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6分)

52.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

……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

“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

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5分)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