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美术Word格式.docx
《6年级美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年级美术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注重教学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视野,进行自学。
七、课时安排:
每周1课,每课占用2课时。
八、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一
基本形体切挖
二
点的集合
三
远去的路
四
线与造型
五
国庆假期
六
风景写生、让剪影动起来
七
漂浮的画
八
山山水水
九
彩墨家园
十
我做的乐器
十一
废旧物的新生命
十二
保护文物
十三
古建筑的保护
十四
电脑美术
十五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十六
手工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期末测试
第1课
形体切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
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
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答。
师问:
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课件)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课题2点的集合
教学设计: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通过形象的例子来一起认识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的特点与联系。
点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
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
康定斯基说:
“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
”
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
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
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
二、学生状况分析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单从知识方面入手,势必会造成枯燥乏味。
其次学生的好动心很强,在广泛的点的集合的作品中,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绘画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体会点的无穷韵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点与线的集合的形式。
2.教学难点:
点、线、面的联系与画面美的体现。
五、教学资源
学生:
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画纸
教师:
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对比导入。
说明: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
点彩画画面以点排列的方式绘制,画面效果较为朦胧,与之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画面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
1.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两幅画叫什么名字?
作者分别是谁?
2.这两件作品画面效果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
《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修拉)《拾穗者》(米勒)
(二)知识全面剖析。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
1.点的横向排列形成什么?
2.点向四周排列又形成什么?
3.点疏密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
4.点大小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
各种工具表现不同的点。
(三)欣赏点的各种形式。
1.欣赏生活中动植物身上点的图片。
2.中国画里的点和线。
(四)点画作品分析。
课本中选择了不同种类的点绘画作品,在此,可将各种作品展示于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作品的绘画方式,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点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1.同学直观感受点彩画、纸拼贴画、纸团蘸色点画、彩笔点画等作品。
2.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学生不同的作品以及绘画方式。
(五)学生实际操作。
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相互交流、体验乐趣的过程。
学生能否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将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是这一环节的根本。
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学生的画面及时保留较好的效果。
学生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加深与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画方式进行作画。
因为本课从技法上讲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也可选择或参考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
作业要求:
1.选择点画方法之一进行创作或临摹。
2.画面整洁
(六)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时要根据学生所选择的点画方式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扩展性思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外延伸拓展。
说明:
点的形式表现点集合效果的方法很多。
为拓宽学生的绘画领域与视觉领域,可将这一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课题3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
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工具材料。
课题4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观察自然界的美丽图形和纹理,感受线的节奏美、韵律美。
*欣赏并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
*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能具体细致地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处理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生作业特别要强调线的疏密对比关系,可采用正误作业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析,掌握合适的线的组织方法。
2本课要求学生认真用线去排列,锻炼儿童踏实认真做事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在巡堂指导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逐一进行帮助鼓励,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画坛罐时可利用示范或步骤图让学生明白装饰的基本方法,如可以用各种点、线、形重复排列或交叉、交错排列,也可以将大面积空间用线分割后,再用点、线、形进行装饰,并做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发挥表现。
4学生作业一般具有夸张表现性、主观处理表现性、装饰性等特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将错就错,随意描画形象,顺势发展画面,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画的坛坛罐罐不对称,会很着急,可指导他再补画一根线条,将已画的线作纹样装饰处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翻叉叉”的游戏吗?
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就藏在这“翻叉叉”的游戏里,你们猜它会是谁吗?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启发学生边玩“翻叉叉”游戏,边在彩绳中寻找线条。
)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线条,比如我们的手掌,一起看看。
(伸手示意学生观察)
3手掌上的线条都一样吗?
不一样
4对,它们有着不同的变化,特有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掌纹。
下面我们就去“线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板书题目:
线的秘密
(二)、创设情境欣赏感知
(1、比较线条:
(点击课件中的“了解线条”展示)
(边看边提问)你发现这些线条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
曲直不同粗细不同疏密不同长短不同
(2画一画:
1同学们真聪明!
你能到前面来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吗?
(请两位同学在投影仪上画出几种线条)
2同学们画的线条真漂亮。
你们知道吗?
这位新朋友还会变魔术呢,不信?
你们看,这样的线条叫什么名字?
(分别出示“直线”和“曲线”的课件)
3同学们再看这个线条,它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曲线有点像,不过有些地方不一样,谁能找出它们的差别呢?
(出示“折线”课件)
曲线是圆滑的线条,这种线条有棱有角,不断转折,应该叫“折线”。
4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如果这些线条碰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来瞧一瞧。
(出示“交叉线”课件)线条碰到一起像渔网,我认为叫“交叉线”。
(2找一找
1线条这个新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其实说是新朋友,也不完全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线条。
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条”好吗?
(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寻找线条,并描述线条特点。
生汇报:
桌子、椅子上有直线;
铅笔是直线;
衣服上的衣纹是曲线;
树上有交叉线;
黑板报上的图案有折线……;
精致的细线条,如墙面的转折处、桌子的木纹等;
粗的线条,如凳子的腿、窗户的边框线等;
柔和、起伏的线条,如布纹褶等……
(3折一折
同学们观察探讨得非常认真,能找到这么多的线条,真了不起。
线条其实是很有本事的,它可以变成许多漂亮的东西。
下面,请大家把材料袋打开,把里面的魔术线拿到手里,弯一弯,折一折,看能变成什么?
大家可以一个人变,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
你们要大胆想象,看谁变得跟别人的不一样。
(学生用彩色电线做出各种生动的物象,教师请部分同学到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1告诉大家你的线条变成了什么?
是怎样做的?
这是眼镜;
这是蛇……
我是用折的方法做的,他用了弯曲的方法做的……
(4看一看
1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
实际上,在自然中,还有更多更美的线条,现在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吧。
(集体欣赏自然界中各种线条课件图片)
2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5听一听
1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
其实,线条不但能看到,还能听到呢!
不信?
你们听——
(课件播放音乐)
2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到什么?
3请继续听音乐,可以随着音乐画一画。
(播放《小白船》)!
4太棒了!
请接着听(播放舞曲《四只小天鹅》)
5太正确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用手打节奏。
(播放《钢琴曲》)
6同学们真聪明!
一首乐曲不仅能表现出一种线条,还能表现很多线条,有些音乐就像是线条在合唱,你有这种感觉吗?
(三)作业要求:
同学们看完这些作品一定也想自己尝试画一幅了吧!
下面就来画一画坛坛罐罐,并用不同的线条进行排列组合,把它们装饰得漂漂亮亮的。
(四)作业评析
(五)课后延伸
即将要下课了,我们先停下手中的画笔,一起欣赏一下线条在生活中的神奇,和它发挥的无穷作用吧,你会发现多多…….(课件展示)
课题5风景写生
2课时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一)引导阶段(第1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1“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2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
“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
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3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
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
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
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作业点评。
课题6让剪影动起来
(设计、应用)
3课时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
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1-2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
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
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
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3课时
(剪影表演)
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
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
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
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课题:
7漂浮的画
1、教材分析:
“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对“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
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欣赏感悟畅想
1.(动画欣赏)
请帮同学想个办法帮小企鹅招聘成功吧,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材料顺利的运到河对面去?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把石料放下面可以吗?
这是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2.小实验: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试一试怎么样能让你手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谁能把你发现的科学知识说一说。
3.课件欣赏——浮力:
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浸入的面积越大浮力越大。
同样重量的一块铁与一个铁盒,因为受到浮力面积的不同,小铁块受到的浮力小很快就沉下去了。
而小铁盒浸入水的面积很大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上面的小实验,你觉得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用到了浮力的科学原理?
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应用到了浮力的科学原理,这节课我们也要运用水的浮力来制作有趣的作品。
4.作品欣赏:
出示一个用半成品不平衡船模。
1、提问:
为什么这个模型不能浮在水面上呢?
(底太小,不能保持平衡。
2、想一想要怎样处理才能使它浮在水面上呢?
3、你觉得在制作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作品的平衡;
②材料的耐水性;
③合理分工,讲求效率;
④作品样式美观。
将制作好的船模底部安装好。
老师制作的大船用的都是废旧物品,合理的使用这些废旧物品可以让它们变废为宝,装点我们的生活。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作吧。
三、体验表现创新
1.作业练习:
小组合作绘画一组可以漂浮的物体,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美化。
2.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交流与评价
1.自评。
同学们的小手可真灵巧,这么快就完成了!
哪位同学勇于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你可以说说你最满意哪个地方么?
说给大家听一听。
2.他评。
你喜欢这个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