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313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 政 学 教 案13章Word下载.docx

……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发生在你身边的经济现象?

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概览

•在对财政学基本问题讨论之前,先对此做一简要介绍:

•一、财政支出和收入规模及构成

•二、财政级次

财政学

•参考书目

•《财政学》主编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教程》蒋洪等著上海三联书店

•〈现代公共财政学〉胡庆康杜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公共财政学〉刘玲玲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美)哈维.罗森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基本框架

•第一篇财政基础理论

•第二篇财政支出

•第三篇财政收入

•第四篇财政政策

第一篇财政基础理论

主要讲述财政的概念、财政的职能

第一章财政的基本概念

•作为本书的开始,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并简单介绍财政学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财政学与现代公共财政学

•为什么有财政学与现代公共财政学两种称谓?

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西方教科书对财政学的界定

•财政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以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我国教科书目前对财政学的界定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邓子基)

•财政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北大)

•一、关于财政学

•简单地讲,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

它在经济分析方法上的特点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公”与“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何为“公”?

何为“私”?

在此,需进一步明确以下两个概念:

•1、公共部门:

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贯彻执行政府方针政策的经济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总和。

包括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两个子部门。

•2、私人部门:

公共部门的对立面,由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组成。

这些经济行为主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经济活动依赖于个人的收入或归个人所有的资产,并且以自身的利益为活动的宗旨。

•这样,财政学就对整个国民经济作了一个特殊的划分,这种划分可由下图表现出来,它体现了财政学对经济进行分析的基本“视角”。

•国民经济

•政府部门个人家庭部门消费

•公共企业部门私人企业部门生产

•公共部门私人部门

•问题:

如果把上述四个部门重新排列组合会出现什么结果?

•二、关于现代公共财政学

•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从与政府预算有关的组织政府收入、安排政府支出、提供公共品、矫正市场失灵、调节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概括、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所以,现代公共财政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即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三、从财政学到现代公共财政学

•从历史上看,西方公共财政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说开始于200多年前,以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

这段时期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限于政府财政收支管理。

这是与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思潮盛行、政府经济行为范围较窄相适应的。

•2、20世纪30年代至今。

•20世纪尤其是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广泛干预经济活动,政府的经济行为迅速扩展,从简单的财政收支扩大到对私人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节,甚至扩大到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并行成一定规模的公共企业。

与之相适应,原有财政学出现了新拓展,即出现了公共经济学,其标志便是1966年出版的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现代公共财政学杂志——《公共经济学杂志》。

•于是,有学者把原来的财政学称为旧公共经济学,然而,为了尊重传统习惯,人们往往仍用财政学代表公共经济学,前面冠以现代两字,即为“现代公共财政学”。

•由于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仍然是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主体,因此,财政收支依然是现代公共财政学的核心内容。

然而与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后者更注重财政收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同时也更注重严格的数理经济分析。

•与传统财政学相比,后者内容上也增加了研究公共部门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即回答为什麽需要公共部门,其活动领域应包括哪些范围(财政职能)。

•这实际上是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的界定问题,其研究往往是从市场失灵开始的。

•此外,内容上还增加了公共部门产品的定价问题及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宏观财政政策)等问题。

•四、我国学者对公共财政学的研究

•大体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建国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财政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公共财政的阶段。

•前一个阶段,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财政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机制,国家全面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经营到交换、分配与消费,都体现为国家的集中性分配。

国家财政集中绝大部分的财力参与社会的再生产,以行政手段在全社会配置资源并带动全社会人、财、物的流动,形成覆盖全民的具有平均性质的低水平的福利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财政从体制到具体的管理制度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初步行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财政体制及其管理制度,公共财政的建设初步提到了议事日程。

所以,“公共财政”、“公共经济学”在我国较多地出现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

•理论界在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的有益经验方面,在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基本取得了共识。

•许多学者强调,在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对政府职能的界定应体现具体的国情特点。

公共财政不仅要矫正市场失灵,同时还要培育市场、弥补“市场残缺”,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不仅在收入领域通过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收入分配、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还要在生产领域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同时,运用财政政策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二节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四、财政概念

•(教材24至31页)

•传统体制下,我国学术界对财政概念的探讨与争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观点。

其中,“国家分配论”、“社会再生产论”、“剩余产品论”、“社会共同需要论”以及“价值分配论”等具有代表性。

•“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以国家为分配主体。

•“社会再生产论”强调财政作为分配范畴应从社会再生产出发加以研究。

•“剩余产品论”强调财政分配是由剩余产品形成各种社会基金的一个经济过程,体现的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关系。

•“社会共同需要论”强调财政的分配应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分配活动。

•“价值分配论”强调财政的分配乃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

•总之,各种观点都承认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是一种国家的经济分配行为。

•那麽,现今应如何界定财政的概念?

•财政:

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政府经济行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活动。

(见教材30页)

第三节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坚持唯物辩证法。

具体化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借鉴西方经济学。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财政思想。

第二章财政学的工具——实证分析的工具与规范分析的工具

•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理论出发点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

•只有有助于增进福利的经济活动才是可取的。

那麽,福利的标准是什麽?

所以,必须引入规范分析。

•福利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准则——公平与效率是得到普遍公认的。

•此部分为学习财政学的预备知识。

第二章财政学的工具——实证分析的工具与规范分析的工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承认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机制,因此应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失灵时才需要政府的介入与干预。

这样,现代公共财政学的基本思路就是:

按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揭示政府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界定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与公共财政的职能。

我们的讨论也将循此思路展开。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只有有助于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活动才是可取的,讨论市场缺陷与政府的经济职能也要以此为标准。

•那麽,福利的标准又是什麽?

人们怎麽知道他们是否已达到最高福利?

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为此,必须引入规范分析的方法,介绍福利经济学(又称规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准则—效率与公平是得到普遍公认的。

•虽然对效率和公平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经济社会应以实现效率和公平为其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界定财政的职能以前,我们需要首先来探讨社会经济福利的两大基本准则——效率与公平,并进而了解经济效率的实现条件。

因为考虑到体系的完整及对比学习便于理解,故在此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一并介绍。

第一节实证分析

•所谓实证分析,就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麽”,他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虽然这种方法也贯穿于财政学,但相对规范分析来讲,重要性显然不够,故在此只做简单讲解。

•概括来讲,实证分析的工具如下:

•一、理论实证分析。

•根据若干基本前提,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定性的分析。

它有助于分辨那些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因素。

但一般来说,仅靠理论并不能说明某一特定因素是何等重要。

•二、经验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取得实际资料进行的实证分析。

共有三种经验研究方式:

•1、亲自采访。

•2、实验:

社会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3、经济计量研究。

第二节规范分析

•政府的目标就是人民的福利。

只要一个国家在物质上的进步和繁荣会给全体善良的公民带来道德上和物质上的福利,这种进步和繁荣就是合乎人民需要的。

——西奥多.罗斯福

•作为公民,我们要对不断出现的有关政府在经济中所起作用的建议做出反映并加以评价。

政府该征所得税吗?

政府该对汽车排放物进行更严厉的控制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是举不胜举的。

•既然政府从事的经济活动相当广泛,就需要某种一般框架来形成关于各种政府活动合意性的思想。

如果没有这种系统框架,各种政府方案就只能根据特殊的要求来进行评价,也就无法实行前后一贯的经济政策。

•绝大多数的财政学专家使用的框架是福利经济学,它是经济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讨论可供选择的经济状况的社会合意性问题。

•效率和公平是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准则。

•一、效率准则——帕累托最优

(一)效率的评判标准

•1、帕累托最优:

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即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恶化为代价。

•2、帕累托更优与帕累托改善:

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较,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

(2)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那麽,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

(二)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

•A、一般均衡分析

•考察处于相互联系的所有市场参与者以及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就是一般均衡分析。

•1、生产效率(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本部分考虑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给定的条件下,如何将各种不同的资源用于各种不同的产品生产才是最为理想的。

(1)等产量线:

能生产一定产量的各种资源组合的轨迹。

该曲线商的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资源组合,但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产量是相同的。

(2)边际替代率:

等产量线上某一点处于的斜率被称为该点上资源的边际替代率,它表明在某一资源组合状态下,不同资源相互替代的比率。

•(3)生产效率曲线:

所有满足生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点的连线。

•生产效率是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一个特征。

它的实践意义是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要求社会生产量达到最大化。

当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时,生产效率就意味着这种产品的产量达到最大限度;

当生产多种产品时,它意味着在一种产品的产量给定的条件下,其它产品的产量达到最大限度。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一般条件:

•用于生产两种(任意)产品(如产品X,Y)所使用的任何两种相同的生产要素(如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都相等。

即:

MRTSXLK=MRTSYLK

•2、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的怕累托最优)

•生产效率回答了应该“怎样生产”的问题,它要求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最好地利用现有技术和组织能力,将不同的资源合理地用于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以使整个社会的产品水平达到最大化。

但它没有回答应该“生产什麽”这一问题,没有说明怎样的产品组合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正是我们现在要阐明的问题。

(1)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是在现有资源、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限度的各种产品组合轨迹,它是生产效率曲线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点都满足生产效率。

(2)边际转换率:

生产曲线上某一点处的斜率称之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3)显然,最理想的产品组合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

它的确定取决于社会对不同产品的要求和愿望。

经济学家用无差异曲线来描绘人们的要求和愿望,并通常将这种要求和愿望概括为偏好。

•无差异曲线:

是使人们得到同等满意程度的各种不同产品组合的轨迹。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各个点给人们带来的满意程度或效用水平或福利水平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产品组合。

•(4)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处的斜率称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

它表示在某一产品组合状态下,减少一单位的某种产品需要增加多少其它产品才能使满意程度保持不变。

•(5)产品组合效率:

是指在产出水平给定的条件下能使社会的满意程度达到最大化的产品组合状态,其鉴别标准是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产品的边际替代率。

•3、交换效率(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符合了生产效率,我们就可以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达到产出量的最大化;

符合了产品组合效率,我们就可以使社会的满意程度达到最大限度。

然而,不论是生产效率还是产品组合效率都没有涉及这样一个问题:

不同的产品应怎样被各个人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人的愿望和要求。

•交换效率:

是指不同产品在不同个人之间配置的一种状态,即在某个人的满意程度给定的条件下,其他人的满意程度达到最大化,其理论鉴别标准是某一个人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一个其他人的产品边际替代率。

•所以,效率(或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同时满足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和交换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它是理论上所阐明的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其鉴别标准是同时满足下述条件

(1)不同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相等;

(2)不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社会的边际替代率;

•(3)各个人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效率,作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与交换效率的统一。

违背了任何一方面的要求都将使资源配置偏离效率。

从经济运行的规律看,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在理论分析中,我们往往单独考虑某一方面的效率问题;

•第二、在现有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并不是只有一种资源配置才具有效率,同时满足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和交换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有无数种;

•第三、上述对效率的分析都是静态的;

•第四、效率只是描绘了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它没有涉及收入分配问题。

•B、局部均衡分析

•二、公平准则

(一)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的工具有:

•1、洛伦兹曲线:

是一条下凹曲线。

贫富差距越大,该曲线就越往下凹,若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它就会与图中的OAD相重合;

贫富差距越小,它就越平直,当每一个人的收入都相等时,它就会变成一条对角直线,与图中OD相重合。

•2、吉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表面积E与三角形OAD的面积(E+F)之比。

•绝对平均分配的吉尼系数为0{E=0E/(E+F)=0},极端不公平的分配,吉尼系数为1{F=0E/(E+F)=1}。

•一般情况下,取值总是在0到1之间,其系数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

表示的是一种结果公平。

•3、贫困指数:

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二)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效率通常被比作如何将蛋糕做大的问题,公平则被比作如何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将蛋糕再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而分配蛋糕的方法往往会影响蛋糕的大小。

•绝对平均主义导致低效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累进税,又会打击一部分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因此,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经济学的一大难题。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

•在上一章我们探讨了社会经济福利的两大基本准则—效率与公平,本章将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市场失灵,揭示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运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而对公共财政的职能进行总体的界定。

第一节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完全竞争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市场状态,当某些条件不存在或不具备时,帕累托最优则无法实现,而且,在市场机制下收入或财富分配的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也不可避免,这就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市场失灵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经济学家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意识到公共部门介入经济运行已不可缺少,从而发展出了以政府干预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财政理论也发生了大变革,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公共产品问题。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

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私人产品是公共产品的对立概念,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

竞争性就是当某个人或某些人从这一产品的消费中得到好处时,必定会使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得到的利益减少或者根本不能从这一产品得到好处,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排斥性是说要让某些人不能消费这一产品也是可以做到的。

•很显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人都会希望由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自己免费使用(搭便车),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这是完全可行的。

另一方面,由于具有非竞争性,这类产品应免费提供。

但如果不能回收成本赚取利润,市场经济中的追求利润极大化的生产者是不会提供这类产品的。

•所以,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问题,而这些公共产品对消费者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政府部门的干预就非常必要。

对于公共产品问题将在第四章进行深入的论述。

•二、竞争失效,垄断现象存在

•为了保证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就必须有充分的竞争。

但这往往是做不到的。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得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

在垄断(不论是自然垄断还是其他情况引起的垄断)的情况下,厂商为了攫取垄断利润,往往会限制产品的产量以争取更高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故政府有必要进行干预。

•三、外部效应问题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一个人或厂商的行为或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这一现象决定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供给,难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

这就要求政府在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以非市场的方式矫正或解决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问题。

•四、市场不完全

•除了公共产品和具有外效部应的产品,还存在许多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市场不完全问题。

•市场在提供保险和信贷等方面无法兼顾社会效益,这也为政府活动介入这些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完全市场存在的领域主要有:

•1、保险市场虽然保险业发展很快,但私人市场仍不能为许多重要的风险提供保险,尤其是很多风险本身就是由政府行为引起的(如失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因而政府部门直接进入保险市场,提供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以完善保险市场就非常必要。

•2、资本市场例如在农业贷款、助学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住房贷款等领域,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但若向众多规模小、资信情况不明的客户提供信贷,金融机构对单位信贷额需支付的成本将大大上升,盈利则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