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157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8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网格式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寻求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经过前面阶段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

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能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的历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

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色大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

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

让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

现在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

(平的);

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中了!

我们看到地球是个?

地球什么形状?

你说?

2.过渡:

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

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板书:

地球的形状?

 

(球体)

(生:

球体)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视频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二、阅读与交流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请同学们先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教师巡视,提示:

边看边想,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2.结合阅读材料,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指名两三个学生说)

讨论交流:

古代的人一开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

(生:

天圆地方……地是平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说法都有,但都认为地是平的,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的人活动范围小,有这样想象和猜测正符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在当时没人认为地球是球体。

相机板书:

天圆地方、平的)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

1.学生阅读并思考科学书P14

2.学生回答,讨论交流

通过阅读材料和引导学生思辨,了解古人的猜想符合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并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形成新的假设。

三、操作与探究

(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

1.人们在海岸观船中发现了什么?

于是怀疑?

假设?

当我们发现问题,有了猜想,接下来要怎么做?

2.集体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引导:

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怎么做?

师:

老师这里准备了蓝色的卡纸和小船,你看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

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

其他同学呢?

还有想说的吗?

对,我们可以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

注意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是否符合现实。

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

为了观察得更准备,所有观察员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

(ppt出示实验记录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

实验时间到!

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面向老师。

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观察到什么现象?

符合现实吗?

所以你们的发现是?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

老师给你们点赞!

(生鼓掌)

帆船回港

先看见

后看见

球面

船帆

船身

我的发现:

帆船在球面上回港的情况符合现实,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

5.师:

既然大地的表面是不平的,它可能是什么形状呢?

相机板书。

6.提问:

还可能有这么多形状,那么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推翻哪些形状?

师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

7.师:

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只有半球体、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又通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月食?

(微课视频:

月食)

8.根据月食的形成,同学们对大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

(相机板书:

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

1.(生:

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生:

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生:

做实验……)

2.(生:

模拟……模拟帆船在球面上航行……)

3.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预测:

半球体、椭球体、圆锥……)

由海岸观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分组实验前作充分的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与注意事项再开展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情况中推断出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

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

(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

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

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

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P5),并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下面正式开始(板书:

麦哲伦环球航行)各小组请准备!

准备好了吗?

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旅启航啦!

(PPT帆船鸣笛启航)

师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

起点是欧洲的?

(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

(巴西)。

一路南下航行4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

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麦哲伦海峡”。

穿过海峡,便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

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

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

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历时1082天,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3.同学们,咱们用红绳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小结:

到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证实了(生:

地球是球体;

板书:

球体、地球是球体)

1.学生分组活动

2.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

3.学生:

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麦哲伦航行故事、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亲身实践证实地球是球体,能比较深刻地体会这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针对新的假设,教师再次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就这样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四、阅读

与交流

1.师: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太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球的形状,请看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

这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球体(板:

确证球体)

师生共同小结:

到此,我们了解到,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身实践验证、到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板书);

是客观求真的过程;

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这样,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板:

实事求是)

2.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关于地球,你知道了什么?

请你说?

地球自己会发光吗?

(不会)光从哪里来?

(太阳光)对,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地球是正圆球体吗?

3.来看这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白色部分可能是?

蓝色呢?

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呢?

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海洋)

一颗蓝色的星球)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

白色为冰雪或云层;

地球表面的蓝色是海洋;

黄色和绿色是陆地,其中绿色是植被。

阅读和交流环节,主要通过观看几段小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地球的小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地球。

从师生共同小结中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中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拓展与总结

1.拓展小活动:

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在蓝色球上。

同学们看,这是地球的六大板块分布图: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请小组长到讲台拿一张板块图,在小组内参考地球仪观察和定位,然后派代表把陆地板块贴到讲台的蓝色球上。

2.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

地球>

>

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收获吧!

谁来说说?

升华: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

学生分组活动

生:

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通过参考地球仪这个拓展小活动,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蓝色球上的小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谈谈收获这一环节既是本课的总结,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珍爱地球。

【板书设计】

5.地球

实事求是

地球是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天圆地方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

6.月球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认识月球的面貌。

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3.1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

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

(学习内容13.1)

(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

(学习内容13.1,13.2)

(3)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

上半月"

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等方式,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模式。

(学习内容13.3,13.4)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

对于本课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

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

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

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

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

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

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

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推断环形山的形成。

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月相观察日记按要求进行归类。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2.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

课件、视频、台灯、小排球。

沙盘、大小相同及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

探究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

你了解月球吗?

谁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月球》。

揭题,板书。

2.谈话: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月球跟地球有什么区别呢?

1.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前概念。

2.学生回答。

利用中秋赏月图和学生听说过的关于月球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前概念。

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

]

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提问:

指着环形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们放大来看看?

(出示环形山放大图)

这些坑洞深浅不一,大大小小,遍布月球表面。

如果让你来命名,你会称它为什么?

3.谈话:

科学家称它为“环形山”。

观察环形山的特点,你能猜猜它是如何形成的?

4.(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

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环形山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

我们如何来验证呢?

如果是火山爆发所形成,你又打算如何来验证呢?

5.根据不同的假设,师生交流实验方案。

(需要什么材料?

实验步骤?

6.谈话:

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小石子和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

7.师生完善实验方案。

(如何模拟陨石不同的撞击力?

如何利用小气球泡模拟火山喷发的内部力量)

8.思辨活动:

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你为什么这么想?

9.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成最有可能是陨石的撞击。

10.教师追问:

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

说说你们的想法?

11.提问:

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

12.谈话:

我们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

13.小结:

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

14.过渡:

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

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

(太阳光斜射与月球公转有关吗?

1.学生回答。

2.学生命名。

3.学生交流、猜测。

(陨石撞击或者火山爆发)

4.学生回答。

5.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6.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8.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9.学生回答。

10.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11.学生猜测。

12.小组完成实验并回答。

通过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稍微引领下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

三、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月亮是东升西落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

下面我们来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

月相就是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不同的称呼,也就是不同形状的月亮。

2.提问:

你打算如何模拟月球的公转呢?

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3.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述说观察要点。

(1)打开的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

(2)手臂伸直,托住的排球比头稍高。

(3)原地转运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4.请学生上前模拟实验,教师从旁手机现场投屏实验影像。

在“月相”变化的显著特征时期,教师讲解当时月相的名称。

5.回顾交流观察到的月相变化。

真实的月相变化是这样的吗?

这就需要我们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

7.出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要求。

(1)记录当天的日期(公历和农历)和天气;

(2)观察当天的月亮形状并按样画下来;

(3)记录当时观察的时间。

8.归纳总结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此刻才是观察环形山最好的时间。

[时间是每个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刚好斜射月球表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挑选这样的夜晚去观察观察。

]

1.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述说观察要点。

3.学生上前模拟实验。

4.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