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中标注的是轻声,如“笸箩”的箩(本音是luó
),“吆喝”的喝(本音是hè
)。
(二)教材各单元专题及基础知识练习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单元的专题(人文素养)和基础知识(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专题:
童话世界
本单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一。
其中《小麻雀》《金奖章》《大拇指汤姆》是精读课文,《“没头脑”和“不高兴”》《坚定的锡兵》是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重点:
1.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5课)。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课),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课),默读课(第3、4、5课)。
3.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2课)。
4.
学习描写人物语言时标点符号的用法(百花园一)。
【第二单元】专题:
人与自然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
其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
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课,百花园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
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课)。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
5.
学会质疑。
【第三单元】专题:
难忘的岁月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百花园三组成。
这个单元以“难忘的岁月”为专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三篇精读课文和《小英雄雨来》《紫桑葚》两篇略读课文。
基础知识练习: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第11、12、14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1、12、14课),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3、15课)。
给课文拟定小标题(第14课)。
了解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区别比较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百花园三)。
【第四单元】专题:
真诚的心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百花园四组成。
这个单元以“真诚的心”为专题编排了《酿》《十年后的礼物》《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三篇精读课文和《月下桨声》《彩票》两篇略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第16——20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17课)。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7课)。
体会关联词语(如果……就、即使……也)的用法(百花园四)。
【第五单元】专题:
中华文化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
五篇课文中《孔子》《“心正笔正”柳公权》《梅兰芳》是精读课文,《黄帝》《唐玄奘西行取经》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它通过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21、22、24课)。
朗读课文(第21、22、24课),默读课文(第23、25课)。
用修改符号修改常见的病句(百花园五)。
【第六单元】专题:
名著之旅
本单元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单元,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的。
这五篇课文全部都是名家笔下的名篇,其中《天窗》、《我是猫》、《武松打虎》是精读课文;
《杨子荣借题发挥》、《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是略读课文。
初步学习名著,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第26—30课)。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第27、29课)。
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使用本册教科书,通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逐步达到如下要求: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了解革命前辈和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顽强不屈、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
教育学生对人讲诚实守信用,树立诚实守信的美德;
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
走近名著,领略文学世界的斑斓和奇妙,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陶冶审美情操;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67个字,会写201个宇,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3.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6.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7.
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9.
学习浏览,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能用普通话交谈,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倡议书和活动总结。
三、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掌握两个原则:
一方面要在贯彻“课标”精神的实践中,不断寻求更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对符合“课标”精神的优秀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
(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目标,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要关注阶段目标,还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掌握学生在中年级段哪些未达到目标,具体缺漏些什么,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进行补充、强化。
教师还应注意到,本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一些目标是需要在整个学段达到的,教学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可能在前面教材中也曾涉及到过,在本册出现时则增加了难度和深度,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有的一些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的识字任务随课文安排。
在精读和略读课文中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
学生经过前四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识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样识字的效果会更好。
本册要求学生认167个字的识字量,这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
要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互相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仍然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引导学生与所学的生字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
根据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汉字。
会写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文的学习完成。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把写字任务妥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留到课外。
教师要对那些难写字、易混字作重点指导,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提示,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通过“词语采集”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
还可采取听写词语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五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教学时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和毛笔字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关于阅读
在小学各学段中,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在中、高段这个任务尤为重要。
“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读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当今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摆脱以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的这种习惯势力的束缚的同时,还要警惕另一种偏差出现,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这个问题在学习、落实“课标”精神的教学实践中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下面就如何落实“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和要求,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1.
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教师首先要对所教课文感兴趣,要读进去,要喜欢。
“课标”还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是进行语文训练,尤其是阅读能力训练的主要凭借,它们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挑选、安排的。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
要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所教课文感兴趣,要读进去,要喜欢。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教师则是最关键的。
他要理解作者的心,了解编者的心,启发引导学生的心,以达到四心相通的境界。
为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理解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
对文章所写的景物能欣赏到它的美丽,对所写的人物能感受到心灵的高尚、童心的天真可爱,对丑恶的思想行为能产生鄙视、憎恶。
同时还要琢磨编者的意图。
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编者的意图落实在教学中。
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键是教师对课文的兴趣。
试想,如果课文打动不了老师自己,他又怎样去用课文打动学生呢?
学生没了学习兴趣,还能得到什么训练
(2)要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深入钻研课文,有了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再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会很容易地找到切入点,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发法。
导入新课:
要精心设计,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
抓住教学时机:
要在学生接触课文后(初读预习后),最想提出疑问,最想解决疑难,最想表达感受——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开始学习。
教学设计:
要抓准切入点,精当地设问,合理地安排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用积极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的夸奖是不可少的。
但我们听到的有些评价往往是言不由衷的“好!
”“不错。
”“你真棒!
”,甚至学生说错了也是一句不置可否的“嗯,请坐。
”认为这样是爱护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提倡老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用简明精当的语言肯定他们的闪光之处,如:
“你能通过查字典自学这个词语,主动学习,精神可嘉!
”“你对这句话理解得更深!
”“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真会学习!
”……即便学生发表的见解不恰当,理解有误,也要用婉转的、有启发性的话引导他去再思考,去补充,去修正。
这样评价使学生明确“你真棒”棒在哪里,欠缺是在哪里,既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真诚平等地共同探讨,又发挥了老师的导向作用。
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领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方向。
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向前推进。
(4)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的辅助手段。
如实物演示、彩色挂图、实验、多媒体课件等。
要明确一点:
使用这些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从阅读教学的需要出发,为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服务,为了突破重点、难点,为了达到省时高效。
而不能用直观代替语言的理解,用热闹、花哨的形式转移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前面说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所谓“对话”这一理念,就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口袋,而是阅读的主体;
课本也不是过去的那种“教本”,而是“读本”。
在阅读中读者(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想象,他们每个人的感受、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拥有认真读书的时间。
在反对课堂上老师或滔滔不绝、繁琐分析,或琐碎提问的同时,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小组学习讨论,查找大量课外资料,代替个人阅读思考,以形式上热热闹闹的“合作”掩盖了教学的不扎实。
近年来就听到有些老师说:
“这么上课,老师备课可省大事了!
”这不正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个误区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吗?
那么,怎样才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读进去呢?
这就需要教材的编者和教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很好地发挥中介的作用。
我们这套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是下了大气力的。
以17课《十年后的礼物》为例。
教材编排的课后第1、2、3道思考题就是有意识地在发挥这种作用。
老师们要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第一部阅读任务。
这篇课文是采用插叙的写法来叙述的,这是学生在读过的课文中不多见的。
第3题“读一读第4、5自然段,想想作者写这部分内容有哪些作用”可以在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起了一个辅助作用,在完成这一步阅读任务时,老师不必扶得过多,只需引导学生按课后思考题去认真读懂课文。
学生在“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原本的先后顺序。
在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了主要内容以后,就可以依据第2题去深入理解课文了。
处理第2题“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不要简单地、孤立地去读,去体会每句话。
这道题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的凭借,也正是需要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内容。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达格妮不同心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围绕“她的心情前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通过找、读、想,学生会发现达格妮的心情随“礼物”而变化:
十年前那个和气的人答应送礼物——达格妮认为是“哄我”,表示怀疑;
当知道那人真的送给达格妮礼物,并知道他是一位大音乐家——达格妮无比高兴;
当感觉到乐曲中充满音乐家对自己的祝福——达格妮十分激动;
音乐家信守了自己的诺言——达格妮被深深地感动,并对生活更加热爱了。
这样,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这个过程中,就会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位大音乐家从承诺到实践诺言经历了十年,而这一事实将会使小姑娘达格妮终生难忘,不仅使她敬佩、激动、幸福,而且对她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那就是她情不自禁地喊出的“生活啊,我爱你!
”这是什么的力量?
是诚信,是音乐家那颗真诚的心。
此时,课文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教师怎么做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呢?
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教法”问题。
过去谈教法,今天仍然谈教法,但是理念不同,指导思想不同了。
我们今天讲的不是如何把手中的“教本”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了,记住了,考出好成绩来。
今天的教学方法不是简单了省事了,而是更要花大气力,下大功夫了。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活动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地以“对话者”的身份参与,不能像过去那样,老师:
“你听我讲。
”学生:
“我等你讲。
”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学习必然宽松了、自主了、主动了。
同时老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是高于学生的,因此,他又起到向导作用,当然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应当积极倡导并且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的。
总之,教师要进快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好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重视默读、朗读、背诵能力的培养。
默读
本册默读训练的重点,是加快默读的速度。
要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默读,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教学时,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
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主动提出,教师可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
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过程,一定要把训练落在实处。
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朗读
每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1大多安排的是朗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
虽然练习安排在前,但并不意味着朗读与感悟理解完全分开进行,朗读应该贯穿在阅读过程的始终。
由读得不正确到正确,不流利到流利,语气不够到有感情,是有个过程的。
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课堂教学需要而异,不要为指导而指导,为读出感情而读出感情,这样是指导不好,也读不出感情的。
朗读固然是一种技能,有读的技巧,但对初学朗读的小学生来说,过多的、单纯的强调技巧,会事与愿违的。
实际上,朗读是阅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训练。
作为能力培养它是目标,作为阅读
活动它又是手段。
朗读与理解是个双向活动:
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把理解了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理解感悟到了什么程度,就表达到什么程度。
对教材中安排的朗读练习我们要精心设计,很好地处理。
以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为了革命利益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十分感人。
课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接写邱少云,而主要是通过“我”的观察,写出“我”心理活动,进而表现英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的。
从文章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的出发,如果从朗读入手,进行理解、感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时,可以抓住这样几步来进行朗读与感悟的指导:
第一步,“潜伏阵地着火了”这部分要通过朗读来渲染气氛。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联系上文,敌人使出了“看家的本领”——向潜伏阵地打炮还不放心,竟使用了比炮轰还恶毒的手段“放燃烧弹”,这一个“竟”字一方面表现出敌人的穷凶极恶,一方面表明敌人使用这一招的严重性。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
”大火烧得有“声”有“势”,在联系第二自然段交代的战士们全身用厚厚的茅草伪装,伏在枯黄的茅草丛中。
本来就很危险的潜伏环境,此时的危险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
“哎呀!
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
……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写出邱少云已经处在烈火烧身的险境之中,一个“哎呀”两个“!
”表现了“我”看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紧张、焦急的心情,也告诉人们邱少云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第二步,要通过朗读体会“我”的内心活动。
面对烈火,邱少云能自救,也能他救——但是不可以去救;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可是又忍不住不看。
从“我”极度痛苦的内心,进一步体会出:
邱少云的表现关系到整个战斗的成败,同时也体会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
第三步,要通过朗读突出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
三个“为了”是邱少云行为的基础;
“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挪动”“没发出”是邱少云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战斗的胜利至死不忘严守潜伏纪律,做到“纹丝不动”的具体表现。
此时,这个“伟大的战士”的光辉形象定会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这样通过朗读——理解这样的双向活动,学生就不难体会出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从而也会更好地使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品质的熏陶感染。
背诵
背诵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训练。
首先对背诵的内容要理解,要“熟读”才能“成诵”背诵时还要有方法,通过背诵达到促进理解,增强记忆力,积累丰富的语汇,这是最终的目的。
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教材中常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过去的“要我背诵”变成“我想背诵”。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任务是理解和积累。
五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学词学句能力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老师的指导一定要得法。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
为防止学生机械地死背词典,还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例26课《天窗》一课中有一个比较生僻又很重要的词“慰藉”,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安慰”的意思,在教学中只让学生记下这个解释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是以词解词。
“慰藉”在课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什么给了“我”唯一的慰藉?
这小小的天窗给了“我”怎样的慰藉?
在雨天被关在家里的时候,在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