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387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兴洪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一轮复习历史训练8Word格式.docx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1.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

“书圣”、“画圣”、“医圣”分别是指()

A.张旭、顾恺之、李白B.张旭、顾恺之、杜甫

C.王羲之、吴道子、孙思邈D.王羲之、吴道子、张仲景

12..毛泽东说,唐玄宗前期会当皇帝。

下列史实不符合此结论的是()

A.改革吏治B.大兴文治C.任用姚崇、宋璟D.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

13.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白居易)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D.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

14.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秦朝——孝文帝改革——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B.汉朝——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C.唐朝——科举制的创立——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D.元朝——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

15.唐朝时,“六部”是由哪个机构领导的(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内史省

16.“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奉行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的唐朝统治者是()

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高宗

17.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千古流传。

他()

A.统帅军队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B.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

C.率领的军队称为“模范军”D.扭转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18.我国古代,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9.“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关系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岳飞抗金

20.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对于那些被征服的或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采取了开明的政策,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仍以他们的酋长为都督来统治管理其原来的地区和人民,长官可以世袭,唐政府还常常通过以宗室女嫁给各部落酋长,结成姻亲关系,加强他们与唐朝的联系。

请回答:

(1)材料是谁说的?

反映了怎么样的民族观念?

 

(2)材料二中说“唐政府经常将宗室女嫁给各部落酋长,结成姻亲关系,”请举出一例。

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你认为我国进行西部开发时,应当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2.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请结合所学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①;

②;

(2)结合材料一图示以及所学,秦统一后确立了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地方上秦朝采取了什么制度?

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出2点即可)

(3)材料二中的“上”“陛下”是谁?

主父偃的建议是什么?

这一建议有何巧妙之处?

(4)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请分别写出魏蜀吴这三国的建立者。

23.如下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隋朝末年,某人走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经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______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白渠 

⑤江南河 

⑥邗沟

A、⑤⑥③①B、②③⑤①C、④③②①D、⑥④①⑤

(2)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3)隋朝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4)比一比:

你知道大运河是今天哪条河的前身吗?

(5)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2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节选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

大唐是一个对外交往极其频繁的国家,对于大唐对外交往的某历史事件,郭沫若先生留下了“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的诗句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什么时期的盛世景象?

当时的在位的皇帝是谁?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

(4)材料四中,郭沫若先生的诗句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符合题意;

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故B符合题意;

自由平等和农民起义口号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

故C不符合题意;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科技落后,在世界上落伍了;

对于西方的照相机不了解,而不是慈禧明知故问,C项符合题意;

照相机可能通过“广东十三行”运来中国。

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辽和西夏都没有统一全国。

故A不符合题意;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满族建立的清朝统一了全国。

蒙古族、满族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统一了全国。

藏族建立的政权没有统一全国,回族没有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政权。

汉族不是少数民族,故D不符合题意。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成吉思汗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做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将“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勾画住,提醒自己不要选成“对的”。

还需熟悉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逐项进行分析,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玄宗时期,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第6次终于成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选D。

7.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东临太平洋,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南包南海诸岛,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东南至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A项符合题意;

BCD项不正确;

故答案选A。

8.D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铁木真统一蒙古,并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改年号为元。

所以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是不符合历史的。

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和北宋的《资治通鉴》,成吉思汗可以阅读。

突火枪和长城在成吉思汗统治时已经出现,所以ABC符合史实,故答案是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始皇和隋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状态;

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实现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故①符合题意;

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故②符合题意;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故③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

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

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

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

故④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也可采用排除法。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隋朝没有采取措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由此可见,③关于秦朝和隋朝共同点的表述错误,可以排除③,然后排除含有③的选项BCD,得出答案。

1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1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年号“开元”,统治前期改革吏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大兴文治,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末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朝政日趋腐败;

因此史实不符合“唐玄宗前期措施”的是选项D;

其余三项ABC属于唐玄宗前期措施,故选D。

1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选项A符合题意;

而选项B诗句描述的是歌舞;

选项C诗句描述的是好男儿尚武的气概;

选项D描述的是送别友人,不符合题意;

1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A项搭配不正确;

指南针的发明是战国时期,B项搭配不正确;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C项搭配不正确;

行省制度是元朝首创的,是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D项搭配正确;

所以答案选D。

15.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

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合题意;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6.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太宗的话。

意思是: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17.A

【解析】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有关。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乘机收复许多失地。

故A符合题意;

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秦桧杀害,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岳飞的军队称“岳家军”,故C与岳飞无关,不符合题意;

宋金对峙的局面是在岳飞被害后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认识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有关,是解题的关键。

分析选项,选择与岳飞有关的史实,得出答案。

18.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

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由此可知,①②③④符合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所以答案选A。

1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鉴真东渡促进中日之间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选项①②③属于中外和平交往的史实,而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纷争与融合事例;

可排除选项④。

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2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选项D符合题意;

而选项A是秦汉时期的特征;

选项B隋唐时期的特征;

选项C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1.

(1)唐太宗。

“华夷一体”“一视同仁”的观念。

(2)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好处: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交流。

(3)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

(1)前一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后一问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华夷一体”“一视同仁”的观念。

(2)前一问“唐政府经常将宗室女嫁给各部落酋长,结成姻亲关系,”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

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主题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交流。

(3)本题属运用层面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主题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

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重在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唐太宗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华夷一体”“一视同仁”的观念,说明这一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在同吐蕃交往中最典型的事例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从而促进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

今天我们进行西部大开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史为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需要做到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缩小地区差异,做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22.

(1)①军事②御史大夫

(2)皇帝;

郡县制;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答出任意2点)

(3)汉武帝;

推恩令;

不费一兵一卒削弱了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三国都答对才可)

(1)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是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2)依据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第二小问结合课本所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第三小问结合课本所学,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3)依据材料二中的“主父偃”、“推恩令”,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了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通过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削弱了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4)依据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的军队。

双方在官渡大战,曹操采纳谋士计策,打败袁军。

第二小问结合课本所学,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

孙权在长江中下有的势力巩固,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3.

(1)A.

(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交通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京杭大运河.

(5)今天的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称为京杭大运河.

(1)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故走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经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2)依据所学可知,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交通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形成京杭大运河.

(5)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连接大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达大都.今天的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称为京杭大运河.

24.

(1)开元盛世

唐玄宗

(2)曲辕犁

筒车

(3)科举制

(4)鉴真东渡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出自杜甫的《忆昔》。

“稻米流脂粟米白”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表现,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

故材料一描写了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盛世景象,当时的在位的皇帝是唐玄宗。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材料二的左图是曲辕犁,右图是筒车。

(3)根据材料三的“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诗描写的是科举制。

因为“金榜”和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关。

(4)根据材料四的“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在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辛勤不懈地在日本传播唐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故郭沫若先生的诗句描述的是鉴真东渡,影响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