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0929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Word文档格式.docx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5)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6)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7)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8)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9)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4.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时间。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熟记于心。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加强记忆

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2.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读感悟,细赏习俗

1.品读“腊八”。

(1)作者详写了腊八熬腊八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各小组快速找出句子交流。

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课文语言特色。

(课件演示:

腊八粥的图片)

②从“家家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以及对春节的重视。

(2)同法品悟泡腊八蒜这一习俗。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引导抓住“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体会老舍先生叙述的精妙和魅力。

②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腊八蒜的图片)

(3)品读优美句子: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①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引用俗语。

②好处。

(形象地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2.品读“除夕”。

(1)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热闹。

)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①从人们的活动中。

“家家”“到处”“老少男女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

师: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②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

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

出除夕的热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2)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

生自由说。

小结:

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3.品读“正月初一”。

(1)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铺户都上着板子”“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3)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庙会、比赛。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都是那么轻松自在。

4.品读“元宵节”。

(1)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和美丽吧!

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

(4)想象:

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地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和美好,那么还有哪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

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举例。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效果强化

学习“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除夕:

热闹→详略得当

正月初一:

悠闲元宵节:

红火美丽→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

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2.腊八粥

教科书P7~9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一、课堂导入

我们跟着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吃到了腊八粥,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出示资料)

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今天就一起跟着沈从文,去品

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者。

代表作品《边城》《湘行散记》等。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教师相机指导。

2.自读课文,并思考:

围绕“腊八粥”,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写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腊八粥的经过。

3.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

(1):

熬腊八粥;

第二部分(2~18):

等腊八粥;

第三部分(19):

吃腊八粥。

四、课文解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

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

(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

(美味可口。

2.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呢?

(用拟人手法写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

用排比手法写不同年龄阶段人对

腊八粥的喜爱,从侧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主人公“八儿”,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一、研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部分。

1.自读第2~8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

他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喜得快要发疯了”:

神态描写,略

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

“眼睛可急红了”:

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八儿的年纪应该也很小。

2.从哪里能看出来八儿的年龄小?

(“看羊还不够资格”“只能猜想”“抱我起来看看”。

3.朗读第9~12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吗?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

看到

腊八粥的淡淡的烟气后,感觉有些失落。

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

到了自己的家人。

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4.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5.一位同学朗读第1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

圈出相关句子品析。

哪个字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

(妙。

6.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

(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腊

八粥做铺垫。

)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憧憬、渴望的心情。

7.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

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

齐读第15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作者怎么写腊八粥的?

(拟人手法。

8.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9.当妈妈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10.总结:

在第二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厌恶)

(二)品读第三部分。

最后八儿终于吃到了腊八粥。

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吃腊八粥的呢?

圈出你觉得

写得好的句子简析。

二、主旨探讨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应该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

而吃腊八粥是略写的。

为什么?

(为了通过熬制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要通过这个生活场景体现这些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热爱。

全文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写出了八儿急切——等待——惊讶——满足的心理变化过程。

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家庭气氛。

三、课堂总结

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

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想象中那样诱人了。

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

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四、作业布置

1.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与腊八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分享交流。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

最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想苦苦等待

猜美妙

看惊异

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学生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映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学生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3.古诗三首

教科书P10~11内容。

1.会写“侯、章、泣、盈、脉、栖、鸦”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所作。

二、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

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三、教师点拨

1.知诗人。

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

(1)出示:

春城无处不飞花。

①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

(查字典、看注释。

③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3)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3.悟诗情。

如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是什么样的?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

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2课时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

怎么来的?

请学生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诗歌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读顺诗句。

指导读,读出节奏。

2.本文抒情主人公是谁?

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

织女星,抒的是织女对牛郎

的思念。

因此,从主题上看,本诗是一首思妇诗。

三、分句分析

1.第一二句:

点明描写对象。

2.第三四句:

采用什么方式写织女?

(1)外表:

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炼。

请问:

假如你要表现一个人美丽,你会怎么写?

一般人是全方位地写,而这里只用一个字就表现得很传神,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最有特点地方写,而不一定要全方位地写。

现在学到了这个技巧,再要你写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你会怎么写呢?

(眉毛粗、竖。

(2)动作描写:

擢和弄,描写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怎样的特点?

(勤劳。

3.第五六句:

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魂不守舍,

心绪不宁。

可见,织女不一定勤劳,而是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之苦,因而用劳

动来排遣。

)什么原因导致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

(思念之苦。

4.第七至十句:

“那浅浅的银河,定然不甚宽广”,跟第一句“迢迢”是否矛盾?

不矛盾。

河并不远,但因为不能相见,因而显得很远。

5.为什么不能相见?

(因为有人干涉。

6.表现了织女怎样的感情?

(怨恨、无奈。

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还有理由来

解释,但是明明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令人刻入骨髓。

7.六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增强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8.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

四、课堂小结

收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同学间相互交流。

迢迢牵牛星

天上   牛郎织女  王母娘娘阻隔分离

地上   人间男女  社会背景影响离愁别绪

第3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人无尽的遐想,今天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诵读古诗

1.大声读:

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

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3.默读:

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雅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4.议读:

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下面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意境氛围?

(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5.品读:

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讨论充分后,学生自由发言。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

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

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

(不好。

“落”写出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6.美读:

读出诗歌的韵律。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三、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十五夜望月

景→境→情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

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不同节日的不同情感。

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

4.*藏戏

教科书P12~13内容。

1.学习并积累“旷野、鼻祖、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

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为伴奏;

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板书课题)

二、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词句,不懂的圈画出来。

同学交流,老师指导。

2.再读课文,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7自然段):

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部分(8~17自然段):

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

第四部分(18自然段):

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3.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

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

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

连续

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读第二部分,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同学交流,老师指导。

①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

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中带点的

词(掀翻和吞噬加点)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

这是勇敢的传奇。

②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通过七兄妹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③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个仅由七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

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3.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8~17自然段,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到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

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

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第8~14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每种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第15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的特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

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四、课堂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课堂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藏戏

戴面具演出、藏戏没有舞台、三五天没结束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所以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

通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相关词语,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

经过赏析文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科书P18~24内容。

1.学习15个生字,理解文章词语。

2.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3.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了解名著大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之前我们学习了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主人翁的悲惨命运激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

但是,面对恶劣处境和困难时,我们肯定不能一味地屈服和认命,我们也要学会抗争。

今天,我们会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鲁滨逊。

2.(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我们在书上看到的这篇课文,是由该书的内容缩写(梗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