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183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方教育文化比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帅气英俊、球技高超的篮球校队队长特洛伊和容貌甜美、易于害羞的优等转学生盖比瑞拉之间的故事。

两人天籁般的嗓音和对舞台表演的兴趣,让他们共同心怀对歌唱的梦想。

然而两人在不同学科各自精彩,使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最终在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下两人彼此鼓励,在兼顾现实的同时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前进。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令人回味无穷,除了朗朗上口的青春流行音乐外,还在于该剧展现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鼓励青少年坚持追逐自己梦想。

影片正是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完善自己、勇敢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去追寻梦想。

中国的教育政策是"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从表面上看,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但在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考上一个好高中或者大学,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目标。

"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大的漏洞,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原因在使用教育水平的等级化考评制。

科技的发展既要求我们掌握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把知识变为创造的基础。

其实很羡慕《歌舞青春》中向他们那样的高中生活,可是在现在我们身上不可能实行这样的教育方式,起码得等到十几二十几年之后哇!

有一个同学说:

“想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

所有的同学都有同感,班主任也这么说,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与问题,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生,特别是住校生,除了吃饭等的生理必须行为,一天到晚呆在教室里,不是做作业就是看书,,很死板,而且效率也不见得有多高。

是啊,现在的我们只能服从,跟随这样的潮流学习。

一位母亲说:

“除非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现在的这种考试制度,否则老师和学生将永远是考试的奴隶。

”也许她的观点有一点偏激,但是却点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认为要改变中国这种教育方式单一,不重视能力训练的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教育体制。

让将来的我们去改变吧!

时代在进步,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的。

青春是美好的,而正因为有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才让我们有了追逐梦想的可能。

教育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看到的是不同凡俗的风景。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所运用的教育方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

让我们乘风飞翔,让我们高歌一曲,歌颂我们不断成长的青春。

最大区别:

中国培养的是考生(只注重解决“已知”的问题,而国外发达国家,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探索未知问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已知答案的问题不需要重复解决,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

迄今为止,中国始终没有培养出本土的世界一流的学者,这就是一个例证

 

中西方教育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少显得有点窘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之下,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但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慎之又慎!

今天我写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国人,继续发挥中国上千年来最大的传统美德:

学其精华、弃其糟粕;

把西方好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引进来。

希望咱们的改革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们从中西方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综合比较,看看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

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

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

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

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

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

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

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

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

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

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

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

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

西方家长教导孩子: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

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

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

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

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

“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

“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

“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

为什么?

就是因为:

“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

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

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

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

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

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

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西方教育差异探源

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民族、地域差异和历史发展上的差异.两者在教育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现在已经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识,并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西方教育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拟从词源学的角度,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形成作思想认识方面的一种解读。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

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

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

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

“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

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

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

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

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

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

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

”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

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间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受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总结:

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

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

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上述各位学者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育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比较.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西方教育存在的不同特点。

为什么中西方教育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大多数研究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上这种差异的原因.大概解释如下:

中国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积淀的古国,其文化中的隐忍、含蓄作为一种特质深入在国民的素质中.又潜移默化在教育上,所以中国学生温文尔雅,不那么张扬、不那么气势逼人。

而西方文明崇尚积极开拓的精神,几百年问到处开疆拓土。

寻求对外贸易,满足个人不断积累财富的需要。

故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性张扬,富有进取心。

但我们认为,仅仅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从教育产生之时,即从人类教育的最初形态和理念去探讨这种差异,方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教育差异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二、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认识及可能的教育走向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类的发展共始终。

远古时期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观?

由于时间久远,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伏曦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耕种等传说中约略可以知道。

远古时期的教育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共生的,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

由于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社会性遗传”的动态性。

也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先民们,由于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差异,在教育内容上便有了教人渔猎、教人耕种等差异。

教育内容上的这种差异又进一步决定了教育在方法上、教学策略上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世界上不同文明国家在教育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另一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教育的需求,是近乎本能的一种生存需要,人类自身的意识能动作用在教育的实践形态上还较少体现。

然而,学校教育的诞生、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出现。

使教育这一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明显带有人类意识的“痕迹”。

并且。

学校作为官方认可的正规教育机构,其对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在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具有了较强的规约性。

尤其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字出现后。

一些古哲先贤开始对业已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考察,逐步形成了关于教育这一事实性存在的理性认知,关于教育的原初性认识便这样诞生了。

至此之后,教育的发展便纳入了人类理性的轨道。

并受人类自身关于教育的理性认识的指引。

所以,人类的教育既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人类认识制约和自身实践限制的“人为存在”。

“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对教育自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操作性意义的根本问题。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

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

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

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法文的“Educa·

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EduiSre”。

拉丁文的Edui6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爸re”有“引”的意思。

拉丁语Edui爸re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

将《说文解字》和拉丁文中“教育”一词的释义作对比,特别是联系到中西方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差异反观教育的这一原初性定义.真有“差之毫厘,失之于里”的感慨。

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可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同的影响:

  

(一)教育宗旨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人类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明确的目的性,使教育活动在具体展开之前便有了预设的目标。

从总的趋势看,中国教育的宗旨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以适应社会;

西方教育的宗旨则是让儿童固有的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东西方教育目标定位的差异,隐含着这样两个基本认识的差异:

一是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

即“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

  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西方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Eg]--是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看,中国以“社会本位论”为出发点.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西方则从“个人本位论”

  出发。

强调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师生地位

  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

“师者如父”便是这种伦理等级的“写照”;

在西方的教育概念中,无论“引出”或“引导”,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前提。

中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平等,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别注重伦常等级,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安其分”。

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师者如父”便是“五伦”在教育上的延伸和反映,目的是通过教师伦理身份的“附魅”,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权威,以保障教育的政治、教化职能按统治阶级的意愿顺利实现。

相对而言。

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体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