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435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质大赛题文档格式.docx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是(C)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

"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D)

 A.主体性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

揠苗助长"

陵节而施"

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萌芽阶段;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②创办业余党校;

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④建立教育基地。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

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2012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真题汇编

(二)

1.前苏联( C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

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C )

A.8~9B.9~10C.10~11岁D.11~12岁

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说明教育是( C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4.儿童道德性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是在(A  )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5.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C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6.概念的结构不包括(D  )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这是( A )的观点。

A.布鲁纳  B.克伯屈  C.赞科夫  D.怀特海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C )。

  A.传授知识  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D  )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 )。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没有正确答案

11.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有(D  )。

  A.比奈智力测验  B.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2.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 )

A.桑代克  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  D.布鲁纳

13.小学生的思维( C )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A )。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C.不为金钱,自甘寂寞  D.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16.《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B  )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4月2日  D.1995年9月1日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

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

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B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21.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ACD  )

A.群众性活动 B.以学生为核心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22.法律责任的类型有(ABCD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ABCD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2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ABCDE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E.不均衡性

25.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BE  )。

  A.道德意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

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其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2.请分析下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

“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

“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

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

“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要感谢谁呢?

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名学生的提问诱发同学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

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

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1.依法治校:

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课外活动:

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3.精细加工策略:

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简要回答学校的法定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4.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晨和晚上所受到的干扰是(D)

A.双重抑制B.前摄抑制C.单一抑制D.倒摄抑制

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D)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

4.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A)

A.正相关B.负相关C.倒U关系D.无关系

5.对(C)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A.教师的教学B.教师的课堂管理C.学生的学习活动D.教师的心理

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C)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9,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0.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许觔了广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11.“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长时已忆包括(ABCDE)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记忆D.言语记忆E.动作记亿

2.下列哪些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

(ACD)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敏捷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分配E.注意的时间

3.学习策略包括(ACE)

A.资源管理策略B.强化策略C.认知策略D.复述策略E.元认知策略

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几个阶段,它们是(BDE)

A.顺服B.依从C.行动D.认同E.内化

5.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ABCD)

A.知识学习B.动作技能学习C.心智技能学习D.社会生活规范(品德)学习

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CD)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能(ABC)

A.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B.进行自我管理C.投入到学习中去D.安静和驯服

8.个人内差评价的特点是(BC)

A.可以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B.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

C.可以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D.可以借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1,通常认为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2.知识学习的类型有符号学习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一般来说,动机具有_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_学习的心向与定势___

5.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量为___50%______时学习效果最佳。

6.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___强化______的结果。

四、简答题

1.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按照加涅的观点,在教学中需要完成哪几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牛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网馈;

(8)评定学习成果;

(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2.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2)激励学生的学习;

(3)改进教师的教学。

3.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

(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①展现教师的热情。

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

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

③使学习富有意义。

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培养创造性的活动、学生的兴趣。

④教学技巧多样化。

⑤提供明确的反馈。

⑥表示关心。

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D.教学论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C)A.8~9岁 B.9~10岁C.10~11岁 D.11~12岁

3.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晨和晚上所受到的干扰是(D)

4.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

(C)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C )  A.传授知识  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7.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A)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没有正确答案

8,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10.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11.对(C)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A.教师的教学B.教师的课堂管理C.学生的学习活动D.教师的心理

12.《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填空题

1.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4.知识学习的类型有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8、教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10、记忆的分类:

(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答案:

4.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5.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