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395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八年级教案下第七单元+第八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的人们认为:

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

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

“自然发生论”。

【讨论】: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

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

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

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

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生生论”:

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

天外来客?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

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

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

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

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

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

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

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

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

有一定温度;

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

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结】: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实现的。

五.课堂练习:

1、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由什么区别?

2、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生命起源的观点

地球生命来源于

生命发生的条件

自然发生论

非生命物质(非生物体)

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

生生论

最原始生命来源于未知的

宇宙生命论

生物(外星上)

在宇宙中长期演变形成的

化学进化论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神创论1、原始地球的条件

2、自然发生论2、生命起源的过程

3、生生论

4、宇宙生命论

5、化学进化论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

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

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

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

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

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些进化的环节呢?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

贴纸图

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质年代当中。

《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

(1)前寒武纪时期(始于约35亿年前):

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

(2)古生代时期(约始于5.44亿年前):

植物:

(真核)藻类→裸厥类→厥类

动物:

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

(3)中生代时期(始于2.45亿年前):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4)新生代时期(始于6640万年前):

被子植物和哺乳类、鸟类占优势

说明:

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即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等内容。

总结一句话:

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

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也就是达尔文。

首先我们来看看达尔文的一些简介(阅读教材)

 【讨论】:

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

(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设问

(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

阅读教材并讨论

自然选择理论

【教师总结】:

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

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

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

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总结本节的所有内容。

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

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

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

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

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

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

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

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

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

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

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

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

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

脑容量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

脑容量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

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

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

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蒙古利亚人:

中国人、日本人 

(2)高加索人:

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3)尼格罗人:

古巴人、印度人

(4)澳大利亚人:

美国人

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知识与能力

1、列出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举例说明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编制一张简单的生物检索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阅读、应用等体验对生物进行分类,并应用对生物的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时件中,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重点: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命名的方法。

难点:

活动一“尝试对生物的分类”,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

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

——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

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

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问:

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

最大的单位是界。

);

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

很好!

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

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

—(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

——(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

(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第2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1.初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认识不同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4.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增强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强化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1.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

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3.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一段植物类群的录象,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据植物科学家估计,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3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

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我们来讨论植物的主要类群到底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厥类植物、种子植物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动植物的进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观察植物进化树(出示植物进化树的挂图),从植物进化树图片中你获取哪些信息?

请同学分组讨论并思考,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1)观察植物系统进化树,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

(2)辨别各种植物类群的特征,“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进化树图片,辨别课桌上所摆放的各种植物,并经过讨论将结果填写在书上P39的空格里面。

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引导他们描述每种植物的形态结构,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不同植物的差异。

学生活动完成后,及时组织好全体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总结归纳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最后学生形成共识。

《三》、藻类植物

(出示海带、葫芦藓、盆栽铁线蕨、盆栽蚕豆。

【问】:

谁认识这几种植物?

哪种植物能开花结果,哪几种植物既不开花也不结果?

世界上不仅有绿色开花的植物,而且还有不开花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中能够开花并结出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

除种子植物外,那些不开花也不产生种子的植物,主要包括三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海带、葫芦藓、铁线蕨就分别属于这三大类植物。

【引导】: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诗句描绘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呢?

(藻类植物)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藻类植物都有哪些特征:

阅读教材P39——P40

藻类植物有的生活在淡水里,有的生活在海水里。

淡水藻类常见的有水绵,海藻常见的有我们食用的海带、紫菜。

下面就来研究这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

春天或秋天,晴天时,在野外的池塘和小河沟中,你们是否见过漂浮水面的绿色丝团?

请同学们捞起绿色丝团,用手摸摸,有粘滑的感觉,那丝状物的水绵呢。

用手摸摸培养皿中的水绵,是否有粘滑的感觉。

和老师说的是否一样。

观察:

水绵藻体的显微结构。

(出示挂图,学生对照挂图观察)。

提问观察结果:

 1.水绵有无根、叶、茎的区别?

(没有)

2.水绵细胞的结构有何特点?

(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海带和紫菜的颜色和形态。

(学生分组观察)提问观察结果:

 1.海带和紫菜有无根、叶、茎的区别?

(有/没有)

2.海带和紫菜分别呈什么颜色?

(海带是绿色、紫菜是红色的)

【结论】:

我们见到的海带和紫菜,好像有根、叶、茎的区别,其实它们的藻体不分根、叶、茎。

象根的部分叫根状物(起固定作用)和像叶的部分,叫叶状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海带和紫菜不呈绿色,是因为它们的叶绿体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藻黄素或藻红素,所以分别为褐色和紫色。

【教师补充】: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藻类植物可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并且是地球上氧气的重要来源。

2.海藻的药用价值很大,例如海带体内含有丰富的碘,长期食用海带,能预防和治疗“大脖子病”。

我国在2000年前已利用海藻做药。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的最低等的植物,它们大都生活在水中,形态各异,它们

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答】:

它们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下面同学们看看你们面前摆放的这些植物,它们都属于那种类群?

(学生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的葫芦藓和墙藓)。

培养皿中放的植物,就是苔藓植物。

(利用谈话法小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问】:

与藻类植物相比,葫芦藓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归纳:

苔藓植物是绿色多细胞植物,一般有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

苔藓植物的茎、叶上有无“筋络”?

苔藓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藻类植物(水绵)有什么不同?

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陆地)

【补充】:

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是植物界的拓荒者。

《二》、厥类植物

当你到风景区去旅游时,在山地阴湿的环境中往往长着许多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叶片比较大,背面有许多褐色的斑块隆起,它们的茎大多藏在地下,这些形态优美的植物就是厥类植物。

你吃过厥菜吗?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绿提琴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厥类植物中的一种——铁线厥!

 

(1)铁线蕨的叶片为什么呈绿色,它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2)叶柄很硬,它的内部有什么组织?

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学生观察铁线蕨)并阅读教材P42的内容。

然后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叶内不仅有机械组织,还有输导组织。

2.具有真正的根、叶、茎;

3.根、叶、茎中有输导组织和发达的机械组织;

自然界中的植物一般是靠什么繁殖后代的呢?

——(种子)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三大类植物,孢子比较显著,能脱离母体而发育,统称孢子植物。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靠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种子植物。

【教师讲解】:

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区别在于:

能够产生用于繁殖后代的种子,它们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种子植物适应干旱陆生环境的能力很强,分布极广泛,种类繁多。

根据种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而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那么,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这就是本节课需要解决地问题。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之间最大地区别就是——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三》裸子植物

在日常地生活里我们常见地植物中有哪些裸子植物,你能举出例子吗?

雪松、罗汉松、水杉、柏树、银杏、铁树……

裸子植物种类不算多,全世界有800多种,我国就有250多种,但是它们是构成森林地主要树种。

我国大部分森林都是以松树为主要树种构成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P45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