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321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在曲折中艰难发展,明朝中叶以后一些行业的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农户的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作为农户的副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展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1.商周时期冶铜技术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

2.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

3,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在汉代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青瓷(商周)→白瓷(唐)→青花瓷(元)→五彩瓷(明)→珐琅彩瓷器(清)

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明朝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大型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二)、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城市中“坊”、“市”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出现夜市。

(三)、宋元商业繁荣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明清商业缓慢发展

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城市中商业繁华,以经济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以江南为盛。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②发达的手工业③发达的商业(中小型工商业市镇兴起)④充足的货币

2.特点

①从区域和行业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

②从程度上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③从地位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推行:

商鞅变法时提倡,为历朝沿用,明清时期强化。

3.影响:

①积极:

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社会的稳定;

②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之后。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也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

(2)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通知。

3.创办近代工业

 

目的

企业

军事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安庆内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及其制造局

民用

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4.影响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题;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短暂的春天

1912-1919年

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鼓舞;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思潮的影响;

一战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较快发展

1927-1936年

全国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政策鼓励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爆发后

沦陷区:

来不及内迁的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

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

官僚资本的膨胀;

民族资本的萎缩

陷入绝境

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美国商品的涌入;

官僚资本的压迫;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工厂、矿山、商铺纷纷倒闭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和启示

1.影响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思想、国际国内市场等基本要素;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是冲击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民初,历届政府均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2.启示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

(2)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是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独立、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②中国仍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主要成就

①工业化: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曲折前进的十年

1.成就

①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的开展起来。

②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③1975年,邓小平组织中央工作,提出全面整段的思想,国民经济回升。

2.失误

①1958年,全国范围内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受到重大影响。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

①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2)意义:

解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最先进行的两个省是安徽和四川。

主要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一)主要内容

①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③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分

④改革产权制度——1992年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

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最大)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

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

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目的在于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其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

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3、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

一、开辟新航路

1、背景: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西欧人对黄金、白银的渴求;

《马可波罗游记》的刺激

(3)宗教推动:

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

受奥斯曼土耳其阻拦,传统商路不畅。

(5)技术条件:

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6)思想条件: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7)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经过:

A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B、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

葡萄牙人达﹒伽马:

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洋-----印度

C、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

西欧-----大西洋------美洲,

D、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

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3、影响:

打破了世界互相隔绝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联系,世界市场出现了雏形。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2、英国(“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经过

(1)英西战争: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英荷战争:

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3)英法战争:

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签订巴黎和约。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三、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3、交通运输业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4、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促使社会关系出现重大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⑤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主要的发明创造: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4)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2、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③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

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了市场虚假繁荣;

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应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胡佛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③导火索: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2、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二、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调整农业工业(核心内容);

③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④保护劳工权利;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

(1)经济:

减轻了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政治上:

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

(3)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组织进一步发展

①理论基础:

第二次经济大战后,发达国家洗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用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如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②成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③演变:

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2.福利国家的发展

①实质:

是由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②评价:

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社会稳定;

国家财政支出增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互换国家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造成的,为机器前,单靠自发市场机制已经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

(3)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游离干预。

2.认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但这只能暂时缓和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1.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评价

(1)积极:

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还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消极:

是国家垄断了全部的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继续试试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标志: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

(1)农业方面: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存在。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5、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三、斯大林模式

1.特点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干部职务终身制;

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

优先发展重工业;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评价

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严重超越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民主得不到发扬,法制遭到践踏。

4、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严重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经济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农业

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

提倡种植玉米

/

用经济惯例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鼓励个体和合作社经济;

鼓励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工业

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进行经营改革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提高

突破了旧经济体制

消极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目标脱离实际;

急躁冒进,造成混乱

改革后期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和世界银行WB。

3、内容: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汇率和汇价保持稳定。

4、影响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同一的标准和基础,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个体系也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形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于1995年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2、性质:

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3、影响

①关贸总协定:

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世贸组织:

有利于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可持续和透明进行。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三大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洲联盟

(1)欧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2)近代以来欧洲国家持续的冲突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2.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1965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1999年,欧元面世。

2、意义

提高了欧洲的经济地位,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成立: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性质:

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合作程度较低。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进程

(1)起步阶段(15世纪-18世纪中期):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2)发展阶段(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