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212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陶渊明的自然美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

没有说。

既然已经得了真意,也就可以忘象志言,不必将它说出来了。

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待的形象中体会出陶渊明的真意: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

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

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手大块;

死,托体干山阿。

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乌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

汉代杨王孙说:

“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被认为违反了礼制,连他的儿子都不敢从命。

陶渊明却说: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在返回自然的意义上,裸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亡是躯体完全地复归于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的。

  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

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但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返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

  返回自然是总的思想倾向。

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

“朴”,本是老子的观念,他说:

“见亲抱朴,少私寡欲。

”“复归于朴。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老子所谓“朴”有时指道,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

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

陶渊明所谓“抱朴含真”、“抱朴守静”,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应用朴的概念。

关于真,《连雨独饮》说:

  试酌百清远,重馆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

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

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为“真”,即天真。

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

什么是真呢?

《庄子》说: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与世俗利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

“抱朴含真”的意思。

即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亲扰。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构。

”这些诗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

  “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其。

”“目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

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

正象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所歌咏的: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他的《桃花源待并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这个“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

在这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人为的智巧。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想”,人人从事着劳动。

“春蚕收长丝,秋熟库三税”,没有君主也没有王税。

这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桃源,便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他厌恶这个社会,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

仅仅这一点已经显示了他的卓越。

但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不满意社会道德的堕落。

他努力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寻求一个光明纯洁的社会,但他找错了门径,找到人性和道德的范畴里,似乎“智巧萌”、“大伪兴”便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只要用“自然”之义去净化人类的道德,就可以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他象一切看不到未来的人一样,只能从往古的传说中寻求理想,他所找到的理想不过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界”,幽闭在桃源之中,永远得不到实现的机会。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

陶渊明认为“化”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

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的规律。

  《形影神》诗序说: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人们由于惜生而产生苦痛,是因为不明了“化”的道理。

“神”以自然之理劝说“形”、“影”,所讲的不过是一个“化”字而已。

且看“形”与“影一之间的一段对话。

《形赠影》说: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莫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预。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主张以饮酒来愉悦短暂的人生,这代表了魏晋时期相当普遍的一种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针对“形”的苦恼,“影对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之不朽。

《影答形》说: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追然范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慈荫若暂乖,正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道爱,朝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炮不劣!

  “影”的话代表了名教的要求。

名教本有因名设教的意思。

名,既指名分尊卑,又指名誉声望。

《三国志翎书》卷二十二《卢毓传》:

“常上畏教慕善,然后有名”,可见立善求名是名教为一般士入规定的道路。

陈寅格先生说:

“(影) 

托为主张名教者之言。

盖长生既不可得,则惟有立名、即立善可以不朽,所以期精神上立永生。

此正周孔名教之义,与道家自然之旨运殊。

”所论极是。

  对于“形”“影”的苦言,“神”代表诗人分别予以解释。

它先针对“形”说: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据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保龄具!

  “神”用自然化迁的道理破除“形”企求腾化长生的迷惑,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麦田又以来神仙之说广泛流传。

晋以后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宣扬服食求仙、养生延年,适应了贵族地主妄图永久保持腐化享乐生活的要求,得到他们仿信任和提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魏晋玄学家大多迷信神仙企求长生,据说何晏悬第一个服寒食散“获神效一的人;

嵇康相信服食养生;

阮籍也说:

“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

”陶渊明却坚持化迁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情随万化移”,“万化相寻异”,否定取食延年之术,这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态度。

  对于“影”所主张的立善求名,《神释》说: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善恶的标准尚且不一,立善又有什么用呢?

陶渊明在《饮酒》中说:

“积善云有很,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在一个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神释》最后说:

甚意伤吾生,正立委近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使须尽,无复独多虑。

  既然化是普遍的规律,那么就纵浪其中,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再以生死名誉为念了。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形迹凭化迁,灵府长独闲”;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纵浪大化正是陶渊明一贯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

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

这些都是可贵的。

然而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立善求名对他还有诱惑的力量。

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

他明如酒是“促龄具”,写了《止酒》诗,但还是忍不住常常要酥酌一醉,藉以忘却那缠绕在心头的苦闷。

自然与名教的交战,集中表现为归隐与出仕的矛盾。

他自二十九岁“起为州祭酒”,到四十二岁辞去彭泽令,前后十三年始终为此苦恼着。

《荣木》诗曰木槿范朝生暮落,想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十分感慨,最后一章写道: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他没有忘掉孔子的教诲,也没有忘掉名。

他在一些别的诗里又说: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心如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但他不能为追求功名而违反自然的原则:

“惟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折誉、”“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他认为不论是出处潜跃,都应顺乎自然之旨。

显誉也是自然得来,不可用矫饰的手段求取。

  对于富贵,陶渊明也未曾忘怀,他说: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可见心中是有斗争的。

不过他认为富贵不能苟得: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也不能违己: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既轩冕之非荣,岂组袍之可耻。

”摆在富贵之上的,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自然。

他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囫,用自然之道战胜了对于富贵的希求,始终不与腐朽的世俗社会同流合污。

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最终都达到了自然的境地,在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里,他确是一个出类拔苹的人物。

二、陶渊明与魏晋玄学

  汤用彤先生指出,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新学”,它“鄙视汉代‘象数之学’,抛弃阴阳五行等旧说的传统”,带来了学术思想的重大变化国。

陶渊明的思想便是在玄学这种新的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玄学中具有进步性的反抗名教的一派,如嵇康、阮籍,对陶渊明影响最深。

  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老子。

《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

应帝王》也说: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老庄都是以自然为至高之境。

  魏晋玄学继承老庄思想,特别标榜自然。

但玄学家对待名教的态度,以及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

王弼以自然为体,名教为用,主张名教出于自然。

他认为封建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是自然的产物,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嵇康、阮籍以自然对抗名教。

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设立名教之前的“鸿荒之世”才是合理的社会。

阮籍说:

“无君而庶物定,无巨而万事理对,“君子之礼法,城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

他们蔑视利法,愤世嫉俗,过着佯征任诞的生活。

鲍敬言提出无君论,认为上古时代人性淳朴,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也没有尊卑贵贱的差别,人们“含铺而熙”,“鼓腹而游”,过着自然自得的生活。

后来“智用巧生”,“背朴弥增”,“尊卑有序”,“君臣既立”,于是人们陷入了困苦之中。

向秀、郭象继承王、何的思想,以儒道为一,认为名教即自然,而且是自然的最高体现: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直人之所为哉!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直接继承了老子哲学。

在玄学的各个流派中,他倾向嵇康、阮籍,以自然对抗名教,这是显而易见的。

陶渊明的《杂诗》、《饮酒》、《拟古》,与阮籍的《咏怀》思想感情一脉相通。

正如王瑶先生所说:

“到陶渊明,我们才给阮籍找到了遥遥嗣响的人:

同时在际籍身上,我们也看到了陶渊明的影子。

”但陶渊明的崇尚自然、反抗名教,又有不同于嵇、阮的一面。

嵇康、阮籍所处的时代正当魏晋之际,司马氏标榜名教,以孝治天下,名教成为司马氏排除异己、篡夺是位的手段。

嵇、阮反对司马氏篡夺,便放意破坏他们所标榜的名教,“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所以阮咸长成亦欲作达,阮籍说:

“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不肯让儿子学自己那一套。

而自然,对于陶渊明来说,却是他终生信奉的人生哲学。

他不象嵇康、阮籍那样佯狂任诞,他的思想、生活,一吟一哦,莫不出自真率,本于自然。

陶渊明虽然也处于易代之际,但象司马氏那样以名教为武器大肆诛戮异己的事并求重演,他反抗名教也就不必采取嵇康、阮籍的方式。

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的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整个的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魏晋玄学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对陶渊明也有影响。

汤用彤先生说:

“汉代经学依于文句,故朴实说理,而不免拘泥。

魏世以后,学尚玄远,虽颇乖于圣道,而因主得意,思想言论乃较为自由。

汉人所习日章句,魏晋所尚者日‘通’。

章句多随文饰说,通者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

”陶渊明就是用这种新的眼光和态度去读书的。

他虽说自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但他并非章句之徒。

他在;

《五柳先生传》里说得明白: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合意,便欣然忘食。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为繁琐的训信;

所谓‘会意”,就是以己意会通书中旨略。

这是与“破碎大道”的“章句小儒”大相异趣,而符合魏晋以来新的学风的。

世说新语..较低篇。

往引《支遁传》日:

“遁每标举会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释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

谢安石闻而善之,日:

‘此九方皋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俊逸。

’”陶渊明读经也象九方皋之相马,支遁之解说,不肯构拘于文字之间,而是从崇尚自然的观点出发,融会书中的意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

  陶诗里有些地方引用《论语》,称颂孔圣,但往往已离开了儒家的本义。

儒学经他的改造,被“自然”化了。

如《答庞参军》: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从字面上看,陶渊明喜欢儒家圣贤的经典,似乎是儒学的信徒。

其实不然,全诗所抒发的是一个“幽居上”的爱好自然的思想。

诗的末尾说: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体素,就是道家的观念,意思是保持朴素自然的本性。

《庄子·

刻意篇》:

“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税康《与阮德如》诗:

“君其爱素德。

”可见陶渊明是用道家的观点去理解儒家经典的。

就连孔子本人,也被陶渊明道家化了。

《饮酒》其二十:

泰农去我久,

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交,

弥续使其淳。

  孔子在他笔下已不是其本来的面目了。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

“‘真’与‘淳’都不见于《论语》”,“‘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

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

  当然,儒家思想中也有与崇尚自然的旨趣并不违背的成分,陶渊明可以方便地汲取过来融化到自己的诗里。

《论语·

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曾皙言志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日:

“吾与点(哲地。

”这一章的思想是多方面的,但陶渊明只取其中爱好自然这一点意思,融化到《时运》这首诗里,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产,提倡草食瓢饮、安贫乐道,其中本含有顺应自然的意义,也被陶渊明吸收了过来,《咏贫士》等待即带有儒家的意味。

但陶渊明毕竟不同于那般章句小儒。

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赚校。

所住公解,近于马队”,陶渊明写诗讽谕,末尾说:

“愿言海诸子,从我颖水滨。

”分明表示与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

  以上所述是陶渊明所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必须指出,陶渊明对于玄学所讨论的本体论等抽象的哲学问题并无多大兴趣。

他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哲学、社会理想和美学观念。

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所以陶渊明的诗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根本不同。

玄言诗脱离生活,纯是老庄哲学和佛教教义的说教,“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陶诗却是来自生活的,表现了陶渊明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而不是玄学的注硫和图解。

  此外,陶渊明崇尚自然还有他的新义和胜解,这就是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

他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于自然的原则。

这是他思想中最光彩的成份。

《庄子》书中就曾肯定过躬耕劳动,《马蹄篇》说: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天地篇》赞扬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

《盗路篇》斥骂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气但《庄子》对躬耕的意义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

陶渊明不仅长期从事躬耕,而且对劳动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

他在《庚成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甲说: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人生所好.归向干道。

但不管归问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

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

世人视躬耕为拙,同出仕相比这确实是拙,但他宁可坚守这个拙而不肯取巧。

他在诗里一再歌咏自己的劳动生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劳动中他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陶渊明提倡躬耕也具有蔑弃儒家名教的意义。

孔子鄙视劳动,樊迟问稼被他斥为小人。

孟子也鄙视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他说成是“天下之通义”。

陶渊明不赞成他们,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写道:

  先师有遗训,优道不忧贫。

瞻望迪难逮,转欲志长勤。

意思是说孔夫子的遗训太高起了,我景仰之至,可惜难以做到,还是出力气种地吧I这不明明是宣称自己要走划、人”樊迟的道路吗?

陶渊明所敬仰的古代的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莜丈人、陈仲子等人,都是名教之外的人物。

他说: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遥谢行前翁,聊得从君栖。

”“蔑彼结驷,甘此灌园。

”他的心是在这批自食其力的隐士一边的。

  三、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

“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饮酒》诗前小序说: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这两段话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干人。

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构,没有得失的考虑。

正如来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老,差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钟嵘《诗品》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黄庭坚说陶诗“不烦绳削而自合”。

朱惠说: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施德操所说:

“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通竹即说什,更无一毫作为。

”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象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如《拟古》:

  仲春道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港驻,草木纵横既。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因匪石,君情定何重?

  首四句描写春之来临,时雨、始雷、放整的潜骇、草木的舒展,诗人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

燕子翩翩来归故巢,一点也不嫌恶门庭的荒芜。

诗人不禁向这老朋友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决心,进而试探他们的感情。

这一切是多么天真,多么自然以如《时运》: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民自南,翼彼新苗。

  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

雾气渐渐消散,为天宇罩上一层薄云。

南风拂来。

禾苗被吹得张开了翅膀。

这首诗简直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写成的,无怪乎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谈中有瑰奇。

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音,似澹而实美。

”“词直意婉”,“词谈意浓”。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谈,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谈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例如: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阻。

凯风因时来,回飒开我襟。

”写夏日闲后的恬造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象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吸取一样。

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谅意。

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个“亦”字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也是极平淡而又极有趣的。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清”,仅仅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

《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

可以准我足。

漉我新熟酒,

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

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

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陶诗的确谈,但谈得有味,是由至醇至厚转成至谈,是美的极高境界。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正如无好问所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六日: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斯就窄”。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都锤炼得十分精粹。

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

都被赋予了生命。

那掷字、待字、催率下得何等有力;

“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

“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

“壑舟”二句用《庄子·

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

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

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语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水,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象格言一样,言没意深,发人深思。

清人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